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财报冰火两重天:利润暴涨185%,为何股价反遭血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5:53 1

摘要:前言:2025年11月13日,迪士尼第四季度财报出炉,CFO休·约翰斯顿在电话会上的一句"要大块大块的利润率",把这家百年娱乐巨头推上风口。

前言:2025年11月13日,迪士尼第四季度财报出炉,CFO休·约翰斯顿在电话会上的一句"要大块大块的利润率",把这家百年娱乐巨头推上风口。

可话音刚落,市场就用脚投票。尽管调整后每股收益超预期,但224.64亿美元的营收未达目标,美股开盘后股价一度暴跌10%。

一边是管理层的激进表态,一边是业绩的现实骨感,迪士尼的利润率豪赌,真能成吗?

2025年11月13日,迪士尼正式发布截至9月27日的第四季度财报,一组矛盾的数据让华尔街彻底懵了。

亮眼的数据摆在眼前:归母净利润13.13亿美元,同比暴涨185%;摊薄后每股收益0.73美元,增幅更是高达192%。要是只看这组数字,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业绩。

但投资者的目光,全盯在了营收上——224.64亿美元的季度收入,不仅低于市场预期,还和去年同期持平。更关键的是,这种利润暴涨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爆发。

财报显示,利润大增的核心原因是重组及减值费用同比减少75%,从去年的15.28亿美元降到3.82亿美元。靠削减成本换来的利润,显然没法让华尔街信服。

拆解业务板块,迪士尼的"偏科"问题暴露无遗。作为核心的娱乐板块表现拉胯,收入102.08亿美元,同比下降6%

其中传统有线电视业务持续崩盘,收入20.58亿美元,同比大降16%。

这不难理解,现在大家都用流媒体看剧,传统有线的费率和收视率双双下滑,广告收入自然跟着缩水。尽管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收入增长8%至62.48亿美元,但根本填不上有线电视的窟窿。

唯一的亮点是体验板块,87.66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可这份增长的水分不小,10月刚宣布的门票涨价功不可没——加州迪士尼顶级门票涨到224美元

十年涨幅126%;奥兰多高峰期门票也突破200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乐园的增长还靠邮轮天数增加拉动,国际乐园则主要依赖巴黎迪士尼的贡献。客流量没有明显增长,全靠涨价撑起来的业绩,显然没法让市场安心。

于是就有了财报发布后的荒诞一幕:CFO喊着要"大块利润率",股价却在开盘后直线下跌,盘中最大跌幅达到10%,最终以大幅下跌收盘。

如今的迪士尼虽陷困局,但回望近百年历程,它的崛起堪称商业传奇。这一切的起点,是1928年火车上的一只小老鼠。

当时华特·迪士尼刚丢了"幸运兔子奥斯华"的版权,带着挫败感从纽约返回加州。火车上闪过的老鼠形象,让他有了新灵感。

妻子莉莲嫌"莫蒂默"太绕口,提议改名"米奇",这个影响世界的IP就此诞生。

好友乌布·伊沃克斯设计出米奇的经典形象,首部有声动画片《威利汽船》上映后,米奇一夜爆红。但迪士尼的野心不止于动画,1929年就迎来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一位商人找上门,愿意花300美元把米奇印在儿童写字板上。这单小生意让华特看到了IP授权的潜力,随后和博格菲尔特公司签订正式授权合同

又在1932年携手授权专家赫尔曼·凯·卡门,搭建起完整的授权体系。

1937年,《白雪公主》横空出世,作为世界首部彩色动画长片,它不仅让华特登上《时代》封面,更证明了动画长片的商业价值。

《纽约时报》当时的盛赞"非常谢谢你,迪士尼先生",见证了这个童话帝国的雏形。

1955年加州迪士尼乐园开园,是迪士尼的又一次关键跨越。它把虚拟的动画角色搬进现实,开创了"主题乐园+IP"的变现新模式,也为公司找到了稳定的现金流引擎。

真正让迪士尼成为巨头的,是罗伯特·艾格任内的四次惊天并购。2006年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2009年40亿美元拿下漫威

2012年40.5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再到2019年713亿美元并购二十一世纪福克斯主要影视资产。

