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博主探访荒野古墓掉进盗洞摔伤,专家:私自探索古墓不宜提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6:16 1

摘要:想拍视频赚钱却摔成钢板腿,270万粉丝的“逸明荒野探墓”15日在达州一处汉墓踩空盗洞,七八米直坠,胫骨腓骨双双折断,3个月床板钉死。流量盛宴瞬间变成救护车账单,也把“民间探墓”这条灰色赛道再次拽到聚光灯下:别拿爱好给盗墓贼当导航。

想拍视频赚钱却摔成钢板腿,270万粉丝的“逸明荒野探墓”15日在达州一处汉墓踩空盗洞,七八米直坠,胫骨腓骨双双折断,3个月床板钉死。流量盛宴瞬间变成救护车账单,也把“民间探墓”这条灰色赛道再次拽到聚光灯下:别拿爱好给盗墓贼当导航。

李逸明不是第一个深夜钻坟拍段子的人。辞职两年,他跑遍川渝荒岭,镜头里石碑、神道、盗洞同框,弹幕刷满“刺激”。播放量10亿,收入靠流量分成和带货,一条视频开价六位数。可越火的坐标越像贼的攻略,去年重庆检察院就端掉一伙“视频跟拍”盗掘团伙,手机导航正是某博主无意扫进去的岩壁记号。文物保护法写得很白:未批先挖、未批先播都涉嫌违法,但野外墓大多没监控,报案靠偶遇,处罚靠自觉,违法成本几乎为零。李逸明强调“只拍已盗之墓”,可石头上的裂缝、浮雕的缺角一旦入镜,就等于给铲子党发定位,高清4K放大还能看清哪块砖松了,比老地图都准。

摔伤视频一出,评论区瞬间撕裂。支持派说“他让年轻人关注历史”,反对派甩表情包“下次直播截肢”。考古队心里更慌:民间探墓一不带测绘仪,二不记地层,踩塌封土、蹭掉彩绘是常态,万一骨位错位扯碎壁画,抢救修复的钱谁出?达州这处汉墓早在1987年就登记在册,当地文管所经费三名编,守不住十几平方公里山林,最怕网红把“生墓”带成“熟墓”——流量一来,盗洞就像春笋连夜冒头。

别把“公众考古”当护身符。真正的公众考古是遗址公园、是考古夏令营,是清理陶片时给你一把刷子,不是深夜跳坑博眼球。李逸明掉下去的那个盗洞,目测年份不超半年,土色还新,也就是说即便被盗过,仍有残余信息可抢救;现在倒好,救援脚印、担架划痕把现场搅成粥,学术价值直接打折。山东大学王青教授一句话扎心:“考古不是极限运动,抢救性发掘也不是给你补拍素材。”

法规的牙齿正在长出来。国家文物局已启动新一轮野外文物遥感核查,川渝两地把“视频平台透露坐标”列入公益诉讼线索,只要评论区有人喊“求定位”,后台就可固定证据。重庆还试点“文物保险+服务”,谁破坏谁买单,修复账单可追溯到个人。李逸明的钢板手术费三万八,如果再加上壁画加固、封土回填,总价够他再拍一年视频。流量这把梯子,爬上去是钞票,踩空了就是牢笼。

想探可以,两条路:一是报名官方志愿者,考古所每年寒暑假都招记录员,管饭给证还能正儿八经摸陶片;二是做“云探墓”,把已有资料剪成科普,既安全又不添乱。半夜背无人机翻坟头,摔断腿算轻伤,真把千年信息踩没了,历史不会给你点赞。

网友热评:“拍个墓就文化输出?那我去工地拍钢筋是不是也能叫保护现代建筑。” “270万粉丝一人给他凑一块钢板,下次记得带安全绳,别麻烦消防员半夜爬山抬人。” “盗墓笔记看看就行,真把自己当吴邪,结果现实版潘子都没,只有120。”

来源:博学多才的香瓜ymctRU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