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1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感冒而已,扛扛就好?”小心,这一回的流感可能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最近,全国多地疾控中心陆续发布预警:H3N2亚型流感病毒活跃度显著上升,尤其对老人、孩子和慢性病群体“情有独钟”。有人从嗓子疼开始,几天就高烧不退、进了ICU,甚至发展成肺炎或哮喘诱发!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这波H3N2流感到底有多“毒”?谁最危险?出现哪些症状要立刻就医?
H3N2听起来像高铁编号,其实它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全名叫:甲型H3N2流感病毒。它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曾在2017年美国冬季爆发,导致超8万人死亡,被称为“杀伤力最强的流感之一”。
我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冬季,H3N2在我国南方省份流行强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期,并逐渐北上蔓延。
这种病毒的特点是:传播快、症状重、恢复慢,尤其容易引发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感染等问题。
而且,它不同于普通感冒,不是“多喝热水”就能好的。
说到底,病毒最“喜欢”的,是那些免疫力差或者基础病缠身的人,H3N2也不例外。
1. 老年人(60岁以上)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变差。流感在他们身上,更容易引起肺炎、心衰等并发症,死亡风险大大提升。
2.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
小孩的免疫系统不够成熟,一旦感染H3N2,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喉炎、肺炎等严重反应。
3.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
这类人群本身身体“负担”就重,一场流感足以让原本稳定的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引发急性并发症。
所以,如果你或你家人属于这三类人群,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不是所有发烧都是流感,但如果你出现以下4种症状,就要警惕了:
1.高烧不退,38.5℃以上持续2天以上
普通感冒一般低烧或不发烧,H3N2感染往往高温持续、退烧困难,孩子甚至会烧到40℃以上。
2.全身酸痛、乏力明显
病毒性流感常伴随肌肉酸痛、寒战、极度疲惫,像“被车撞了一样”,这不是夸张,是典型表现。
3. 持续干咳、喉咙剧痛,有痰黄浓
H3N2侵袭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部都可能被波及,出现深咳、咽痛、气促等症状。
4.呼吸困难、胸闷发憋
这是严重征兆,说明可能已有肺部感染或哮喘诱发,应立即前往医院处理。
划重点!出现以上任何一点,特别是高烧+呼吸困难,一定要快速就医!
很多人一发烧就吃抗生素,但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滥用只会增加耐药风险。
目前对H3N2有效的药物主要有这两类:
1. 抗病毒药
如奥司他韦(达菲)、帕拉米韦等,这类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能显著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需医生处方,不建议自行购买服用。
2.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缓解咳嗽、鼻塞等症状。千万别混着吃,遵医嘱最重要。
答案是:能!而且非常推荐!我国疾控中心建议:
每年10–12月是流感疫苗接种最佳时间,尤其建议以下人群优先接种:60岁以上的老人 6个月以上儿童 慢性病患者 医护人员及一线公共服务人员。
目前市面上的四价流感疫苗已覆盖H3N2亚型,有效率可达40%–60%,虽不能百分百预防,但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一句话:打不打疫苗,差别可能就是感冒几天 vs. 住院十几天。
如果家里有人感染了H3N2,别慌,但也别大意。
1.立刻“隔离”
让患者单独休息,佩戴口罩,餐具毛巾分开用,避免交叉感染。
2.勤通风,别捂汗
室内保持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15–30分钟,别用被子捂汗“出毒”,容易加重病情。
3.保持水分和营养
多喝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高热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4.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烧、嗜睡不醒等重症信号,立刻送医!
预防流感,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勤洗手:别小看洗手,流感病毒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手传播的。戴口罩:尤其在人多密集的场所,能有效减少飞沫传播。规律作息、饮食均衡:免疫系统强大了,病毒才不敢“造次”。及时接种疫苗:别等流感爆发了才想起挂号排队,早打早安心。每年因流感导致的重症与死亡,从不只是“新闻数字”。它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自己。
这波H3N2流感虽不是“新病毒”,但它的传播速度和致病能力,不容掉以轻心。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慢病人群,它不是感冒,是潜在的“生命威胁”。
如果你正在发烧、咳嗽、乏力,请多一分警惕,多一份责任,及时就医,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年中国流感疫情监测周报》第42期.
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防控指南(2023)》.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流感病毒监测与防控策略》.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