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拼命认罪,公检法拼命证明他无罪?正义还是另有蹊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20:30 1

摘要:如果不是郑成月,这个国家就永远背着一条“冤死”的人命,直到所有人都忘了那个叫聂树斌的年轻人。

如果不是郑成月,这个国家就永远背着一条“冤死”的人命,直到所有人都忘了那个叫聂树斌的年轻人。

更可怕的是真正的凶手王书金,从手铐铐上的那一刻起,就在拼命“自首”,而司法系统却拼命“替他洗白”。

这事离奇到让人怀疑人生,荒唐到足以载入中国司法史。

2005年郑成月押回一名潜逃十年的惯犯王书金,原以为是破了个大案,结果这家伙却“话太多”。

他说自己在1994年在石家庄强奸杀害了一个女工,连作案过程都细节清晰,甚至能准确说出尸体旁边“钥匙”的位置,这个信息在案卷都没记录,更别提公开渠道。

可这案子早已结了案,当年的嫌疑人聂树斌不仅招供了,还在1995年就被执行死刑。

一个命已偿,一个仍活着说“真凶是我”,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司法系统最惧怕的一幕。

可就在郑成月准备进一步调查时,卷宗越看越蹊跷。

没有现场DNA、没有指纹、没有物证;全靠聂树斌的一份供词定罪;关键是这份语句流畅的千字口供”,竟完全没有口吃症状。

问题更大了,聂树斌是个严重口吃的人。

我们换位想一下,一个口吃严重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五天内突然吐词如飞,把一场凶杀说得滴水不漏?

更吊诡的是从被捕到认罪之间的五天,所有问询笔录竟然全无,这五天发生了什么?

还有更残酷的一幕,聂树斌父母是在给儿子送衣物时,才知道孩子前一天已被枪决,“你儿子,昨天走了。”看守所工作人员一句话,把两位白发老人推进了地狱。

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完了吗?

不,这才是郑成月噩梦的开始,当时的郑成月已经是公安局副局长,荣立过四次三等功,单枪匹马擒凶无数。

可是他没想到一份良知报告递上去的那天,他的仕途也一并被判了“死刑”。

领导说得很明白:“案子过去十年了,别多管闲事。”对王书金交代的杀人内容,要从卷宗里抹掉,甚至连举报材料,都被原地“化为乌有”。

可郑成月不认怂,他悄悄录音,把照片和供述内容交给了记者,爆出题为《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的重磅文章,于是舆情炸锅了。

舆情一爆完,政法系统立即设立两个调查组,一个查王书金,一个复查聂树斌。

而郑成月也终于看到了正义“可能”的曙光,但别高兴太早,这所谓的“复查”,最后变成了一张调离通知书。

郑成月被调职、被谈话、被调查,警局门口,他三天两头被叫去“配合问询”,最长一次审了整整48小时,连妻子工作都保不住,房子被查,屋里连灯泡都换不起来了。

他要是图仕途,这事从一开始就可以不管,王书金都急了:不是我自首吗?你们嫌我多管闲事?

你没看错,被冤枉的聂树斌不能发声,连真正的凶手都扛不住了,

王书金在庭上接连对法官喊:“那人是我杀的,为什么不告我?”

法官干脆打断:“不要说无关内容,庭审注意重点!”

什么重点?三个有案底的命案能定,跟聂树斌重合的那一起,你就是“胡说八道减刑”?这不是重点?

恐怖的不是王书金,而是系统怕你动了这起案件。

因为这个案子,一旦翻掉,不仅仅是一个“判错了”,而是一整套刑侦、追诉、判决、执行链上的“错”。

聂树斌不是一人之冤,而是一次制度级事故。

2016年真正的破局才终于来了,张越倒台,王书金留命,聂树斌终得平反。

河北政法大佬张越因违纪落马,权力网络崩塌,这才给了聂案再次“浮出水面”的机会,最高法亲自指定异地复查,由山东高院接手。

调查组重走案发路径,提取工厂考勤,结果发现案发当天聂树斌在17点下班,从工厂到现场骑行需20分钟,案发时间却偏偏就在17点前后。

数学不骗人,地图不骗人,时间线更不骗人。

王书金再次供述康某的体貌特征、发型细节,与现场尸检照片完全对上,而这些细节从未公开过。

真相摊开到光底下,才发现那一纸聂树斌的“自白”,根本就是漏洞百出。

最终2016年12月2日最高院宣判撤销1995年终审判决,宣告聂树斌无罪,国家赔偿268万元。

那年郑成月的病已经到了严重阶段,高血压、尿毒症、8项慢性病缠身。

可他仍然拖着身体最后一口气,出现在了聂树斌父母家门口,和那对早已白发苍苍的老人抱头痛哭。

而他说的那句话此刻仍然敲击着无数人的心门:我是人民警察,我对人民负责,值得。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用命换来的现实。

2022年5月6日郑成月因病去世,按照遗愿,他的墓安葬在聂树斌坟边。

没吹没捧,这个决定没有仪式,也没有鲜花,但47万人默默捐款,只为给他建个像样的墓碑。

人民没有忘,他是那个为“一个已死去的人”翻案、为一份脆弱的正义燃尽平生的普通警察。

而这一切只因为一句教诲,当警察要实事求是,不能作假,不能害人,就靠这句话,他顶着整省司法系统干了二十年。

他活着时输尽了权力,去世后却赢得了民心,我们总说“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不缺席”,但现在我们该更冷静地问一句:为什么,正义,总是迟到?

迟到的正义,到底是“正义”,还是“真相”?

这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制度、胆识与良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