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疆到中央,唐代后北京为何势不可挡的崛起为大国首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8:16 1

摘要:隋唐以前,中原王朝首都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轮换。北京甚至不能排上前几名,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国的首都兜兜转转会定在这里。

隋唐以前,中原王朝首都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轮换。北京甚至不能排上前几名,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国的首都兜兜转转会定在这里。

北京,农耕、游牧、渔猎、海洋4大板块交汇之地

北京的历史很悠久,3000多年前燕国建立时已经存在。不过就和燕国历史一样,早期的北京是一个小透明,仅仅是一个区域中心。更多时候连区域中心都算不上。

燕国因为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大量记载被抹去

当时的中国舞台的中心在关中、晋南到河南山东的这一片横轴区域。其他区域还没有撼动这个板块的能力。

到了战国末期,天下逐渐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秦汉统一到东汉天下三分,河北集团和关中集团的对峙又成了当时的主旋律,一直东西方对抗的主角。

从汉末曹魏时代开始,作为河北集团的大本营——邺城,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割据政权的都城。

背靠太行山和漳河的古都邺城

古都邺城遗址

而另外2个主角则是长安和天下之中的洛阳,这三个城市轮流做首都。

北京城最初之所以名不见经传,是华北地缘、人口规模和北方胡人进攻的势能共同决定的。

商周时期因为气候温暖,华北北部远比后来要湿润。今天流量少的可怜的河流,那时候水量大的多。而且当时黄河走河北腹地北流,也在天津一带入海。

今天的海河流域,在3000年前的各条支流径流量很大

燕山以南,黄河下游是大片沼泽、盐碱地。燕国被分封到此地后,上百年和中原的诸侯失去了联系,直到齐桓公北征夷狄时。才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坚持了几百年的华夏小兄弟。

因为中原当时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游牧人也没有统一,大家在中原过着你中有我的日子。燕山的防卫优势可有可无,此时的北京城(蓟城),仅仅是遥远的边疆。他北控燕山,西达太行,南瞰整个华北的地缘优势更显现不出来。

当时中原也遍布了游牧人建立的国家。图为洛阳附近出土的陆浑戎贵族墓葬坑

春秋的华北平原的核心区为禹贡黄河以西、太行山以东,聚焦在如今河北省南部一带,赵国的都城邯郸就位于此。

发源于太行山的诸多河流,如涞水、易水、滋水、滹沱水等众多河流。形成了一个水网密布的区域,使得燕地到南面中原发达区域的交通非常不便。人口也远不能和南面的诸侯相比。

此时的燕地实际上是一个孤立的地缘板块。

2400年前战国时期中原开始普及铁器,北京附近的农业开发条件逐渐成熟,人口滋长,四周戎狄建立的政权也逐渐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这里慢慢成为东亚农耕北界。

扼守太行、燕山两大山脉的北京,军事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原和游牧之间的边疆逐渐清晰,中原的诸侯国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对抗下去,也开始结成更大的军事同盟。

赵长城遗址

秦并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人也统一了,匈奴走上历史舞台。云中、雁门、代和燕,这四个板块一字摆开,成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前线。

北京城的地位骤然提升,北京面向整个华北平原。又可以向西,向北压制大同盆地,张家口、蔚广、灵丘、涞源等一众小盆地。巨大的军事国防价值开始显现。

燕山脚下的怀来-延庆、怀密、遵化、迁安四个山间盆地分别守着出塞之路的四个通道,是可以媲美山西的雁门、代郡的军事基地。

北京北部地形,山中小盆地天然的军事要冲

中原王朝此时在此地的建设布置,已经和后来著名的燕云十六州的布置很一致了。

于此同时北京背靠华北,又有接受华北山东物资的便利,是向北讨伐匈奴最合适的出发基地。

汉武帝几次北伐,北京所处的渔阳、代郡一带就是重要的基地

不过此时,北京主要价值还是军事上的,未来政治中心还差得远。

中原王朝还是盛世长安、洛阳两京制,乱世关陇的长安和河北的邺城争夺洛阳的时代。

面水背山,西控天下屋脊——上党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的邺城比起北京显然更有优势。

北京要走上大国首都必须等待中国历史东西对峙的结束。

6世纪北周统一天下是关中最后一次从西向东席卷全国。名城邺城被隋文帝杨坚彻底摧毁,尽管后来在附近重建,但是规模和地位再也不能和之前相比。

北周统一和秦国统一的前的地缘态势很接近,都是关中+四川压制华北板块

让北京城重要性再上一个台阶的地缘变化是东北亚成了中原王朝新的“棋眼”。因为中原王朝的敌人越来越强,我们的首都也必须进化。

唐代以后,四夷的政治、组织能力都大大进步

中唐之后,随着唐王朝的政治模式和技术外扩。中原周边的游牧、渔猎政权的组织度急剧上升。回鹘、渤海、契丹、吐蕃、南诏这些政权的力量比之前匈奴、鲜卑、突厥组织力强很多。

