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拿来喂猪的“苦苣菜”,原来也是可以吃的野菜,别错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6:40 1

摘要:在当时它是常见的一种“喂猪草”,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看似普通的“猪饲料”,早在千年前就被载入医书,是药食同源的野菜,如今更是凭借高营养价值,成了都市人追捧的“尝鲜好物”。

提到苦苣菜,不少经历过农耕岁月的人对它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当时都会把它当成杂草,只因这草在当时太多了。

田埂边、荒地上随处可见,如果是生长在庄稼地里,还会割它来喂猪,

割一筐切碎了喂猪,猪吃得津津有味。


在当时它是常见的一种“喂猪草”,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看似普通的“猪饲料”,早在千年前就被载入医书,是药食同源的野菜,如今更是凭借高营养价值,成了都市人追捧的“尝鲜好物”。

今天就来好好唠一唠这苦苣菜,看看你们熟不熟悉。

苦苣菜的名字,最早在宋代《嘉祐本草》中便有记载,书中明确写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直白点出了它的野生属性。

苦苣菜也叫滇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苦苦菜、滇苦荬菜、田苦卖菜、尖叶苦菜、大齿蒲公英、牛口刺、苦马菜等,它属于菊科苦苣菜属,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这草的模样辨识度很高:扎根的是圆锥状直根,带着不少纤维须根;茎秆中空直立,要么不分枝,要么只在上部生出少量分枝;叶子最为特别,呈羽状深裂,没有叶柄,基部直接扩大抱住茎秆。

每年5到12月是它的花果期,4月开始萌发,6、7月进入花期,茎端会排出伞房状的头状花序,黄色的舌状花藏在二至三列总苞里,既能传粉也能结果。

结出的瘦果扁扁的,成熟后变成红褐色,两面有三条凸起的纵肋,种子则是黑褐色,还带着白色绒毛,风一吹就能传播到新地方。

也正因繁殖能力强,苦苣菜成了4级入侵物种。没错,别看它如今在我国很常见,却是原生在亚、欧、非三大洲,后来扩散到了大洋洲、美洲,如今在我国各省的田间、荒地、路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过去,苦苣菜最广为人知的用途,是作为家畜饲料。它的茎叶柔嫩多汁,开花前含水量高达90%,既没有刺也没有毛,只是带着点淡淡的苦味,却是实打实的“良等牧草”,很多的家畜都喜欢吃它,这也是过去把它割来喂猪的主要原因。

而且,不同家畜对它的喜爱程度各不相同,猪和鹅最爱吃,兔和鸭也很喜欢,山羊、绵羊会主动采食,马和牛则会少量吃一些。

农户们通常会在它开花前,切碎了生喂或煮熟了喂,有数据显示,每天用650克苦苣菜喂家兔,家兔的采食率能达到77%,切碎了喂鸡、鸭效果也很好。

要是把它晒干制成干草,又成了马、牛、羊的优质饲草,适口性都能归为“喜食级”,也难怪过去的农户总爱割它喂家畜。

可苦苣菜的价值远不止“猪饲料”,它还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野菜。其中在明朝有个王爷专门撰写了一本吃野菜的书籍——《救荒本草》中,就有“苦苣菜,俗名天精菜,今处处有之”的记载,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它曾是百姓果腹的“救荒菜”。

如今,小满时节吃苦苣菜的民间习俗依然还被保留下来,还成了都市文化人体验传统的“尝鲜活动”。

吃的时候,多选用春季萌发的嫩茎叶,焯水后能去除大部分苦味,既能凉拌、清炒,也能做汤、包饺子,还可以烫火锅吃,口感清爽,还带着独特的清香。

除此之外,苦苣菜的药用价值也不容小觑,《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它的记载,《本草纲目》更是详细记录了它的功效,称其“苦、寒、无毒”,可治血淋、尿血、喉痹、恶疮和痢疾。

你们吃过这种苦苣菜吗?喜不喜欢吃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甜妈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