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不到24小时,央视四次点名张雨霏,郑钦文的评价终于有人信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17:01 1

摘要:“能够在世界比赛上进入前八的谁没有天赋?”这是张雨霏在杭州亚运会领完第六块金牌时说的话。彼时她脖子上的奖牌串成小瀑布,额头上的汗滴在“中国红”泳衣上,映着看台上的欢呼。而这句话背后,是她从里约奥运第六名到东京奥运冠军的三年,是每天绑5公斤沙袋练引体向上的三千个

“能够在世界比赛上进入前八的谁没有天赋?”这是张雨霏在杭州亚运会领完第六块金牌时说的话。彼时她脖子上的奖牌串成小瀑布,额头上的汗滴在“中国红”泳衣上,映着看台上的欢呼。而这句话背后,是她从里约奥运第六名到东京奥运冠军的三年,是每天绑5公斤沙袋练引体向上的三千个清晨。

2016年里约热内卢,8月的太阳把泳池边的瓷砖晒得发烫。18岁的张雨霏扎着两个丸子头,发梢滴着水站在200米蝶泳起点。她摸了摸泳衣上的“中国”字样,想起教练出发前说的“放松”,可枪声一响,手臂却突然沉得像灌了铅,平时练了上千次的划水动作,今天怎么也找不着节奏。

50米转体时,旁边的选手超了她半个身位,她心里一慌,节奏全乱了。最终她得了第六名,站在泳池边看冠军领奖,眼泪砸在水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回到南京训练基地,她把之前的训练日志全烧了,对教练说“我要改技术”。以前她习惯用手臂发力,现在要练腰腹带动,每天对着镜子练转体,一练就是三小时,直到腰腹酸得直不起来。可没过多久,队医的体检报告给了她当头一棒:先天性脊柱侧弯,左边肩膀比右边高1厘米。

她拿着片子坐在走廊里,阳光照在弯曲的脊柱线上,像条歪掉的鱼。她咬了咬嘴唇,去器材室拿了个沙袋绑在腰上,每天加10个引体向上,直到手掌磨出泡。晚上宿舍里,她用热毛巾敷腰,手机里循环播放东京奥运的宣传片,屏幕亮得刺眼。

而这次全运会上,运动健儿各凭本事勇创佳绩。但其中有一个游泳选手,却被央视新闻连续四次点名,此人就是张雨霏。

全运会结束后,张雨霏没闲着。她回到南京的省队基地,第一天就去了青少年训练馆,手里攥着刚拿到的游泳教练资格证。穿着白色运动服的她蹲在泳池边,教小朋友怎么“摸水”:“手腕要软,像摸妈妈的脸一样。”有个小队员怕水,她就把玩具鸭扔进泳池,说“我们去救小鸭子好不好?”,慢慢引着孩子下水。

另一边巴黎奥运的备战已经启动,她下个月要去昆明高原基地练心肺功能,记者探班时拍到她在泳池里连续游了12个200米蝶泳,每圈时间都在2分10秒以内。她擦着汗说:“现在的目标,是巴黎的金牌。”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蝶后要冲三连冠了!”还有人翻出她里约奥运的照片,对比现在的她,说“以前是小丫头,现在是大魔王”。

张雨霏的“脊柱侧弯逆袭”,让我想起三位同样“熬”过来的运动员:美国泳将菲尔普斯:小时候有多动症,医生建议他学游泳,结果他用“每天游12小时”的狠劲,拿了23块奥运金牌;中国网球选手李娜:因膝盖伤病差点退役,术后用“每天练6小时”的坚持,拿下法网冠军;中国田径选手苏炳添:因腰伤停训半年,改技术时“每天练100次起跑”,成为“亚洲飞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把缺陷变成武器”:菲尔普斯用游泳治多动症,李娜用手术换冠军,苏炳添用改技术破纪录,张雨霏用沙袋纠正脊柱侧弯。就像张雨霏说的“缺陷不是弱点,是让你更拼命的理由”。

张雨霏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天才”,是“不肯输”。也不免让人想起了郑钦文的那段话,“张雨霏是一个非常优秀、刻苦的运动员。”

我们总说“天赋决定上限”,可她用努力把“上限”拉到了所有人看得见的高度。比如她改技术时的“从零开始”,比如克服脊柱侧弯的“沙袋人生”,比如东京奥运前的“魔鬼训练”,这些都不是“天赋”能做到的,是“坚持”能做到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遇到挫折时不妨想想她:考试没考好,就多做几套卷子;工作不顺心,就多学一项技能;生病时,就咬着牙康复,像她一样“再拼一下”,总有一天会看见光。还有她的“薪火相传”,拿了教练证教小朋友,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赢多少金牌,是把拼劲传给多少人。

来源:久闻扒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