女明星“窒息式”母女关系冲上热搜:为什么养出懂事的女儿是一种悲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4:25 1

摘要:节目的初衷,是邀请4对母女共同出游,来探索两代女性的情感关系。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窒息的亲子关系了。

前不久,综艺《是妈妈是女儿》第二季开播。

节目的初衷,是邀请4对母女共同出游,来探索两代女性的情感关系。

想到了会有矛盾,但没想到第一集就让人窒息到看不下去。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明星李嘉格和她的母亲。

很多人对李嘉格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来源于她的丈夫车澈,多个爆款综艺的制作人,前爱奇艺副总裁。

但她自己是个非常优秀的女歌手,也上过《中国好声音》,只是后面为了兼顾家庭,半隐半退。

而在这个综艺节目里面,在李嘉格身上,我们看到了典型的东亚女性被“懂事”规训的一生。

李嘉格和母亲的关系,可以说是相爱相杀。

年幼时,她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近。

她妈妈也说,李嘉格小时候非常懂事。

从小就会体谅妈妈的辛苦,从不要妈妈抱,很多事情都是想着替妈妈去扛。

母亲对此很高兴,她对女儿的“顺从”赞赏不已。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李嘉格5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拖行李箱。

妈妈对女儿的懂事引以为傲,她不知道的却是,李嘉格一直在压抑自我。

她解释说:对此我是有记忆的,我不让我妈抱的真实原因不是因为懂事,而是因为我怕我妈妈会累,怕我妈妈太辛苦。

她从小就会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得母亲的欢心。

但当她逐渐长大,事业有成,结婚生子,生活重心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妈妈却觉得自己的天塌了。

用李嘉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妈妈觉得女婿抢走了自己的女儿。

那个听话懂事的女儿,那个凡事都替自己着想的女儿,再也不受自己控制了。

节目录了21天,当童年的那些伤痛撕开,李嘉格几乎每天都在哭。

首先,李嘉格觉得妈妈没有边界感。

哪怕她结婚之后,每次回家妈妈都要求她和自己一个被窝睡觉。

李嘉格结婚的前五年,她从来没有和老公一起回家过年。

因为她只要不回家,母亲就会大倒苦水,说自己伤心透了。

为了平衡好两边的关系,李嘉格有一年和丈夫尝试把公婆和妈妈都接到了三亚过年。

两家人住在两个不同的小镇,她和丈夫每天开车一个小时往返,照顾双方的老人。

来回奔波,实在太累。

很多时候,她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女儿和丈夫,去满足妈妈的需求。

即便如此,妈妈还是不满意,她觉得女儿和婆家更近,而和自己却隔了一层肚皮。

其次,李嘉格妈妈对她有着超强的控制欲。

只要李嘉格没有及时回信息,她就要催,哪怕她知道女儿是在忙工作。

节目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妈妈想要包饺子,而李嘉格因为工作出去了。

妈妈就开始夺命连环call,不厌其烦地问李嘉格什么时候能回来。

哪怕李嘉格耐心地回答了还要40分钟,让他们先包饺子后,妈妈还是极为不满。

因为她觉得女儿电话回得太慢了。

最后,直到9点李嘉格回家,饺子还没有包。

妈妈美其名曰,这是家庭活动,李嘉格必须参加,但却让李嘉格觉得无比窒息。

她在外面工作了一天,到深夜才回家,本就疲惫不堪,回来却还要接受母亲的埋怨和不满。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妈妈希望能够无时不刻知道女儿的消息,一旦无法满足,她就会把怒气全部表现在脸上。

女儿稍微表达不满,她就觉得是女儿不心疼自己。

一来二去,李嘉格只能把情绪压到心里,不断忍受。

而最让李嘉格无法忍受的,是母亲特别习惯给自己传达负能量。

总是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李嘉格只要表现出一点不愿意听她倒苦水,她就生气。

表现出一点违逆,她就哭。

妈妈过于情绪化的时候,还无法沟通,只会一味地指责女儿不懂自己。

久而久之,李嘉格只能心甘情愿地做母亲的情感垃圾桶,负责承接她所有的负面情绪。

她苦笑着说,有时候她觉得自己是在给妈妈当老公。

对于这些矛盾,她也不是没有尝试和妈妈沟通过。

比如节目里有一个环节是母女给彼此写信。

李嘉格写得非常动情,她说理解妈妈,只是一个害怕被女儿抛弃的小女孩而已,但希望妈妈能够拥有自己的人生。

在场的其他母亲都动情流泪,而她的母亲却不屑地说:她这是在贬低我。

在后面采访的时候,她妈妈甚至伤心地表示:以前她很懂事的,什么都听我的,现在女儿变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泛起阵阵寒意。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很多关系会产生矛盾,是因为一直牺牲的一方不愿意再继续牺牲了。

