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每当提及篆刻艺术的千年流转,西泠印社社员李泽成的眼中便会燃起明亮的光。这位从军营走出的篆刻家,用数十年的执着与深情,在方寸印石间演绎着金石艺术的不朽魅力,更以赤子之心书写着"以艺载道、以爱传薪"的
刀石交响铸春秋 大爱无声文脉(一)
——李泽成的篆刻人生传奇
"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每当提及篆刻艺术的千年流转,西泠印社社员李泽成的眼中便会燃起明亮的光。这位从军营走出的篆刻家,用数十年的执着与深情,在方寸印石间演绎着金石艺术的不朽魅力,更以赤子之心书写着"以艺载道、以爱传薪"的人生华章。他的故事,如同一方精心雕琢的印章,既有古玺的厚重古朴,又有今人的灵动鲜活,在刀与石的碰撞中,奏响了传统艺术与当代精神的和谐乐章。
/李泽成 男,1959年9月生,河北省沧县人,本科学历,退役军人(原铁三师)。曾务农、从军、从工、从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北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沧海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以典籍为舟,叩击千年文脉之门
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商周古玺的神秘古朴,到秦汉印章的雄浑大气,再到明清流派的异彩纷呈,每一寸刀痕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李泽成深知,要在这门古老艺术中有所建树,必先溯源穷流,通晓其千年演变的脉络。于是,他以典籍为舟,以实践为楫,毅然驶入了浩瀚的篆刻艺海。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训在李泽成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受中医家庭影响,儿时药橱的楷体字、牌匾木刻便在他心中种下书画的种子,小学三年级拿起刀子剜刻的乐趣,让篆刻的萌芽悄然生长。为夯实理论根基,他节衣缩食,将有限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置专业书籍。《古文字学编》《说文解字注》《金石大字典》《印典》……一部部厚重典籍堆满书桌,也填满他的日夜。每当夜深人静,别人早已入梦,他却在灯下埋首苦读,时而蹙眉思索古文字演变轨迹,时而提笔临摹篆字笔画神韵,常常一读通宵。西泠印社出版的专业图书和印谱,更是他的"枕边书",历代印坛巨匠的作品如无声恩师,引领他领略篆刻艺术的万千气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泽成深知,篆刻精髓不仅在书本中,更在历经千年风雨的碑刻与印章里。他背起行囊踏上寻访古迹之路: 西安碑林前,他轻抚斑驳刻痕,感受古人笔力遒劲;泰山之巅两度登临,在摩崖石刻下体悟"稳如泰山"的雄浑气魄;北京、台湾两地故宫博物院中,他流连历代印章藏品,揣摩古玺章法布局与刀法技巧;绍兴兰亭、日本小兰亭内,他追寻书圣足迹,在笔墨飘香中汲取灵感。山东临沂的汉简、淄博的古印遗址,都留下了他执着的身影,风雨烈日皆挡不住他与古人艺术对话的热忱。
在临摹学习中,李泽成逐渐形成独特审美偏好。他钟情唐代李阳冰铁线篆的"瘦硬通神",领悟篆书极简之美;汲取清代吴让之篆书的灵动洒脱,学会在规整中寻求变化;痴迷近代元朱文大家陈巨来的作品,其细腻精妙的朱文印与严谨和谐的章法,成为他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代"德艺双馨"艺术家大康先生的深厚学养与高尚品格,更成为他心中的精神标杆。
/篆刻艺术家 李泽成/
以刀石为友,在寂寞中绽放匠心
"一天不拿刀,手就发痒。"这是李
泽成对篆刻热爱的直白表达。在他眼
中,冰冷刻刀与坚硬印石绝非工具材
料,而是相伴一生的挚友。刀石碰撞的
"叮叮当当"声,在他耳中堪比世间最动
听的音乐,每一次碰撞都是与古人对
话、与艺术共鸣。这份深入骨髓的热
爱,支撑他在寂寞艺术之路上坚守数十
年。
为寻一方满意印石,李泽成可谓执着至极。山西晋城印石质地优良,他三赴当地,在乱石堆中如寻宝般仔细挑选。一次挑选的印石装满整辆吉普车,竟压平了车辆减震钢板,司机再三劝阻,他却望着温润通透的石头不忍舍弃,恨不得将采石场好石尽数带回。运回印石后,他不顾旅途疲惫,连夜用钢锯将大块印石锯成大小不一的章料,部分章料还亲手雕刻印钮,从构思造型到精雕细琢、打磨抛光,每环节亲力亲为,常常一干通宵。清晨阳光洒在晶莹章料上时,他脸上的满足笑容,足以驱散所有疲惫。
以风格为魂,在创新中演绎金石之美
