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创新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巴山深处的苍翠褶皱间,万源市委、市政府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发展动能转换的崭新篇章——当富硒土地上无人机播撒下智慧农业的种子,当自动化大棚内降温系统开始自主调节温度,这场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破茧成蝶正在加速推进。
科技创新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巴山深处的苍翠褶皱间,万源市委、市政府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发展动能转换的崭新篇章——当富硒土地上无人机播撒下智慧农业的种子,当自动化大棚内降温系统开始自主调节温度,这场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破茧成蝶正在加速推进。
数据印证着这场蜕变的力度:2024年,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破土而出,2个省级创新平台实施科技项目10余个,引进试验新技术20余项,科技创新的“根系”正深扎这片沃土,助力红城万源奏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科技赋能农业蝶变
数智技术焕发中药材产业澎湃活力,“绿色发展、种业振兴”行动助力旧院黑鸡下江南、进湾区……万源市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为导向,持续擦亮了“五彩产业”农特产品名片,助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萼贝设施化立体种植项目。
走进万源润雨中药有限公司位于蜂桶乡让水坝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科技赋能的场景无处不在。端面遮阳、电动外遮阳系统,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为萼贝幼苗营造适宜的光照环境;降温系统时刻监控并调节棚内温度,确保萼贝在舒适的温度区间生长;水肥一体化系统更是精准控制着每一株萼贝的水分与养分供给;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关键数据,工作人员在控制室就能通过数据分析,对种植环境进行精准调控。
作为达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润雨中药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堪称典范。在万源市的大力扶持下,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植物药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创建了“达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州市萼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州市企业技术中心”3个科研平台,参与发布太白贝母栽培技术规程四川省地方标准。
旧院黑鸡核心育种场。
截至目前,该企业投资2000万元建成太白贝母自动化育苗大棚3个,年产太白贝母种苗4000万株,产值2000万元;建成川贝母商品示范基地200余亩(亩产值30至35万元),年产商品贝母10吨,每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除此之外,在旧院黑鸡产业领域,四川供销万源旧院黑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核心育种场+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园区+市场”经营模式,全力推进万源市“旧院黑鸡产业‘绿色发展、种业振兴’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黑鸡育种、深加工等重点环节,携手万源市共同将旧院黑鸡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千万黑鸡下江南、进湾区”打下坚实基础。
智造锻造工业筋骨
机器轰鸣,火花闪动。在万源德诺仪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工人正在操作台前忙碌,铆足干劲赶制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演绎“小城制造走向世界”的精彩故事。每一颗螺丝的拧紧、每一组数据的校准,都是对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万源市德诺仪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普通压力表、耐破裂压力表、不锈钢压力表、电接点压力表、隔膜压力表等产品,直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乌克兰、波兰等26个国家,在俄罗斯莫斯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都有成品仓库,年产值2000余万元。
“小城制造”何以走向世界?该公司荣誉墙上“达州市职工创新创业基地”的表彰说明了答案。长期以来,公司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车间开展理论讲授和现场操作教学,并组织开展知识、劳动和技能竞赛,建立健全企业学习培训制度,大力提升员工技能,锻造了一支追求卓越、持续创新的员工队伍。
旧院黑鸡种蛋鸡舍全自动设施。
与此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万源市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持续做好各类服务,大力实施包括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在内的多样化科技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支持企业增强创新意识、落实创新行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不仅如此,科技创新还与社会责任实现了深度融合。据了解,万源市德诺仪表有限公司先后在沙滩镇小河口村、永宁镇张家坝村、大竹镇营盘村等地建立了组装车间,不仅带动当地村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还助力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当制造产业的齿轮与创新驱动的齿轮紧密啮合,万源市的工业筋骨在科技淬炼中愈发强健。一次次技术突破、一次次模式创新,不仅为传统工业注入了强劲动能,也锻造出“万源制造”的强大市场竞争力,更标注出万源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坐标。
构建全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火花,而是需要厚植沃土的生态系统。万源市正以系统性思维织就创新网络,将政策活水、人才根系、平台土壤深度融合,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让创新的种子在大巴山间拔节生长。
人才引进方面,万源市聚焦特色产业及发展难点,通过校(院)企产学研合作、“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团、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联合申报等方式,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指导产业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充分借助“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契机,在各个乡镇举办各类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科普知识等培训,加强本地人才培养。2024年,当地开展各类培训30余场次,培训职工、农户800余人次,培养基础技术骨干70余名。
巴山雀舌茶叶公司生产车间。
万源市还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精准对接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了《旧院黑鸡规模化养殖环境精准控制技术与转化应用》《高效智能茶叶烘干工艺与装备创新研发及产业化转化应用》《“秦巴药库”林药套作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今年以来,万源市又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上进一步发力,围绕用好用活科技惠企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谋篇布局,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堵点难点卡点,助力创新发展齿轮加速转动。
指导企业开展科创研发投入填报。
用科技解码乡村振兴的基因序列,以智能锻造县域经济的钢筋铁骨,让创新真正成为撬动崛起的支点——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万源市正以“科创+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创新生态的乘数效应,在巴山深处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达州融媒记者:冯津榕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