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爷,今天的炸肉香不香?下周想吃饺子咱就安排!”11月的淄博乡村,寒意渐浓,但长者食堂里却暖意融融。记者跟随“《条例》实施行动基层行”采访团走进博山、桓台、沂源的多个村庄,发现农村养老正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创新、全民参与的多元路径,破解“吃饭难、照料难、精神空
“大爷,今天的炸肉香不香?下周想吃饺子咱就安排!”11月的淄博乡村,寒意渐浓,但长者食堂里却暖意融融。记者跟随“《条例》实施行动基层行”采访团走进博山、桓台、沂源的多个村庄,发现农村养老正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创新、全民参与的多元路径,破解“吃饭难、照料难、精神空”等痛点,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吃上热饭、安享晚年,勾勒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幸福样本”。
党支部牵头办食堂,托起老人爱心餐
“村里75岁以上老人吃午饭,3块钱管饱,90岁以上老人免费。”博山区白塔镇簸箕掌村党支部书记刘强的话,让记者真切感受到村集体办养老服务中心的底气。在该村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博善颐养”的孝心服务牌匾格外醒目,核心区域的长者食堂里,摆放着多张圆桌,寓意“团团圆圆”。
除了就餐服务,养老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每周五免费为老人测血压、血糖;日间照料中心14张床位随时供老人临时休息;图书阅览室里象棋、报刊一应俱全,成为老人们的“全天候活动站”。
刘强介绍:“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三成,养老需求迫切,村党支部牵头建食堂、办服务中心,就是要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在桓台县起凤镇辛泉村,村党支部领办的长者食堂同样充满温情。11月6日,记者走进食堂,看到墙上写着“如今好日子 天天胜过年”的朴实标语,入口处的展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村民捐赠的食材名单:面粉5袋、花生油2桶、白菜20颗、苹果30斤……
“老人们愿意吃啥,我们就做啥。”辛泉村党支部书记刘辉说,食堂的食材大多来自村民捐赠,村里还想出“预登记”的办法,想要捐赠先登记,等食堂需要再送,这样既能保证食材的新鲜,又避免了浪费。
食堂里,81岁的安秀兰正在就餐,她告诉记者:“我天天来,这里的饭菜合胃口,不仅吃得好,村里还定期给我们办集体生日会,中秋节、重阳节都有活动,心里很暖和。”
多元运营探新路,保障服务可持续
养老服务要长久,可持续运营是关键。各村庄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探索出多元化运营模式,推动农村养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簸箕掌村的长者食堂每年需村集体补贴15万余元。为减轻压力,刘强带领村民搞直播带货,销售“簸箕掌猪头肉”等村内特色产品。“我们的目标是每年从‘一村一业’中赚取收益,完全覆盖食堂运营成本,让养老服务中心走得更稳、更远。”刘强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则走出了“市场化合作”的创新路径。“我们放弃了自建厨房的传统模式,打造‘没有固定厨房的长者食堂’。”村党支部书记陈勇介绍,村里依托“八陡老街”的商铺资源,与多家饭店合作,周一水饺、周二油饼、周三包子、周四肉火烧,周末还有炒菜,每天换着花样给老人送餐,固定在长者食堂内吃饭。
“8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其他老人享受优惠价,成本由政府补贴、村集体共同承担,店铺给予一定折扣优惠,实现双赢。”陈勇说,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让老人们吃得更丰富、更满意。
沂源县的“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则通过“全域统筹+全链条运营”破解山区养老难题。“我们建成了398处民生综合体及助餐服务点,加1处集体厨房,实现全县446个行政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沂源县民政局副局长秦元香介绍,该县以国有平台为主体,整合闲置资源,打造“民生综合体+集体厨房+种植基地”的全链条模式,县财政、镇(街道)、村集体三级补贴,让老人花最少的钱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
在南麻街道许村的民生综合体内,记者看到食堂收费表上清晰地标注着阶梯价格:60周岁至79周岁老人每餐2元,80周岁至89周岁老人每餐1元,90周岁及以上年龄老人免费。同时,食堂内“慈善孝心榜”上展示着爱心捐赠者和老人子女为老人饭卡充值金额。秦元香介绍:“全县日均有1.1万名农村老人在民生综合体就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山区老人以前吃饭难,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营养饭。”
志愿服务添动能,构筑乡村“暖心圈”
在解决老人就餐难题的同时,各村还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为农村养老注入持久活力。
“以前村里志愿服务得靠喊,现在有了积分激励,大家都主动报名!”陈勇说,为激发村民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村内设立“银龄积分”激励机制——村民为老人送餐、参与矛盾调解、提供志愿服务,就能获得5分到10分不等的积分,每季度村内拿出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积分奖励。
记者了解到,该村每月都会组织志愿者在长者食堂为老人免费理发,村卫生室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一次普惠性体检,出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村医上门服务。
在许村民生综合体,志愿服务同样常态化。“我们整合了退役军人、村干部、热心村民组成志愿者队伍,除了送餐,还帮老人洗衣、维修水电、陪聊解闷。”许村党支部书记孙庆友介绍,综合体不仅是养老服务点,还是基层治理的阵地。“调解员会在这里和老人聊天,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许村近十年没一例矛盾诉讼到法院。”
辛泉村的长者食堂更是将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服务好一位老人,就能让好几个家庭和谐。”刘辉说,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还是“说和”场所,老人们在这里聊天,许多小摩擦、小纠纷就在闲谈中化解了。此外,食堂还为老人提供免费水电维修、衣物拆洗服务,村里的志愿者轮流值班,确保老人有需求能及时响应。
目前全市像这样的农村助餐点有600余处,通过为老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日常用餐难题,更成为了他们交流互动、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3811076来源:鲁网淄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