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中科院放了个13.45亿的核聚变招标,好多人盯着“氚循环”这仨字——但大部分人其实没搞懂:这东西是核聚变从“实验室里亮一下”变成“能给你家供电”的命门。没它,核聚变就是个“一次性烟花”,燃料烧完就歇菜,还可能漏放射性物质。这次花的钱,就是给这“烟花”装“永
最近中科院放了个13.45亿的核聚变招标,好多人盯着“氚循环”这仨字——但大部分人其实没搞懂:这东西是核聚变从“实验室里亮一下”变成“能给你家供电”的命门。没它,核聚变就是个“一次性烟花”,燃料烧完就歇菜,还可能漏放射性物质。这次花的钱,就是给这“烟花”装“永动机电池”和“安全保险”。
先把氚循环这事儿掰碎了说。你肯定听过“核聚变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碰一块儿反应出能量——但氘水里有,地球不缺,氚就麻烦了:天然氚加起来也就几公斤,够一个商业反应堆烧仨月都不错了。那咋持续?靠“循环”:反应堆里有个叫“包层”的部件,里面的材料会“生氚”(专业词叫“增殖”),把这些新生的氚提出来,再把反应剩下的氚收回来洗干净接着用,同时还得盯着别漏了、漏了能兜住、最后把废料处理好。这次13亿,全砸这四件事上。
一、13亿分四份花,每一分都在补“能用”的短板
1. 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2.12亿)
包层是反应堆的“氚工厂”,现在国际上主流用液态包层——比如欧洲的ITER项目,咱们的EAST也是这路线。这系统干的活,就是从液态包层的材料里把“新生的氚”捞出来。
你想啊,要是捞得慢、捞得少,反应堆用氚的速度比生氚快,那燃料越用越少,开机仨月就得停机等氚,这能叫“电站”吗?这次招标就是要让这“捞氚”的过程稳得像流水线——温度上千度、辐射超强的环境里,能持续高效把氚分离出来,这才叫“燃料自给”,不然核聚变永远是实验室里的玩具。
2. 内燃料循环平台(3.72亿)
这东西是核聚变的“燃料管家”,管俩事儿:把干净的氚打进反应堆,反应完了把没烧完的氚收回来,再洗到能重新用的程度。
这环节直接决定反应堆能不能“连轴转”——比如你家空调要是开半小时就得关了等制冷剂,你能忍吗?核聚变电站也一样,回收慢了、洗得不干净,下一轮反应的燃料就不够纯,要么点不着,要么烧不充分。而且这系统不便宜,占了整个氚燃料注入环节成本的40%,是真金白银的核心设备。
3. 固态包层氚提取与回收平台(2.47亿)
液态包层现在能用,但有个毛病:液态材料容易腐蚀设备。固态包层就没这问题,耐造、能用更久,是未来的备选路线——比如美国在搞的固态包层实验堆。
这个平台干的就是“试错”:固态包层里生的氚,能不能像液态那样高效捞出来、收回来?现在把坑踩了,等后面建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比EAST大十倍的堆)的时候,就能直接用成熟技术,不用再从头试。这钱是花在“未来不踩大坑”上。
4. 氚安全防护平台(5.14亿)
这是花最多钱的地方,因为“安全”是商业化的底线。氚有放射性,虽然半衰期只有12年(比铀的几十亿年短多了),但漏出去也是麻烦事。这平台管三件事:
- 实时盯着:反应堆里、周边环境有没有氚泄漏,灵敏度得高到“漏一克都能立刻知道”;
- 漏了能兜:真漏了,有设备能立刻把氚“关”在一个小范围里,不让它扩散到外面;
- 废料处理:用过的氚废物,得处理到“埋地下几百年也安全”的程度。
之前咱们造EAST、造环流器,都是先把“装置建起来”,安全系统只做了实验室级的,这次是第一次搞工程级的安全防护——没这东西,再能发电也没人敢让它建在城市边上。
二、这次招标,是从“造装置”到“能发电”的拐点
你回忆下,之前咱们说核聚变,都是“EAST持续运行100秒”“实现1.2亿度高温”——这些都是“装置性能”,相当于你买了个手机,只测了“能开机、屏幕亮”,但没测“能不能打电话、电池能用多久”。
这次招标不一样,是从“造装置”转向“造能用的系统”:
- 以前是“我能让核聚变反应起来”,现在是“我能让它一直反应、还安全”;
- 而且所有系统都要求“国产化”——不是买国外的零件攒,是从材料到设备全自己做。
这意味着国内企业拿到的不是“实验室的小订单”,是“工程级的验证单”——比如你做个氚提取设备,以前只在实验室测过,这次要装在真的反应堆上跑半年,没问题才算过关。过了这关,后面CFETR、商业堆的订单才会找你,这是“入场券”,不是“小买卖”。
三、谁能接住这波红利?不是沾边就能吃,得有真本事
核聚变的门槛高到能把99%的企业拦在外面——你得懂高温等离子体、懂放射性材料、懂工程化集成,不是“做过家电就能做反应堆部件”。能受益的,都是在这领域摸了十年以上的企业。
1. 氚循环系统的直接供应商:技术刚好对上需求
- 安泰科技:它给EAST供的“钨基偏滤器”,是反应堆里直接怼着1亿度等离子体的部件——得扛住2000℃以上的温度,还不能让氚漏出去。它的氚阻隔涂层技术是国际顶流的:涂在部件上,氚的渗透率能降90%,刚好是氚安全防护平台要的东西。这次招标,它中标的概率比别人高一大截,因为技术刚好卡上需求。
