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还记得老一辈人常念叨的“大锅饭”吗?那时候,地里活儿干多干少一个样,大伙儿的劲儿都使不到一处。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不一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推行,就像给大伙儿吃了颗定心丸,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那股子热情,简直能把天都点燃。天还
咱农民的好日子,这次真不是画大饼!
你还记得老一辈人常念叨的“大锅饭”吗?那时候,地里活儿干多干少一个样,大伙儿的劲儿都使不到一处。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不一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推行,就像给大伙儿吃了颗定心丸,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那股子热情,简直能把天都点燃。天还没亮,田埂上就全是人影,腰杆挺得直直的,眼里全是光。谁家要是盖新房,那可是全村的大事,邻里乡亲都来搭把手,搬砖的、和泥的,连小孩子都围着看热闹,晚上的喜酒桌上,推杯换盏间全是说不尽的欢喜。
可这股热乎劲儿没持续多久,发展的风向就转了。1986年以后,城市像个巨大的吸铁石,把村里最有劲儿的年轻人都吸走了。村里一下子冷清下来,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守着那几亩地,浇水耕地这些重活,干起来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让人憋屈的是,一年忙到头,收成的大半都得拿去交税。赶上灾年,那真是“汗珠子摔八瓣,赔本赚吆喝”。那会儿的农民,守着金土地,却过着苦日子,心里的那份无奈,谁能懂?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06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遍了山沟田野——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全免了!这消息比过年还让人高兴。紧接着,粮食直补、农村低保这些好政策,像一场场及时雨,让农民的日子慢慢缓了过来。从2006年到2015年,农民兄弟的收入增速好几年都超过了城里人,腰包总算鼓了一点。可心里的疙瘩还在啊!城里的房子能卖能租,是活钱;咱乡下的宅基地,就只能住着,变不成现。城里人看病报销多,咱农民想贷点款搞点养殖,那手续能跑断腿,等批下来,黄瓜菜都凉了。还有娃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哪一样不是压在心头的大山?咱农民不怕吃苦,就怕吃苦没个奔头,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十五五的规划来了,这次是来真的,专治各种“不痛快”!科技这玩意儿,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你敢信?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盐碱地,现在真能长出好庄稼。山里头,智能机器人下地干活,播种施肥全自动,一亩地的收成翻了一番不止。年轻人也变了样,不用再像父辈那样“锄禾日当午”,拿着手机就能遥控大棚,还搞起了林下养鸡、种蘑菇,赚钱的路子宽得很。未来的村子,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宽带全覆盖,脏乱差的旱厕成了历史,垃圾有人专门收。就连闲置的老房子、荒掉的地,都能租出去换钱,让没劳动力的老人也能有份安稳收入。最暖心的是,进城务工的兄弟们,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能和城里人享受同等待遇。这,才叫真正的“城乡一家亲”!
说到底,农民的好日子,一半靠天时地利,一半靠人和政策。从过去的交公粮,到如今的政策补贴;从被迫背井离乡,到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咱农民的命运,始终跟着国家的脚步走。未来的乡村,绝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复制品,而是要让它既有田园牧歌的诗意,又有现代生活的便利。相信用不了几年,村里又会热闹起来,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老人能安享晚年,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配上这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必将让咱农民的日子,比蜜还甜,比花还香!
来源:树上自在欢唱的鹊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