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世充会赢了李密,却输给了李世民?王世充捡漏成分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5:30 1

摘要:公元619年,当王世充在洛阳城头高举战旗,接受瓦岗军降将的跪拜时,他或许真的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毕竟,他刚刚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密,收降了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猛将,瓦岗军这支曾经的天下第一义军在他面前土崩瓦解。

公元619年,当王世充在洛阳城头高举战旗,接受瓦岗军降将的跪拜时,他或许真的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毕竟,他刚刚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密,收降了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猛将,瓦岗军这支曾经的天下第一义军在他面前土崩瓦解。

但历史很快就给了王世充一记响亮的耳光。

仅仅两年之后,当李世民率领唐军兵临城下时,这位曾经的"胜利者"竟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城破被俘,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同样是面对强敌,为什么王世充能赢李密,却输得如此彻底给李世民?

答案很简单:王世充击败李密,靠的不是实力,而是运气。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王世充这一仗赢得"捡漏"成分太大。他恰好赶上了瓦岗军最虚弱的时刻,又恰好碰上李密做出了最愚蠢的决策,这才侥幸取胜。而当他面对真正的军事天才李世民时,那点雕虫小技立刻原形毕露。

要理解王世充为何能击败李密,必须先把时间线往前推几个月,看看瓦岗军在童山经历了什么。

公元619年初,瓦岗军和宇文化及率领的十余万骁果军在童山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这一战,堪称瓦岗军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骁果军是什么概念?那是隋朝精锐中的精锐,是杨广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天下第一强军。宇文化及弑君之后,掌控了这支王牌部队,要带着他们返回关中。但有个问题——他们缺粮,缺得要命

而李密手里恰好掌握着黎阳仓,那是天下最大的粮仓之一。宇文化及要回关中,要养活十余万大军,就必须从李密手里抢粮。于是,天下民军之首和天下第一精锐,注定要有一场生死对决。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从早上厮杀到黄昏,整整一天,双方你来我往,杀得尸横遍野。瓦岗军虽然人数占优,但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骁果军,逐渐落入下风。最后的结果是:瓦岗军被击溃,连李密本人都中箭昏迷。

关键时刻,秦叔宝及时赶到,救下李密,收拢败兵重新组织反击,在诸将拼死血战下,终于击退了骁果军。但这场胜利的代价太过惨重——瓦岗军的精锐几乎全部报销,元气大伤

在我看来,这场童山之战才是整个故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没有这一战,王世充根本没有机会击败李密。因为在此之前,双方交手多次,王世充基本上是逢李密必输,被打得落花流水是常态。

但童山一战之后,瓦岗军已经不再是那支能横扫天下的劲旅了。用现代的话说,他们的"血条"已经见底,急需休整恢复。而王世充,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童山之战刚刚结束,王世充就迫不及待地发兵进攻李密。这一次,虽然王世充是进攻方,但他手里也有个致命弱点——军中缺粮严重,急于速战速决

面对这种局面,瓦岗军老将裴仁基给李密出了个上上策:坚壁清野,耗敌锐气。等王世充粮草耗尽,必然自行退兵。甚至可以趁王世充主力倾巢而出的机会,派偏师悄悄偷袭洛阳老巢。

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对决。以逸待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屡试不爽。诸葛亮对付司马懿时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司马懿死活不出城,诸葛亮最后只能退兵。

李密本人其实也认同这个方案。他很清楚,瓦岗军刚刚和骁果军血战,精锐损失殆尽,此时和锐气正盛的王世充硬碰硬,风险极大。但问题来了——手下的将领们不干了

新收降的骁果军将领想立功,单雄信这些老将也想立功,一群人围着李密请战,情绪高涨。在这种集体性的狂热中,李密动摇了。他放弃了自己正确的主张,选择了正面对决

从这一刻起,李密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典的管理学案例。再正确的决策,如果得不到团队的支持,也很难执行下去。李密面临的就是这个困境:他知道该怎么做,但手下的人不认同,而他作为领导者,没能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被集体意见裹挟。

这是领导力的失败,也是决策机制的失败。

李密率军进驻北邙山,派单雄信率外马军驻扎偃师城北,形成犄角之势。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决一死战。

王世充决定先攻单雄信。他从2000精锐骑兵中再次筛选,组织起一支极为精锐的先锋部队,直扑单雄信营寨。

单雄信是谁?号称"飞将"的猛人,参加过无数大小战役,相当生猛。他手下的外马军也不是吃素的。但这一次,瓦岗军面对王世充精锐骑兵的冲击,竟然直接被冲垮了

这个细节太能说明问题了。要知道,在童山之战前,瓦岗军和王世充交手时,基本上都是把王世充打得满地找牙。现在呢?在兵力占优、主场作战的情况下,被区区数百人的骑兵冲垮

这只能说明一点:瓦岗军的精锐真的在童山之战中拼光了,剩下的都是战斗力平平的普通士卒。单雄信尽管兵多,但质量严重下滑,根本挡不住王世充的冲击。

眼见单雄信即将溃败,李密急派猛将裴行俨(就是《说唐》里裴元庆的原型)率军支援。结果裴行俨杀入战场后被箭射中,坠马受伤。程咬金拼死将他救出,自己也被长枪刺穿身体。这一战,瓦岗军伤亡过半,十余名将领受伤。