- 国光电气:这是做射频器件的,核聚变里的“微波加热系统”就是它做的——这系统是内燃料循环平台的核心,负责把氚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再注入反应堆。而且它在成都的聚变产业圈里,地方政府给了不少政策,比如厂房用地、研发补贴,深度参与这个平台是顺理成章的事。
2. 关键材料企业:卡脖子领域的“破局者”
核聚变的材料要求,是“地狱级”的:得扛住2000℃高温、几百个大气压、超强辐射,还得用几十年不烂。这些材料以前都是国外垄断,现在国内企业开始破局了。
- 西部超导:它是全球仅有的两家能批量做Nb₃Sn超导线材的企业——这线材是核聚变磁体的“心脏”,磁体要产生超强磁场把等离子体“捆”在反应堆中间,没这线材根本做不出来。之前它给ITER供过中央螺线管的部件,现在CFETR已经给了它3亿多的订单。
更厉害的是它的高温超导带材(REBCO):能让磁体的磁场强度突破20特斯拉——磁场越强,等离子体越不容易“跑”,氚就不会随便粘在材料上,安全风险直接降下来。2025年上半年,它的超导业务营收涨了65.75%,不是炒概念,是真的有订单进来了。
- 中洲特材:它做的“第一壁材料”,是反应堆里直接碰等离子体的部件——相当于你家锅直接炒1亿度的菜,得扛住高温、辐射、粒子冲击。它的材料能扛2000℃以上,还独家中标了BEST装置(北京环境模拟装置,专门测核聚变部件的)的真空室支撑件,订单1.8亿。
现在它的核电业务里,BEST项目占了40%,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核电的销售占比到了23.56%——明显把重心转到核聚变上了,后面CFETR开工,它的订单只会更多。
3. 关键设备企业:反应堆的“骨架”制造者
核聚变装置是个“巨无霸”,每个部件都得是“定制款”,能做这些设备的企业,都是行业里的“隐形冠军”。
- 合锻智能:它刚搞定了“超级螺栓”——用Inconel718材料做的,能扛住上千度高温、几百个大气压,还能在辐射里用几十年。之前它给BEST装置供了真空室的重力支撑,这次招标的包层系统结构件,它是核心制造商之一。
市场对它的反应很直接:近10个交易日涨停6次——不是瞎炒,是这螺栓以前只有美国几家企业能做,现在咱们自己能做了,这是真的技术突破,后面订单肯定跟着来。
- 联创光电:它是全球高温超导磁体的龙头,之前拿了“星火一号”50亿的磁体订单——磁体是核聚变的“骨架”,磁场不够强,等离子体就散了,反应根本没法进行。
它还有个“激光+微波”双模加热系统:能让等离子体的约束时间提升3倍——约束时间越长,氚烧得越充分,燃料就能少用三分之二,这直接降低了氚循环的压力。这技术是真的“降本增效”,不是花架子。
4. 工程集成“国家队”:把所有部件拼成能用的堆
核聚变不是“买一堆部件攒起来”就行,得有人能把这些高温、高压、高辐射的部件拼成一个能运行的系统——这活儿只有“国家队”能做,比如上海电气。
上海电气是ITER项目的核心供应商之一,给ITER做了全球首台磁体冷态测试杜瓦(磁体的冷却设备,相当于给磁体装“空调”)。现在建的BEST装置,总投资近200亿,上海电气是总包方首选——从超导磁体到真空室,从氚循环设备到安全系统,它全能做,相当于把“搭积木”的活儿全包了,订单稳得很。
四、别光激动,核聚变商业化还有多远?
我得说句实在话:现在核聚变还在“工程验证阶段”,离商业化发电至少还有20年——不是说技术不行,是工程化的细节太多了。
比如这次招标的系统,装在反应堆上得跑个三五年,验证没问题了,才能放大做CFETR;CFETR再跑个十年,验证能稳定发电了,才能建商业堆。
所以现在企业拿到订单,不是立刻就能赚大钱——比如合锻智能涨停,更多是市场觉得“它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但真的业绩兑现,得等项目跑通了。
但你得明白:这次招标是“必经之路”。以前咱们是“证明核聚变能反应”,现在是“证明核聚变能安全、持续反应”——这是从“科学实验”到“工业产品”的第一步。国内这些企业现在参与验证,不光是拿订单,更是攒“经验值”:等真的建商业堆的时候,谁有工程经验、谁的技术经过验证,谁就能拿到几百亿的订单。
最后聊聊:你觉得核聚变能成“终极能源”吗?
现在网上有人说“核聚变永远是50年后的能源”,也有人说“现在技术进步快,20年后就能用上”。
我个人觉得:它肯定是“终极能源”——原料够(氘水里有)、污染少(废料半衰期短)、能量大(一克氘氚反应顶八吨煤),但商业化的速度,取决于“工程细节”能不能快一点解决。
比如这次的氚循环,要是能在5年内跑通工程验证,CFETR就能早几年开工;CFETR能稳定发电,商业堆就能早几年落地。
你觉得核聚变离咱们的生活还有多远?这些做材料、做设备的企业里,你觉得哪类技术最可能先落地?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我是桃夭夭,持续为您分享最新财经消息,记得点个关注!
温馨提示: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来源:桃夭夭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