如此评价李嘉格和母亲,恰如其分。

比起女儿,李嘉格更像是妈妈的角色。

无论妈妈提什么要求,她都尽全力去满足。

她被母亲规训得懂事、完美,时时都要先照顾妈妈的感受,听妈妈的话。

于是,她习惯了隐藏自己,习惯了容忍和退让。

结婚前为妈妈想,结婚后为老公想,生娃了为女儿想,却唯独没有为自己想过。

有的时候,父母都教育孩子要懂事。

但懂事背后,其实是要求孩子自我牺牲,牺牲自己的感受去成全大人的感受,一生都活在潮湿里面。

可悲的是,还有很多女性,都像李嘉格一样被困在了懂事的枷锁中。

《圆桌派》有一期,蒋方舟曾经说过,从小被教育懂事对自己的影响。

她7岁会写作,9岁就出书,18岁就上了清华,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她依旧会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克制自己。

比如为了让大人开心,她每年过年都会表演节目。

哪怕她知道自己是不情愿的,但还是会逼着自己“不扫兴”,甚至表演到春晚结束。

她用“谄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性格中的这一面,这对她后来的人生影响巨大。

比如做什么事情前,都会考虑别人的反应,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别人的期待。

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是个非常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

面对质疑她不会辩驳,恋爱时非常害怕冲突,即使自己不愉快也不会表现出来,让她一度陷入痛苦之中。

其实,太过懂事的孩子,都是很可怜的。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孤儿意向”。

指的是孩子十岁以前,会本能地去依赖父母。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比较强势,孩子就会本能地觉得自己有错。

他们会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过分懂事,过分讨好,自己给自己加强意向,变得很乖。

李玫瑾说过一句话:中国孩子最怕的不是打骂,而是父母失望的眼神。

很多所谓的懂事,与其说是一种优良的品德,不如说是一种道德绑架。

过多地教育女孩要懂事,只会把她们引向两个极端。

第一是非常害怕和别人亲密,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是极端地去迎合别人,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长大之后,心理就很容易出问题。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对女孩来说什么叫做“懂事”呢?

懂事意味着自我压缩,把自己的需求藏进不麻烦别人的壳里,连崩溃都要挑场合;

意味着情感阉割,习惯了用我没事来粉饰一切,其实内心已经无数次粉碎。

很多家庭对女孩的懂事式教育,本质上就是在让女孩阉割自己的需求,不断把孩子规训成去为父母承担责任的人。

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忽视自己的想法,讨好别人的感受。

小时候讨好父母,大了讨好老公。

其实,所谓的懂事,就是对女孩的捧杀。

让她们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一旦她们发现了不对,想要挣脱这个牢笼,就会引来“你变了”的指责。

悲哀的是,她们一生都在学着怎么讨好别人,却唯独不会讨好自己。

懂事,是贯穿了很多女孩一生的课题:

5岁,被要求不能哭,要文静,否则没人喜欢;

10岁,说女孩子不要太要强,太叛逆,一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不听话?

17岁,说已经是大姑娘了,不能再和父母对着来;

20岁,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把自己嫁出去,早日让父母完成任务……

她们从小被教育要低调,要听话,会被贴上很多标签。

但偏偏这些褒义词的标签,不会让她们现有的问题得到解决,反而让人生走更多的弯路。

有个心理专家曾说过:每一个小时候特别懂事的女孩,在强制压抑自我之后,大概率会在后面人生某个点去叛逆,而这往往都是很可怕的。

一直懂事她们的,忽然之间变得非常叛逆。

因为她们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主,所以哪怕明知这件事是错的,也要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如,进入一段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婚姻。

比如,选择一份父母强烈反对的工作。

这种几乎“自毁”式的反叛,会被她们视作是不迎合别人期待的开始,都是为了要找到那个自我的本体。

可人生不是每个选择都有回头路,有时候一步走错了,都要承担难以承受的代价。

我们很多父母,始终教育孩子要懂事,但却忘了,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不幸福的。

所有懂事的背后,其实都是妥协。

所以,在孩子还那么小的时候,宁愿她适当任性一点,也不要逼迫她们太懂事。

一个女孩最悲哀的就是,父母没有给她岁月静好的底气,还磨灭了她敢于做自己的勇气。

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是要把她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感受,去真正地爱。

我的女儿,比起懂事、完美,我更希望你能够成为你自己。

来源:谈心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