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收看977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上一期节目,提到了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用AI替代员工,正在发动全面裁员计划。最近,亚马逊还有别的麻烦。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指控电商巨头亚马逊使用欺骗手段,误
尊享会员(Prime)是亚马逊的一项付费订阅服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员权益差异很大,以美国市场为例,会员费用为14.99美元包月,或139美元包年。
尊享会员最初也最核心的特权是免费快速配送,针对是美国网购相对于实体店两个最大缺点:一是需要买家自己承担运费,二是送货上门要等好几天。
比如亚马逊上一把单价9.99美元的油壶,运费就要6.99美元。对于这种购买一两件日用品的消费场景,网购根本不划算。而尊享用户购买大多数商品都可以免运费两日送达、一日送达甚至当日送达。
此外,亚马逊还会举行每年一度的“Prime Day”会员日活动,提供类似“黑色星期五”的巨额折扣,仅限尊享会员参与。尊享会员可以比普通用户提前30分钟 进入“闪电秒杀”会场,抢购热门折扣商品。
尊享会员的另一大卖点是可以得到亚马逊提供的一系列数字内容和服务,包括Prime Video上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直播体育,以及音乐、游戏、电子书、网盘空间。
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目前约有1.8亿亚马逊尊享会员,覆盖82%的家庭。近年来仅订阅费用就给亚马逊带来超200亿美元的收入。购买Prime会员服务的用户忠诚度很高,相比非会员用户,每年在亚马逊上的支出要多出接近一倍。亚马逊尊享会员因此被视为近年来的市场营销经典成功案例。
但是,尊享会员用户快速增长到1.8亿,用FTC的话说,使用了很多“黑暗模式”(Dark Pattern)。FTC指控,亚马逊在会员推送和结账流程里,通过突出某些选项、弱化重要信息,把用户引导到默认加入试用或付费订阅的操作。例如,在结账页面,用户可能只看到“免费送货”的选项,只要一点击“完成交易”的按钮,就被系统默认绑定了尊享会员试用或付费订阅,但会员费用和订阅条款却没有同样清晰的提示。
我们借用美国朋友的亚马逊账号进行测试,结论是:没有开通尊享会员的用户进入结账页面,确实会被默认勾选订阅尊享会员,但用的是“免费试用30天”的名义,需要手动取消。如果免费试用期结束前没有退订,就会自动续费。
一旦订阅了尊享会员,想取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亚马逊内部甚至为这一流程起了个名字叫“伊利亚特”,故意要让用户的退订过程像传说中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一样艰难,反复。
以手机用户为例,尊享会员要取消身份,需要首先进入个人账户,然后从一列密密麻麻的选项中找到“管理尊享会员”(Manage Prime Membership)选项,进入后再打开“管理会员资格”(Manage Membership)的下拉列表,找到和更新会员资格打包在一起的退订选项,进入后再选择“中止会员资格”(End Membership)。
此时弹出的是一个提醒用户尊享会员好处的劝留页面,第一个按钮也是保持续订,需要拉到最底下选择“继续退订”,进入“确认退订信息”页面。但这个页面在类似操作页面 “下一步”按钮的位置,放了“保持续订”。用户需要把页面再向下拉,才能看到最终的退订选项按钮。没点耐心跟逻辑思考能力,根本就找不到这个最终的退订界面。很多用户因为搞不清楚流程,稀里糊涂地一直保持着付费会员身份。
理论上说,尊享用户可以享受免运费和更早送货上门,但有人对比了多种商品,认为同一款商品,呈现给尊享会员的价格要比非会员更高,这个现象在低价商品中更为普遍,亚马逊很多时候只是把运费加进了商品价格。
另外,随着亚马逊近年来逐步在美国各地建立起自有仓储物流体系,两日送达、次日送达增加的额外成本越来越少,这也导致更多用户开始怀疑自己的会员到底值不值。由于经济不景气,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有的人开始执行“不购物年”(No-buy Year)计划。对于他们来说,便利的退订程序很重要。
所以,从消费者体验来说,亚马逊被罚款和勒令整改一点也不冤枉。对中国用户来说,这件事情主要有两点出人意料:一是在2025年,世界最大电商平台、美股七姐妹之一的亚马逊,做事居然也如此不体面,还在用这种上个互联网时代玩剩下的手段保持用户粘性;二是美国消费者的集体诉讼热情也不高,在FTC出售之前,亚马逊至今还没有遭到普遍的抨击和抵制。
