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本土实践中审视理论之意义 | 社会科学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2:02 1

摘要: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证明,任何理论都必须与特定社会土壤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非洲国家正在从过往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需求,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基于实践的反思与探索,比起简单的意识形态宣示更具实质意义。

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证明,任何理论都必须与特定社会土壤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非洲国家正在从过往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需求,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基于实践的反思与探索,比起简单的意识形态宣示更具实质意义。

原文 :《在非洲本土实践中审视理论之意义》

作者 | 浙江师范大学 郑祥福/资深教授 陆冰薪/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便跨越国界和民族,影响了全球无数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作为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非洲大陆的传播与发展同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非洲马克思主义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谱系的重要一脉,其形成、发展与转变深刻反映了非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变迁和思想文化演进。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非洲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

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寻找改革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重新受到非洲国家关注,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探索态势。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展开和西方发展模式的失灵,许多非洲国家开始反思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重新进入非洲学界和政界的视野。曾经奉行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执政党,如坦桑尼亚革命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等,其执政理念依然带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征,并注重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寻找改革突破口。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冲击后,非洲各国开始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再次展现出其理论魅力。

非洲左翼政党活跃性显著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非洲国家的左翼政党在近年来呈现出活跃态势,它们积极加强与国际左翼力量的交流合作,通过参与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社会党国际等国际组织,携手批判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中,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尤为深入。

南非共产党作为非洲历史最悠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一,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工人运动,通过《非洲共产党人》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持续强化其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这一态势表明,尽管经历了低潮期,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组织基础依然存在,并正在恢复活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非洲的传播范围与影响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非洲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调研机构“非洲晴雨表”2019—2020年对非洲18国民众的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2022年对非洲15个国家的青年调查也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他们心中最具积极影响力的国家,76%的非洲青年认为中国是对自己国家产生积极影响的外部力量。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在全球治理、减贫等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成功实践为非洲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对社会主义存在片面化的理解

自从20世纪30—40年代非洲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非洲马克思主义代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在把马克思主义非洲本土化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存在片面化的理解。

20世纪非洲地区反殖民运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非洲国家独立后走什么道路。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独立运动后,非洲大多数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当年曾有28个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它们选择的是社会主义的形式,并不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旨在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党制、国有化、计划经济等,而没有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非洲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严重脱节。一方面,非洲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忽略了现实的实践,停留在口号与标语层面;另一方面,这种理解又明显滞后于理论的本真。在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之后,非洲人民也开始认真地反思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如果不清楚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从非洲各国的实际出发,盲目地套用社会主义形式,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必然是无法获得成功的。非洲国家在实践中的形式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性的根本立场,导致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并最终走向式微。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4—1986年间接见非洲国家领导人时所说的那样,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就匆忙采纳社会主义路径,未能深入审视本国实际情况。实际上,非洲社会结构与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符合实践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从思想认识层面看,种族与部落认同感在非洲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阶级意识相对薄弱;从经济构造看,长期殖民统治遗留的经济体系不成熟且严重依赖外部资本;从治理能力看,新生国家的动员组织机制尚未成熟,难以支撑大规模社会变革所需的制度框架。

美国政治学者迈克尔·奥塔韦(Michael Ottaway)在《非洲共产主义》一书中指出,非洲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过于自信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基者们把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寄托于体制,在资本、技术、资源较缺乏的情况下,高估了其工业化的能力。过度追求则导致了领导乏力、城乡企业亏损,以及各地背负巨额债务。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政策在非洲的实施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下降、货币贬值、失业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非洲国家未能正确认识自身发展阶段,盲目追随外部模式。

非洲国家对社会革命主力军认识模糊,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辩证唯物史观将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赋予人民群众,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发动民众力量的基础上。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未能准确把握和充分激活人民群众的革命潜能。如果审视非洲社会的结构,那么不难发现,非洲社会的阶级形态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交织使阶级界限模糊,新兴工人阶级数量有限且组织程度很低,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群体则缺乏有效动员和系统引导,革命主体力量的缺失成为非洲马克思主义实践难以深入的内在制约。

在革命实践层面,非洲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发展阶段特殊性的认识不足,未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复杂环境中找到适合本土的突破口。当地革命的阶级基础薄弱,民族解放斗争虽然声势浩大,却因组织松散、领导力分散而缺乏持久性。这种对革命主体的错误定位与组织动员能力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难以在非洲社会深层扎根,无法形成真正的群众运动。非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因此往往停留在精英层面的理论引介与政治口号,由于缺乏能够广泛动员群众的组织与强有力的领袖,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革命力量。

3

铺就当代非洲的复兴之路

尽管近年来非洲马克思主义呈现复兴迹象,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非洲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贸易投资、文化输出等方式,持续向非洲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对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首先,由于不公平的贸易方案与贸易条件以及保护主义者的倾向,撒哈拉以南的大多数非洲国家面临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糟糕的贸易条件,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这种经济依附关系使得非洲国家难以真正摆脱资本主义的宰制,这为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其次,经济社会中存在发展与稳定的二元挑战。非洲国家普遍面临发展与稳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非洲大陆仍然是全球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部分非洲国家面临政治动荡、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务之急。这种矛盾使非洲国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陷入两难:激进变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而过度强调稳定又可能阻碍必要的结构性改革。

频繁的政权颠覆和局部冲突,致使众多非洲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纷纷转为实用主义态度。面对日渐疲软的经济以及非洲人民对于日常生活的哀声载道,非洲领导人的决策再一次囿于新殖民主义的桎梏,反映了非洲国家在发展与稳定中面临的困境。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报告,2022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6%,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外贸,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平衡发展与稳定,是非洲马克思主义需要回应的现实问题。

最后,面临着实现非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本土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本土化,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非洲实际相结合、与非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非洲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转化是衡量其生命力与实践效力的关键。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去殖民化、消除种族歧视和在依附发展中实现突围,在于如何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对西方霸权的军事围堵、经济封锁、技术垄断、金融收割。围绕上述核心问题,非洲国家应当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全球南方共同价值体系,在去殖民化、消除种族歧视、摆脱依附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来,并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自力更生的经验,深入挖掘非洲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生产力发展置于民族复兴的基础地位,同时尊重非洲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规律,通过实践检验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与行动指南,这一过程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也是非洲实现真正现代化转型不可回避的。

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证明,任何理论都必须与特定社会土壤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非洲国家正在从过往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需求,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基于实践的反思与探索,比起简单的意识形态宣示更具实质意义。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当下,非洲马克思主义的新探索或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独特的思想资源,铺就当代非洲的复兴之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1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非洲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在实践运动中展开

从赛博朋克到非洲未来主义 | 社会科学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