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十有八九都会被导游灌输同一个"传奇故事":公元7世纪,英明神武的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建起了这座恢宏的宫殿。
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十有八九都会被导游灌输同一个"传奇故事":公元7世纪,英明神武的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建起了这座恢宏的宫殿。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美,但它是假的。
准确地说,这个故事只讲对了开头,却隐瞒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松赞干布修的那座宫殿,连300年都没撑住,就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跟松赞干布的关系,大概就像把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装进奔驰车里,然后告诉别人"这辆奔驰是拖拉机厂造的"一样荒诞。
松赞干布在631年修建的那座宫殿,命运比我们想象的要凄惨得多。
7世纪后期,仅仅过了几十年,吐蕃内部就爆发了第一次禁佛运动。那些信奉原始苯教的贵族大臣们,像蝗虫一样冲进布达拉宫,将珍贵的珠宝洗劫一空。这场浩劫,让松赞干布倾注心血的宫殿第一次蒙尘。
更惨的还在后头。
公元869年,吐蕃王朝彻底解体,一场"平民和奴隶大暴动"席卷整个高原。布达拉宫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僧侣们四散奔逃。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座曾经的权力中心又遭遇了3次大规模洗劫,最终被弃之如敝履。
到了9世纪,布达拉宫已经萎缩到只剩几座房子,不得不并入大昭寺,成为其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这就好比故宫变成了某个街道办事处的仓库,想想就觉得讽刺。
9世纪中期,历史给了布达拉宫最后一击。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中,大昭寺被改成屠宰场,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入地下。而布达拉宫呢?仅剩的几间房子的砖瓦全部被搬走,建了养猪场。
没错,你没看错,养猪场。
松赞干布倾尽国力修建的宫殿,最终的命运是给猪提供住所。这个转折,比任何戏剧都要残酷。只有那个无法搬走的法王修行洞,孤零零地留在原地,见证着这场彻底的崩溃。
宋元明时期,整个西藏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吐蕃裂解成十几个小政权,政治中心在萨迦、帕竹、仁蚌等地不断迁移,唯独不在拉萨。
拉萨,这座曾经的帝国首都,就这样被抛弃了。布达拉宫更是彻底沦为废墟,无人问津。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支持格鲁派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击败西藏各地方势力,建立了蒙藏联合的甘丹颇章政权,重新统一了西藏。
1520年,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重新进入拉萨城。时隔500年,拉萨才再次成为西藏的政治核心。他们修建了新的宫殿甘丹颇章,此后的二世、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以此为住所。
但请注意,这个时候的拉萨,已经跟松赞干布时代的拉萨没有任何关系了。那个传说中的布达拉宫,早就变成了一堆废墟。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决定重建布达拉宫。他选址在哲蚌寺、色拉寺和拉萨旧城之间,这是一个理想的政治中心位置。
这一次,蒙古的固始汗派出蒙古兵丁帮助运送建筑材料,维护工程安全。1648年,宫殿的基本框架完成。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继续,将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这个细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建设进度如此缓慢,以至于需要用如此极端的手段来维持。
那么,这个时期藏族人独立建造的布达拉宫,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个白色的石头主体建筑,两层再带一个阁楼,上面铺点木板作为屋顶。
就这么简单。跟和尚们原来住的甘丹颇章基本是一个模样。说白了,就是一座三层的石头房子。
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想在白色建筑之上再建红色部分,作为顶级宗教祭祀场所——也就是"红宫"。
但问题来了:藏族人的技术能力无法在三层以上的建筑再修建一座巨塔。
这就是生产力的硬伤。不是态度问题,不是信仰问题,是纯粹的技术和资源问题。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在氧气稀薄、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想要建造真正宏伟的建筑,光靠当地的力量根本不够。
于是,他们开始向清朝朝廷求助。
康熙皇帝对这个请求的回应,可以用"倾囊相助"来形容。
这次修建耗资300多万两白银,动用各类工匠近7000人。要知道,300多万两白银在康熙年间是什么概念?康熙晚年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3000多万两。换句话说,清朝拿出了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修布达拉宫。
最终,在原来的白宫旁边,修建起了一座更大、更宏伟的红色宫殿。这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的主体。
乾隆对西藏的援助比他爷爷更多。他一挥手,帮助布达拉宫在红色宫殿外面又修建了三个大庭院。
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乾隆帝派福康安为征讨大将军,率军从青海进入西藏反击。在此期间,乾隆多次派大将军福康安等前往拉萨,与八世达赖会商,并资助修葺布达拉宫。
清军还修建了大量城墙和僧官学校,将布达拉宫彻底堡垒化。直到1804年乾隆去世5年后,整个工程才彻底完工。
1804年,布达拉宫真正意义上的落成之年。这一年,林则徐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美国西点军校正式成立;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康德去世,费尔巴哈出生。
这座看起来"古老"的宫殿,其实跟拿破仑法典、西点军校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1914年,布达拉宫留下了第一张照片。远远看去,确实很有气魄。
但走近一看,你会发现这些房子其实相当破旧。毕竟过了一百多年,风吹日晒,藏区的气候条件又极端恶劣,不破才怪。
改革开放后,国家决定再次大规模维修布达拉宫。
198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维修布达拉宫的批复》,明确布达拉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批复批准成立维修领导小组,由李铁映任名誉组长。
中央财政专项补助3500万元,分阶段拨付。1988年拨付500万元用于前期准备,1989至1993年每年拨付600万元。
这次维修,前前后后动员了21万人。又是修墙,又是盖楼,又是拆迁周围的破屋,又是挖山。周围的各种破烂土墙全部移平,从附近运来最结实的石料,全程用大吊车机械化操作,先修房子再刷漆。
最终,建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布达拉宫。
如果要说一句不那么好听但很诚实的话:今天这座雄伟壮阔的布达拉宫,90%以上都是由汉族工匠以及中央财政拨款建造出来的。藏族人自己最初修的那个小白宫,跟现在这个根本没法比。
生产力的残酷真相布达拉宫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是什么民族奇迹,也不是什么建筑神话。它是一个赤裸裸的生产力证明。
它证明了:吐蕃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建起三层的土楼。因为雪域高原的生产力极限就是这样,它必须建立在中央政权的帮助上,才能勉强完成正常的社会运作。
这不是贬低谁,这是客观事实。
海拔3700米,年平均气温7.6℃,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土地贫瘠,物资匮乏。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能维持基本的农牧业生产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来的余力去搞大型建筑工程?
所以,当我们谈论布达拉宫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我们在谈论一个民族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如何在力量不足时寻求帮助,如何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实现自己的梦想。
吐蕃人应该知道,即使是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圣地,也是汉族工人拿着铲子和铁锹帮他们建起来的。若某部分极少数宗教分子拥有排汉去汉心理,那请先把布达拉宫拆掉。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却是最朴素的逻辑。
尾声下次当你站在布达拉宫前,被它的雄伟震撼时,请记住:
你看到的不是7世纪的遗产,而是康熙、乾隆、近代三个时代的接力工程。
你看到的不是某个民族的独立奇迹,而是中央政权倾力支持的结果。
你看到的不是建筑的神话,而是生产力的真相。
布达拉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是孤立的奇迹,而是携手共进的力量。
祝愿这座承载着民族团结象征意义的宫殿,能够永远矗立在红山之巅,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国务院《关于维修布达拉宫的批复》(国函〔1988〕129号)
2. 《西藏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
3. 陈庆英:《布达拉宫历史沿革考》,《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4.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二百五十三
5. 国家文物局:《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纪实》,文物出版社,1994年
来源:南溪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