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奸臣窃国,忠良饮恨;乱臣当道,社稷倾颓。”纵观中国历史,有一群人或凭阴谋诡计篡夺皇权,或靠谄媚逢迎祸乱朝纲,他们中有人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唾骂,有人却因开国之功争议千年。
“奸臣窃国,忠良饮恨;乱臣当道,社稷倾颓。” 纵观中国历史,有一群人或凭阴谋诡计篡夺皇权,或靠谄媚逢迎祸乱朝纲,他们中有人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唾骂,有人却因开国之功争议千年。
这些“奸臣”看似改写了历史走向,实则都逃不过“因果循环”——要么生前权倾一时,死后身败名裂;要么争议至今,功过难评。今天,我们就盘点这10位最具争议的“奸臣”,看看他们如何兴风作浪,又落得怎样的结局,其中3位的“奸臣身份”至今仍让世人争论不休。
一、秦朝·赵高:“指鹿为马”的阉党,颠覆大秦的祸根
标签:篡改遗诏、滥杀无辜、阉党魁首
恶行:沙丘政变,让秦朝二世而亡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出身卑微却心机歹毒,靠着溜须拍马当上秦始皇的中车府令,还成了胡亥的老师。他最擅长的,就是在权力缝隙中搬弄是非、颠倒黑白。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临终前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可赵高深知扶苏刚毅正直,重用蒙恬兄弟,自己若想继续掌权,必须拥立昏庸无能的胡亥。于是他连夜勾结丞相李斯,篡改遗诏,污蔑扶苏“不孝”、蒙恬“不忠”,赐二人自尽。
胡亥即位后,赵高被封为郎中令,从此大权在握。为了巩固权力,他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蒙恬、蒙毅兄弟被赐死,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迫自尽,朝中凡是反对他的大臣,全被安上“谋反”罪名诛杀。最著名的“指鹿为马”典故,更是将他的嚣张发挥到极致——牵着鹿上朝却硬说是马,附和他的大臣得以保全,说实话的人全被灭口,从此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说真话。
赵高掌权期间,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百姓怨声载道,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可他依旧只顾争权,甚至为了独揽大权,派人杀死了傀儡皇帝胡亥,想立子婴为秦王继续操控朝政。
结局:被诛三族,死无葬身之地
子婴早已看透赵高的野心,登基当天故意称病不去,等赵高亲自上门催促时,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将其诛杀。随后子婴下令诛灭赵高三族,查抄其家产,赵高的党羽被一网打尽。这个颠覆大秦的奸臣,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灭族绝后”的下场,而秦朝也在他的折腾下,仅存在14年就走向灭亡。
反问一句:
如果赵高没有篡改遗诏,扶苏顺利继位,重视蒙恬、休养生息,秦朝是否能摆脱“二世而亡”的命运?那些靠着阴谋夺权的阉党,就算一时得意,又能坐稳多久?
二、东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争议千年的“奸雄”
标签:挟主专权、篡汉前兆、乱世奸雄
恶行:权倾朝野,架空汉献帝,为篡汉铺路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奸臣”之一,有人赞他“乱世之英雄”,有人骂他“汉贼”。他出身官宦世家,靠着镇压黄巾起义发家,最终凭借过人的权谋,成为东汉末年的实际掌权者。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仓皇出逃,曹操趁机将其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表面上尊奉汉献帝,实则将其当作傀儡,朝堂大权全由他一手掌控。为了巩固权力,曹操大肆打压异己:董承等大臣密谋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全族被灭;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抱怨曹操专权,被曹操发现后,当着汉献帝的面将伏皇后幽禁至死,还处死了伏氏宗族数百人。
曹操掌权期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先后消灭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他虽未直接篡汉称帝,却被封为魏公、魏王,加九锡,礼仪规格与皇帝无异,为儿子曹丕篡汉打下了坚实基础。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东汉正式灭亡。
结局:生前未称帝,死后被追尊为帝,争议千年
曹操病逝后,被葬于高陵。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将其奉为开国始祖。可千年来,曹操的“奸臣”标签始终难以摘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被后世视为“不忠不义”;杀害忠良、架空皇权的举动,更是坐实了“奸雄”之名。直到今天,仍有人争论:曹操到底是“乱世英雄”还是“汉家奸贼”?
反问一句:
如果曹操真心辅佐汉献帝,放弃权力野心,东汉是否能复兴?那些“挟主专权”的权臣,就算功绩再大,是否能抵消“不忠”的骂名?
