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个帖子,十年码龄的技术负责人用AI两周生成1.2万行代码,最后却只能推倒重来。
前几天刷到个帖子,十年码龄的技术负责人用AI两周生成1.2万行代码,最后却只能推倒重来。
他说AI写的代码看着干净能用,后续维护时却像拆盲盒,没一句注释,自己都忘了逻辑在哪,这场景我太熟悉了。
作为写代码快十年的老鸟,我见过太多同事用ChatGPT、Copilot一键生成代码,提交评审时被leader骂得狗血淋头。
不是AI写的代码不能用,而是少了最关键的“说明书”注释和文档。
现在一半以上的程序员都在用AI写代码,可为什么同样的功能,有的人的代码被夸像艺术品,有的人的却被吐槽是“AI垃圾”?答案其实很简单,AI能写代码,但写不出你的业务逻辑,也替不了你的职业价值。
技术社区里有个叫Tacitus的开发者,最近快被客户逼疯了。
客户总用ChatGPT生成代码,然后发来“救命”请求,说交易机器人不工作了。
他跟进后发现,这些代码全是低级错误,要么访问不存在的端点,要么混用变量名。
客户自己看不出问题,觉得AI写的代码改改就能用,还要求免费支持完整应用开发。
这不是个例,我之前接手过一个离职同事的项目,全是Copilot生成的代码。
没有一句注释,我对着一个接口猜了一下午,才搞懂它是处理用户支付回调的。
后来紧急修复bug时,因为没摸清逻辑,差点造成资金损失。
AI生成的代码有个通病,它只懂“怎么做”,不懂“为什么这么做”。
它不知道你们团队的业务规范,也不清楚后续谁来维护。
这些信息只能靠我们自己用注释说清楚,不然再好用的代码,也会变成团队的隐形炸弹。
更有意思的是,有团队因为注释风格不统一吵到散伙。
有人用英文注释,有人用中文,有人只写功能不写逻辑,协作时光理解代码就要花半天。
国内团队真没必要硬凑“国际化”热闹,中文注释沟通效率才最高。
AI能搞定80%的标准化代码,那剩下的20%就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这部分价值,恰恰藏在注释和文档里。
高质量的注释从来不是重复代码功能,而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函数头部说明作用、参数和返回值,复杂逻辑处讲清实现思路,关键参数解释选择原因。
本来想省点事少写几句,后来发现后续维护花的时间更多,完全得不偿失。
注释也不是越多越好,我见过有人写三行代码加五行注释,纯属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注释和代码比例控制在1:3到1:5之间最合适,关键地方点到为止就够了。
而且代码迭代时一定要同步更新注释,过时的注释比没有还坑人。
除了注释,文档更是AI时代的“第二大脑”。
字节跳动内部用的Rspress工具,能快速搭建文档站点,自动生成大纲和搜索功能,团队协作效率提升不少。
他们早就意识到,文档不仅是给人看的,也是给AI看的“上下文”。
现在很多团队开始搞“先写文档再写代码”。
把业务逻辑、设计思路写清楚,再让AI生成代码,这样AI能更贴合需求,后续维护也有依据。
我所在的团队就这么做,新成员上手时间从两周缩到了三天。
不同层级的程序员,对注释和文档的理解也不一样。
初级程序员只关注功能实现,中级程序员知道要写但质量不高,高级程序员会用注释传递设计思路。
很显然,能把注释和文档做好的人,才不容易被AI替代。
AI替代不了程序员,能替代的是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
AI能生成功能,但生成不了你的思考过程;能写出代码,但写不出符合团队需求的规范文档。
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代码是写给人看的,顺便给机器执行;文档是写给团队和AI看的,核心是传递不可复制的经验。
AI时代,注释和文档不再是软技能,而是硬实力,是我们的生存护城河。
与其担心AI抢饭碗,不如沉下心把注释写规范,把文档理清楚。
当你开始注重这些细节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编程之路也会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