游牧的回鹘人甚至仿照中原样式在漠北建立了首都哈喇巴拉嘎斯,这在四处游荡的游牧人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回鹘人留下的首都遗址

时间再往后位置偏东的东胡系(起源地大兴安岭一带)压倒了正北方的游牧人。契丹快速崛起并在获取了燕云十六州后压制了北宋100多年。后来的女真更是后来居上,主导了东北亚地缘格局。

燕山山脉到辽西成了整个东亚棋盘的胜负手。

占据了东北和华北的女真人,迁都到了北京。北京自此成为了控制四方的锁钥,取代了之前多个故都。

从胡人的角度看,北京是他们学习中原制度的最佳起点。比如契丹人创建的一国两制,五京制度。

契丹文

古人在被成吉思汗整合起来,他学习中原王朝的编户齐民搞起来了草原版本的千户制度。这样有组织力的游牧人已经不是中原出几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应付得了。

有学者论述过:

“中国的帝国军事经济联盟体:华北的军事与南方的经济相互支持补充,形成安全与繁荣互相牵制保障的防御和供给联盟。中国文明向北的扩大其实就是战略腹地的扩张,而向南方的扩大则是经济市场的外拓。这两项是中国生存的基础。

五代时期,契丹不断的向南拓地,终于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割让燕云十六州,华北门户洞开

拥有燕云的契丹,看到了北京板块的巨大战略红利。这里不单单是向南突进的跳板,也是吸收中原文化制度的通道。还是他们获取赋税、粮食、战马、人才的基地。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北宋只能在华北平原改道为泽,投入巨量的国防预算。

高粱河车神,宋太宗

现在终于轮到北京逆天改命了。契丹人和后面女真人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不断“研磨”北京这个板块,宋朝则用300年岁币供养他们,到了女真人把首都从黑龙江迁到这里时。北京不论从都城营造规模、还是人们观念中已经成了华北、草原、东北这三个地缘板块中最关键的一环。

女真营造的中都

北京,这个秦汉时期的边疆之地成为主宰华夏的新中心。

站在草原视角看中原,就能看清楚很多逻辑。它太有利于游牧、渔猎民族向南突进,釜底抽薪的掀翻中原王朝的一切了。

这个地方就像是锋利的匕首,草原人拿住了匕首就直指中原政权的心脏。所以后来的中国天子必须亲手拿住它。天子为什么要守国门,因为这里应对不力就是神州陆沉,身死族灭。民族陷入几十年的刀光血雨。

蒙古人自唐代后第一次整合了整个中国

首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中心,仅仅靠自身的产出不足以支持大量的人口、官僚机构。隋唐时期,长安就因为缺粮,皇帝要频繁的跑到洛阳办公。直到唐玄宗时期,裴耀卿改进了漕运,将运往长安的粮食提高了三倍才勉强解决了问题。

唐代时多次改进漕运,支持首都的开销

元代后京杭大运河不再走折线,而是一路向北,苏杭的粮船直抵北京。还有备选的海运路线也能选择,地缘格局和物流发展到此,原本的长安、洛阳、开封已不能和北京城相提并论。

供养首都确实很花钱,但是如果不花这钱。胡人铁蹄南下时,江南的盛景也如同烟花一样会迅速消散。

明清运河不再绕行洛阳,而是一路向北

汉代开始,中原王朝有一个很深远的国防战略安排——守在四夷。把中原的精华地区包裹在内,而国防里面放到靠近漠北西域的胡人地区。用边疆的抗住游牧渔猎民族最猛烈的冲击,然后用经济发达地区的物资支撑边疆。

一开始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关中河北,这里离漠北不远,首都放在关中、或者河北平原西南。经济和政治中心,军事防卫的目标也不远。

随着时间的发展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战略三者在唐代之后成了不可能三角。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岭南也被充分开发。中国变大了,真正意义上广阔的土地都种地了,都遍布人口了。

汉末的中国,很多山区还被越人、撩人占据,中央不能编户齐民。后面历朝历代逐渐把空白填满

而关中唐末被破坏的厉害,开封无险可守,如果选择南京物资供应可能更加顺畅,但是这里感受不到边关的凶险,比如明末北方连年起义,满清多轮入关抢劫。可是江南依旧“暖风熏得游人醉”,对危机感触不深。等满清真的打进来,一切都迟了。

清军入关

越来越凶残的敌人,越来越大的国土,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直面问题。此时对最高决策层,军事战略中心往往更加关键。

终于,在燕王朱棣与江南勋贵集团的斗争胜利后,明王朝顺势迁都北京。

至此,不管是中原王朝挺进东北,还是东北游牧、渔猎民族进取中原,北京都成为最前线。

北扼草原、南驭中原、西控晋陕、东锁东北,北京城俨然成为了决定中原故事走向的胜负手,守住这里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有资格说自己是天下正朔。

今天的东北亚依旧不太平,渤海山东半岛以东几百公里就有美军的军事基地。网上时不时讨论的把首都迁到环境更好,水资源更多的地方去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未来很多年这里依旧是不可动摇的首都。

来源:宇俊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