亚马逊订阅陷阱的做法,让人想到当年百度和360的软件全家桶,还有前些年很多人都用过的下载网站。进入下载页面,正常本该是下载链接的位置往往是某个网站或软件广告,再下面才能找到资源链接。还有很多软件,卸载时设置复杂的逻辑陷阱,难度明显超过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
但是,一般的类似操作,都只存在于准垄断领域。到了选项比较多的竞争领域,中国公司还是比较收敛的。类似亚马逊尊享会员,国内几大电商平台也有各自的付费会员制度,但普通用户在结算界面不会被默认要充值会员,而且不管是淘宝会员、京东还是拼多多月卡会员,退订流程都相对清晰简单,还可以呼叫人工客服。在美国网购和文化娱乐两大领域,亚马逊都相对垄断地位,缺少平替,所以敢多年戏弄用户。
根据和解协议,亚马逊支付的25亿美元罚款,有10亿美元是纯粹的民事罚款,另外15亿美元将直接用于赔偿受影响消费者,符合退款资格的用户平均每人可获得约51美元。比如说,如果有人过去几年订购尊享会员,但此后一年内几乎未使用尊享会员权益,或者试图取消未能成功,就可以自动分享赔款。
对亚马逊来说,25亿美元相当于相当于2024年营收的不到0.3%,直接财务影响有限。FTC调查始于2023年,市场对罚款已有预期,股价变化不大。
25亿美元虽然不少,但还远不是互联网企业被罚款的纪录,第一名是2012年Google绕过苹果Safari设定追踪用户上网,被罚225亿美元;第二名是脸书、Ins和WhatsApp的母公司Meta被控侵犯用户隐私,导致大量脸书用户数据在未经通知和许可的情况下,被数据公司、流行网站、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制造商非法获取,2019年Meta被罚50亿美元。
亚马逊接受和解,是为了避免陪审团可能做出的更高赔偿裁决,以及高管面临的个人法律责任。而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对尊享会员和整个品牌形象的冲击。亚马逊虽然认罚,但并未承认有任何不当行为。这既是为了避免公司声誉进一步受损,也是为了避免因承认指控而可能引发的后续集体诉讼等风险。亚马逊发言人公开表示,达成和解是为了让公司"能够向前迈进,专注于为客户创新"。
除了罚款之外,亚马逊还需要对尊享用户界面进行全面整改,包括设计明显的“拒绝订阅”和“消息免打扰”选项,明确告知续费条款和扣费时间;简化取消流程,标准是:“与订阅同样方便”。App和网页,以后都不得再给出有误导性的双重否定选项,而是要清晰醒目地列明各项费用条款。
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胜利,应该看做政府力量的推动。FTC主席安德鲁・弗格森在达成和解后称 “FTC在特朗普万斯政府时期创造了历史,为数百万厌倦了几乎无法取消的欺骗性订阅的美国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虽然是特朗普小集团的自夸,但也确实说明了一部分事实。
中国也有类似的流氓软件,各位观众可以把你们遇到的麻烦发在弹幕上。督工,如果中国要监管类似的问题,应该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主导?目前来看,政府审查和民间集体诉讼都有自己的用处,也都有自己的弱点,最好是同时存在。因为当政府遇到有利于自己的数据问题,往往会放松监管和索赔。
比如说,Clearview AI 是一家美国公司,它抓取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的数十亿张人脸照片,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脸数据库,并据此开发了一个人脸搜索引擎。Clearview AI 把服务出售给美国联邦执法机构和各地警局,执法部门使用它来识别犯罪嫌疑人,效率极高。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和多个州政府都对Clearview AI 提起了诉讼,Clearview AI 在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都遭到过处罚,但直到现在,Clearview AI 基本还是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中野蛮生长。因为美国执法部门就是Clearview AI 最主要的客户,政府没有动力加强监管。
“飞马”软件比 Clearview AI更进一步。是直接由以色列政府授权NSO集团开发和使用的“零点击”间谍软件,一旦秘密安装在目标手机上,可以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摄像头、麦克风并获取短信、邮件等信息。
