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2日凌晨,东北牡丹江一处地下医院,高桥加代被同僚摇醒。她刚把听诊器塞进白大褂口袋,就被拖进隔壁仓库。27个男人,5个女孩,15分钟。没有哭喊,因为提前塞了毛巾。完事后,依田英二递来一杯“庆功酒”,里面是氰化钾。档案里只写了一句:为保持帝国军人纯
“她们以为去前线是救人的,结果连自己都救不了。”
1945年8月12日凌晨,东北牡丹江一处地下医院,高桥加代被同僚摇醒。她刚把听诊器塞进白大褂口袋,就被拖进隔壁仓库。27个男人,5个女孩,15分钟。没有哭喊,因为提前塞了毛巾。完事后,依田英二递来一杯“庆功酒”,里面是氰化钾。档案里只写了一句:为保持帝国军人纯洁,执行最终处置。
这不是电影,是防卫省去年解密的《关东军特勤人员档案》第47页。同一份文件里,还有45个类似“处置”记录,地点从哈尔滨到旅顺,时间集中在苏军进攻前72小时。说白了,高层早算好了:女人比枪炮更容易“处理”。
很多人以为日本女兵是自愿的,其实九成来自“女子挺身队”。1937年招兵海报写得可浪漫——“用温柔守护大东亚”。结果呢?19岁的护士白天给伤兵截肢,晚上被排长叫去“检查身体”。田中雄一在《帝国军队与女性》里扒过,军官每周3次,士兵1次,完事签字画押。最惨的是,这些记录后来成了东京审判的呈堂证供——施暴者自己写的。
更离谱的是后勤。军方给她们发避孕药,不是怕怀孕,是怕耽误“使用效率”。有个叫佐藤良子的卫生兵在日记里写:“今天发了三盒,盒子印着‘军需品’,像发罐头。”后来这本日记在长春地窖���发现,纸页上还沾着血迹。
战败那天,很多女兵没等到审判。苏联人打进来时,日军把她们往山洞里赶,说是“玉碎”,其实是怕活口。高桥加代的妹妹高桥美咲后来回忆,姐姐最后一封信写着“别学我,天皇不会救任何人”。信寄到东京时,家附近的神社正在敲钟庆祝终战。
现在去千鸟渊墓园,能找到一排小木牌,写着“女子挺身队之墓”。没有生平,没有照片,连真名都没有。导游会告诉你这是“爱国少女”,但不会提她们怎么死的。日本政府至今没道歉,联合国报告年年催,年年装死。有学者说得好:“不承认历史的国家,连幽灵都看不起它。”
那些女孩到死都以为自己在为国献身,其实国家早把她们当消耗品。最讽刺的是,当年宣传画上的樱花,后来真的开在了埋她们的山坡上——每年春天,粉得刺眼。
来源:无忧的画板0sm8n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