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与实践磨练,李泽成的篆刻技艺日益精湛,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白文印厚实凝重、雍容古朴,如历经岁月洗礼的古碑,透着沉稳大气;朱文印洒脱清新、刚柔并济,线条灵动流畅,如云行流水。作品静中有动、正中见奇,平淡布局中暗藏精巧构思,回味无穷。
/图为李泽成与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在一起。/
著名印学家林乾良老先生盛赞其:"印风清雅静秀,朱文如春花之妍,白文若寒山之雪。"这精准概括了他印风的精髓。治印上,他上追秦汉,饱览明清,近学陈巨来,作品字体多样: 或浑厚有力如泰山压顶,或清秀挺拔如翠竹临风,或古朴深沉如古寺晨钟,或妙趣横生如顽童戏耍,每方印皆独具特色。
其圆朱文印尤为出彩。在继承陈巨来精髓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突出精细、动感、秀纤的风格。创作中大量运用弧线,增添印面装饰性与灵动之气;对古文字进行"圆朱化"处理,打破传统端庄平实的格局,创造出活泼空灵的新意趣。著名篆刻家冯宝麟评价:"这种处理既拓宽了取材疆域,也打破了圆朱文印的固有范式,创出独特意趣。"他早期的《李泽成篆刻印存》中,"沧海印社"一印以清和细腻为尚,字法服从章法又不失篆字韵味,尽显匠心。
近年来,李泽成深耕鸟虫篆印这一装饰性极强的门类。他深入研究楚帛书与六国文字,将偏旁解构、移位之法融入创作,使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具当代审美。其鸟虫篆印温润典雅、灵动劲拔,富含金石气息,成为篆刻艺术中奇葩。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全球发行的《李泽成鸟虫篆百印集》,经韩天衡题签、韩焕峰作序,问世后广受业内赞誉,作品更被众多收藏家青睐,成为艺术市场珍品。
以大爱为怀,让艺术之光照亮人间
"十八当兵,造就军人血性。"行伍出身的李泽成,既有军人的刚毅果敢,又有文人的细腻温情。他为人实在真诚,喝酒爽快,醉后便唱着《咱当兵的人》敬酒,活脱脱一个"老小孩";但在艺术与公益上,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担当。
如今的他身兼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长等诸多头衔,却从不恃才傲物。作为沧海印社社长,他事必躬亲,市区学术应酬常驾驶电动老年代步车前往,朴素得让人难信是知名篆刻家。
"今天的幸福生活,归功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弥足珍贵。"李泽成常如是说,更如是践行。数十年来,他组织参与上百次义务笔会和公益活动,公益讲课三十余场;作品捐赠给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家艺术馆,还远赴多国传播中华篆刻魅力。汶川地震后,他义卖精品捐助灾区;开展"进校园、进军营、下农村"活动,捐赠图书文具、救助失学儿童,义捐作品数百幅(方);向多国大使馆赠作,用艺术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他说:"大爱是宽容与付出,而非计较与索取。"这份情怀,让他的艺术兼具金石之坚与人文之暖。
/图为李泽成和他的印人一家正在治印。/
更动人的是,他将篆刻传承融入家庭,带领一家六口组成"印人一家",创作百方红歌篆刻作品入驻中国大运河非遗展馆永久陈列。从部队用牙膏皮熔铸印章赠战友,到如今引领家人传承技艺,这份热爱在家庭中代代相传。妻子陈秀玲、儿子李宝棠皆成长为中国书协会员,儿媳、孙辈也小有所成,一家曾同赴"百年西泠.中国印"海选,获刘江老先生题赠"印人一家"墨宝鼓励。
/图为李泽成在'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奖赛上领奖。/
数十年来,李泽成的作品在全国性赛事屡获大奖,入展诸多重要展览,远赴多国参展;作品入编百余部辞书专集,发表于几十家报刊千余方(幅),出版多部著作与论文,硬笔篆书入编教材工具书。面对百余项荣誉,他却低调内敛,将获奖证书珍藏箱中从不炫耀,始终以谦逊之心继续前行。
刀石相击,奏响千年文脉的传承乐章;大爱无声,书写艺者初心的人生传奇。李泽成用数十年坚守,在方寸印石间演绎着金石艺术的不朽魅力,更以赤子情怀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璀璨光芒,其人生正如一方精心雕琢的印章,厚重而鲜活,值得永远品读。
李泽成作品:
富顺安康
墨翻衫袖吾方醉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现代·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戎旅砺心版刻传神
四十载谊岁月留痕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