尽管NSO声称其产品只出售给民主国家的政府机构,用于“打击恐怖主义和严重犯罪”,但事实上该软件被各国政府广泛用于监控记者和反对派。沙特记者卡舒吉被拖进沙特大使馆,活着拆成几十块,据说就是被“飞马”软件监控了行踪。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据传被“飞马”软件窃听,并为此更换了手机和号码。
Meta在2019年对NSO集团提起诉讼,指控它利用WhatsAp的零点击漏洞攻击用户。2025年,美国法院判决NSO集团败诉,要求它向Meta公司提供关于间谍软件“飞马”的 “源代码”,虽然法院尚未要求NSO公司透露其客户名称及服务器架构等消息,但这一判决仍对NSO集团业务造成了重大阻碍。
在此之前,美国和欧盟已经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对NSO集团进行制裁,欧盟方面冻结了NSO的资产和相关人员的签证。美国商务部也将NSO集团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与该公司进行交易。但因为特朗普政府和以色列的关系,据说已经重新和NSO接触,有可能会撤销禁令。
但政府对信息的需求,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2015年,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发生枪击案件,枪手赛义德·法鲁克夫妇杀死14人后也被警方打死。FBI事后拿到了一部属于袭击者的 iPhone 5c手机,想要调查袭击者的动机,但手机设有密码无法访问。FBI 通知苹果破解用户手机密码,被苹果拒绝。
美国司法部向加州法官申请了搜查令,要求苹果帮助 FBI 开发一款解锁手机的 “小工具”,并且还要避免加密程序自动消除手机数据。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公开发表声明,拒绝遵守搜查令,说这是“威胁到用户安全前所未有的一步”。
双方观点针锋相对,FBI 和检察官强调解锁嫌犯手机信息是个别案例,符合公共安全需求,而苹果则认为一旦这个“后门”被创造出来,它就不可能只被“好人”使用一次,而是会威胁到全球所有 iPhone 用户的安全。
最终苹果公司坚持不配合,FBI找到了一家名为“水平方位角(Azimuth Security)”的澳大利亚黑客公司破解了手机。对抗不了了之,至今也没有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权威结论。
这些案例说明,互联网和IT企业肯定需要监管,但完全把责任交给政府,很可能产生选择性执法。另外,技术进步和监管也存在冲突。全世界公认欧盟的数据保护更好,但客观上也导致欧盟的IT产业严重落后于中美。
所以,比较保险的做法,是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不以行政手段粗暴管理,而是选择重大案例,做公开诉讼,欢迎全民旁听,争取在独立司法框架内解决问题,推出几个类似于亚马逊25亿美元罚款的标志性案例。
同时,也欢迎民间的消费者和律师组织集体诉讼,默认代理所有利益受损的用户索赔,收取一定管理费。每一个企业违规行为,都应该是律师依法暴富的机会。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在证券投资领域,有限开放了集体诉讼,现在应该尽快推进到普通消费品和IT产品领域。
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自动续费前5日必须以显著方式提醒用户,提供便捷的随时取消选项。
工信部在2022年底到2023年初连续发文,规定预安装不可卸载的App仅限于系统设置、接打电话、应用商店等基本功能软件,除此之外的App必须可便捷卸载,严禁以空白名称、透明图标、后台隐藏等方式恶意阻挠。自动续费必须征得用户同意,不得默认勾选。
2024年7月起实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再次规定:自动续费需在服务前和续费前进行两次显著提醒,并提供简便取消选项。
但是,只要生活在中国,就应该知道,这些规定的落实情况很差。很多用户在扣完费后,想着反正都已经扣费了,就先继续使用一个月,但是因为没有提醒,很容易忘记下个月退订,结果就又被扣了一个月会员费,周而复始。打开手机,随便尝试几个常见软件和电商平台,就知道退费和卸载的难度,和下一局围棋也差不多。
今年4月份,360社区论坛曝光,360安全卫士模块频繁自启动,向磁盘大量写入数据,致使用户固态硬盘寿命迅速消耗,并且该模块侦测到用户打开任务管理器就会停止读写。这已经从设置障碍的层面上升到故意欺骗用户了。
所以,事实证明,在中国,政府部门的文件和执法,并不能有效保护用户的财产和方便。无论中国和美国,政府监管和民间集体诉讼,都应该同时发挥作用。
感谢各位收看,977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马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