第二天,王世充玩了个更狠的。

他一大早就突然发动进攻,比李密预料的要早得多,根本不给瓦岗军排兵布阵的时间。仓促应战的瓦岗军阵型混乱,虽然拼死抵抗,但逐渐处于下风。

就在这时,王世充放出大招——他找了个和李密长得像的人,穿上李密的衣服,用绳子绑着在战场上游走,制造出李密被俘的假象。然后让人大喊"李密被生擒了"。

正在激战的瓦岗军士卒一听,顿时军心动摇。紧接着,王世充预先埋伏在山中的200骑兵突然杀出,在李密营寨四处放火,制造大营被攻破的假象。

瓦岗军彻底崩溃了。

此战,秦叔宝、程咬金、裴仁基、单雄信等一众核心大将全部被俘。李密侥幸逃脱,但瓦岗军从此一蹶不振,再无逐鹿天下的资格。

客观地说,北邙山之战王世充打得确实漂亮。突然袭击、制造假象、埋伏奇袭,一套组合拳下来,把瓦岗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战术层面看,王世充是个合格的指挥官。

但是,战术上的胜利掩盖不了战略上的平庸

王世充这个人,用程咬金的话说,就是"才识浅薄,没有气量,还喜欢乱说话,动不动就赌咒发誓,跟老巫婆没啥区别"。这段评价虽然刻薄,但很准确地刻画了王世充的本质。

他击败瓦岗军后,收降了秦叔宝、程咬金、裴仁基这些顶级将领。按理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善加利用,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业。但王世充做了什么?他留不住这些人才

秦叔宝和程咬金很快就看透了王世充的底色。他们发现这个人见识短浅、气量狭小、喜欢玩弄权术,根本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两人商量之后,果断离开王世充,转投李渊,最后成了李世民的嫡系心腹。

这就是王世充和真正英雄的差距。李密虽然也有缺点,杀翟让这事儿确实不地道,但他至少有领导魅力,能让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猛将心甘情愿追随。就连瓦岗军元老李世勣这样的名将,都一直愿意跟着李密。

为什么?因为李密有格局,有眼光,有领导力。

他能把瓦岗军从一支不入流的松散起义武装,壮大成天下民军之首。这个过程中,他做出了无数个正确的决策。只不过,摧毁这一切只需要一次错误——北邙山之战的决策失误,就彻底葬送了他的一切。

相比之下,王世充是什么?他就是个投机分子,一个靠运气和小聪明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平庸之辈。他的天花板就是一方枭雄,再往上,他的能力、格局、眼光都不够了。

当李世民率军来攻时,王世充的真面目才彻底暴露。

李世民是谁?那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能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创造奇迹的战神级人物。他不仅战术高超,更重要的是战略眼光远大,知人善任,能将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更关键的是,李世民手下有秦叔宝、程咬金这些从王世充那里跑出来的猛将。这些人深知王世充的底细和战法,针对性地制定策略。这就好比你的底牌被对手看得一清二楚,怎么打都是输。

在李世民面前,王世充那点小伎俩完全不够看。什么突然袭击、制造假象、埋伏奇袭,这些在李世民眼里都是小儿科。李世民不需要玩这些花样,他靠的是绝对的实力碾压

王世充被围困在洛阳城中,日夜挨打,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城破被俘,下场凄惨。这场战争从头到尾,王世充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根本找不到任何翻盘的机会。

这就是真正的实力差距

王世充能赢李密,是因为李密自己犯错,加上瓦岗军元气大伤,他捡了个大便宜。但面对李世民,他所有的运气都用光了,实力的本质暴露无遗。

纵观王世充和李密的这场较量,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第一,运气确实很重要,但靠运气得来的成功往往不长久。王世充击败瓦岗军,完全是赶上了好时机。但这种靠运气取得的胜利,掩盖不了他本质上的平庸。当他遇到真正的强者时,立刻原形毕露。

第二,领导者必须有坚持正确判断的勇气。李密的悲剧在于,他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策略,却在集体意见的压力下动摇了。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仅是做出正确决策,更重要的是在压力下坚持正确决策。

第三,格局决定上限。王世充和李密、李世民的最大差距不在战术层面,而在格局眼光上。王世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小人物。即便偶尔取得一些成功,也终究成不了大器。

第四,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王世充明明俘虏了秦叔宝、程咬金这些顶级将领,却因为自己的器量问题留不住人才。最后这些人才都成了对手的助力,反过来打败自己。这是多么讽刺的结局。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李密从加入瓦岗军开始,走对了无数步棋,把瓦岗军壮大成天下第一义军。但仅仅一次失误,就彻底葬送了一切。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一贯正确,关键是你能不能承受那次错误的代价。

至于王世充,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讽刺。他用运气和小聪明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就像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壮观,实则一推就倒。当真正的大浪来临时,一切都会被冲得干干净净。

隋末乱世,英雄辈出。有人靠实力笑到最后,有人靠运气昙花一现。王世充属于后者,而李世民属于前者。历史最终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位置,不管你曾经多么风光,如果没有真本事,终究只是过眼云烟。

这,或许才是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来源:谷冬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