这一系列操作,让迪士尼手握米奇、钢铁侠、星战等顶级IP矩阵,构建起从内容创作到主题乐园、衍生品授权的完整生态链,巅峰时期几乎垄断了全球顶级娱乐内容市场。

百年基业的光环下,迪士尼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三重危机,这也是它急于追求"大块利润率"的核心原因。

流媒体业务首当其冲。作为抗衡Netflix的核心武器,迪士尼+曾创造过快速增长的奇迹,可如今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第四季度迪士尼+国内付费用户5930万,环比仅增3%;国际用户7240万,环比增长4%。

虽然Hulu总用户增长15%至6410万,但主要靠和Charter的分销协议扩展,并非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增长。

更致命的是盈利问题,为了争夺用户,迪士尼每年在内容上投入巨额资金,可至今没能实现稳定盈利。

管理层虽然喊出2026年流媒体双位数增长的目标,但在Netflix持续创新、亚马逊加码投入的竞争环境下,这个目标更像一句口号。

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可一旦缩减投入,用户流失的风险又会陡增。

乐园业务则陷入"涨价换增长"的恶性循环。为了撑起业绩,迪士尼在2025年10月再次涨价,加州顶级门票突破224美元,四口之家高峰期门票费用接近900美元,还不算餐饮和停车费。

停车费也从30美元涨到35美元,速通卡起价从32美元涨至34美元。这种涨价模式确实换来了短期收入增长,但也让迪士尼乐园从"最快乐地方"变成"最昂贵地方"。

社交媒体上怨声载道,游客抱怨普通排队和优先通行的体验差距太大,花了高价却没享受到对等服务。

更严重的是,涨价正在透支品牌好感度,不少家庭开始放弃年度出游计划,长期增长隐患已现。

最核心的IP优势也在褪色。近年来迪士尼的经典IP改编作品屡屡引发争议,要么被批创新不足,要么因改编不当遭粉丝抵制。

原创内容更是鲜有现象级作品,对比Netflix不断推出的爆款剧集,迪士尼的内容吸引力明显下滑。

曾经靠IP就能"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当观众审美疲劳、竞争对手不断创新,迪士尼的IP魔法,似乎正在失效。

面对内忧外患,迪士尼已经开始自救。CEO鲍勃·伊格和CFO休·约翰斯顿的组合拳,直指利润率提升和市场信心修复。

技术创新被视为破局关键。迪士尼在2024年11月就成立了技术赋能办公室,由首席技术官杰米·沃里斯牵头,专门统筹AI和MR技术的应用。

这个部门不接管现有项目,而是确保新技术与公司战略一致,规避风险。

在财报电话会上,伊格进一步透露,迪士尼+将发力互动体验,甚至可能允许用户生成内容。"AI能让用户更投入

包括创建自己的内容",伊格的表态释放出明确信号:要用技术提升用户粘性。

不过目前迪士尼还没公布具体落地计划,是让用户改编经典角色故事,还是生成专属动画片段,都还是未知数。AI能否成为流媒体业务的新引擎,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安抚投资者,迪士尼抛出了重磅财务激励计划。公司宣布将2026年股票回购目标翻倍至70亿美元,同时现金股息提高50%

每股派息1.5美元。这一系列举措,显然是想通过提升股东回报来稳定股价。

伊格在财报中强调,公司正通过整合创意和品牌资产增强实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也在取得进展

。从全年数据看,迪士尼2025财年总收入944.25亿美元,同比增长3%;归母净利润124.04亿美元,同比暴涨149%,长期基本面并未完全恶化。

但短期挑战依然严峻。有线电视业务全年收入下降12%,流媒体盈利遥遥无期,乐园涨价的负面效应还在发酵。70亿回购和AI战略能不能见效,关键要看执行落地。

毕竟华尔街要的是"大块利润率"的实际兑现,而游客和观众要的是物有所值的体验和优质内容。迪士尼的百年旅程中

曾多次在危机中重生,从失去版权到开创乐园,从并购扩张到流媒体转型。

这一次,当资本市场的理性与守护童真的感性再次碰撞,当技术创新与IP传承需要兼顾,魔法王国能否再次创造奇迹?答案,可能要等到2026年的财报中才能揭晓。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