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汤若望历经明清两朝,得到了顺治、康熙的重视。他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曾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等书,沟通了中西天文学,传播了西学。此外,汤若望还尽量把其他的欧洲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汤若望历经明清两朝,得到了顺治、康熙的重视。他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曾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等书,沟通了中西天文学,传播了西学。此外,汤若望还尽量把其他的欧洲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西方传教士带来了与中国文化性格面貌迥异的西方文化,开始撞击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肯定地说,是一种先进的异域文化,给古老的中华文化容纳并吸收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和机遇。
但是,这如同一片云彩落下几滴毛毛细雨,只打湿了少数读书人。明末的徐光启算是一人。他是受西学影响最早的官员,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之一。他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史学界把他称为是中华睁眼开世界的第一人。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他曾有主张接受西学的建言。
西学的毛毛细雨滴也曾打湿过康皇帝。康熙皇帝曾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有过亲密的接触,对西方科技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天文仪器、数学、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学习和应用,包括使用双筒望远镜、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应用金鸡纳霜治疗疟疾等。
但是,在明清时代,无论皇帝、士大夫,还是读书人,都认为中国传统的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尽善尽美,“天人之理已穷尽,无容以异说参矣”。
儒家学说自春秋时代创立以来,主体思想就基本上自圆其说、自成体系而一成不变。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秦始皇不遵儒学,“焚书坑儒”,致使秦朝传二世短命而亡。汉朝皇帝为保江山永固,传万代子孙,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图的是以不变的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保汉家江山永不变色。其后,每个新朝代的建立,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就是想以千年不变的儒家学说,保自家江山永固。好在明未及清朝以前,东方世界并未有什么外来高等级文化传入和冲及自家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牢不可破。
清朝康乾盛世,遇上了西欧的文艺复兴,西洋文化开始流入中国。可能担心西洋文化冲及中华传统文化,及由此引发社会变动。对于西学康熙帝是先学后防,乾隆帝是先看后禁。而一代代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只有埋头苦读儒家学说,无人肯抬头开眼看世界。一心只读圣贤书,西洋学问无用处,应该是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由此,西洋传教士近二百年的努力,在根深蒂固、无比圆满的儒学文化面前,碰的头破血流,灰流流收场。
到1757年,乾隆帝一道圣旨,完全禁教,中华帝国的大门在西方先进文化潮流面前封闭了。这一禁令,使东西方世界原本可同时代进步的差距拉开了百十多年。
来源:百草之王长白山人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