三、三国·司马懿:“隐忍半生”的篡权者,西晋开国的幕后推手
标签:隐忍篡权、狼子野心、晋朝始祖
恶行:高平陵之变,窃取曹魏江山
司马懿与曹操一样,是争议极大的“奸臣”。他出身名门望族,凭借谋略和隐忍,辅佐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最终发动政变,窃取了曹魏江山。
司马懿早年就被曹操猜忌,曹操曾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可赋予兵权”,可司马懿靠着低调隐忍、勤恳办事,逐渐打消了曹操的疑虑。曹丕、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多次率军出征,平定辽东、抵御诸葛亮北伐,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被曹爽排挤,明升暗降为太傅,失去了实权。可司马懿并未气馁,而是装病在家,暗中积蓄力量。正始十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京城,逼迫曹爽交出兵权。随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三族,共计数千人,朝堂之上凡是反对他的人,全被残酷清洗。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掌控曹魏政权,孙子司马炎最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统一全国。司马懿虽未亲自称帝,却是西晋开国的真正推手。
结局:被追尊为帝,争议至今
司马懿病逝后,被追尊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可千年来,司马懿的“篡权”行为始终被人诟病——他靠着曹魏的信任和俸禄积累实力,最终却背叛主公、窃取江山,被后世视为“忘恩负义”的奸臣。但也有人认为,司马懿结束了乱世,统一全国,有功于历史。
反问一句:
如果司马懿始终忠心辅佐曹魏,没有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是否能统一全国?那些隐忍半生只为篡权的权臣,他们的“功绩”是否能掩盖“不忠”的本质?
四、唐朝·李林甫:“口蜜腹剑”的奸相,葬送开元盛世的罪人
标签:口蜜腹剑、结党营私、闭塞言路
恶行:排挤忠良,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掌权长达19年,是“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关键人物。他出身李唐宗室,却毫无宗室担当,靠着谄媚逢迎、阴谋诡计爬上相位。
李林甫最著名的特点就是“口蜜腹剑”——表面上对人温和友善,说尽甜言蜜语,背地里却阴险狡诈,凡是才华、威望超过他的人,都会被他想方设法排挤掉。宰相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被李林甫陷害罢相;刑部尚书裴宽、户部尚书裴耀卿等忠臣,也被他贬到偏远地区。朝堂上最终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小人,再也无人敢对唐玄宗说真话。
为了防止边将立功后回京担任宰相,威胁自己的地位,李林甫竟然建议唐玄宗“用胡人担任节度使”。他声称“胡人勇猛善战、忠心耿耿”,实则是因为胡人大多出身低微,没有资格担任宰相。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为节度使,让他们手握重兵。最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大唐盛世彻底终结。
结局:死后被清算,削官掘墓
李林甫病逝后,唐玄宗起初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逃亡途中才意识到李林甫的奸恶,加上杨国忠揭发其“与安禄山勾结”,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挖开他的坟墓,剥夺陪葬品,将他的尸体拖出扔在荒野。这个机关算尽的奸相,最终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反问一句:
如果唐玄宗没有重用李林甫,继续信任张九龄等忠臣,“开元盛世”是否能延续?那些看似“为朝廷着想”的建议,背后是否藏着奸臣的私心?
五、宋朝·蔡京:“六贼之首”的奸相,书法绝伦的误国者
标签: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北宋六贼之首
恶行:崇宁变法,让北宋走向灭亡
蔡京是北宋末年的宰相,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六贼之首”,他书法造诣极高,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可人品却与才华截然相反。
蔡京靠着投机钻营、谄媚逢迎,先后四次担任宰相,掌权长达17年。他迎合宋徽宗的奢靡喜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宫殿、园林,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为了巩固权力,蔡京结党营私,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朝廷各个重要职位上,打压异己,凡是反对他的人,都被安上“元祐党人”的罪名,遭到残酷迫害。
蔡京还打着“变法”的旗号,改革税制、盐法、茶法,实则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宋徽宗和自己的贪欲。他的所作所为,让北宋的朝政腐败不堪,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频发,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
结局:被贬流放,饿死途中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宋钦宗即位后,下令清算“六贼”,蔡京被削去官爵,贬谪到儋州(今海南)。蔡京在流放途中,百姓们知道他是大奸臣,纷纷拒绝卖食物给他。最终,这位权倾一时的奸相,在饥寒交迫中饿死在途中,死后连一口棺材都没有,被草草埋在乱葬岗。
反问一句:
如果蔡京能将才华用在治国上,而非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北宋是否能避免“靖康之耻”?那些才华出众却品德败坏的人,是否比无才无德的奸臣更可怕?
六、宋朝·秦桧:“千古第一奸相”,以“莫须有”杀岳飞
标签: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千古罪人
恶行:勾结金国,断送南宋收复河山的希望
秦桧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没有之一。他早年曾被金国俘虏,在金国期间贪图富贵,背叛宋朝,成为金国的奸细。后来被金国放回南宋后,靠着谄媚逢迎得到宋高宗的信任,当上宰相。
秦桧掌权后,一心想与金国议和,为此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忠良之士。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屡战屡胜,收复大片失地,直逼朱仙镇,距离收复中原只有一步之遥。可秦桧却在宋高宗面前进谗言,说岳飞“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宋高宗担心岳飞功高震主,又害怕金国报复,连续下了12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回朝后,秦桧捏造“谋反”罪名,将他和儿子岳云、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在狱中,秦桧对岳飞严刑拷打,逼他认罪,可岳飞始终坚贞不屈,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明清白。最终,秦桧在宋高宗的默许下,以“莫须有”(大概有)的罪名,将岳飞等人杀害于风波亭。
结局:病死床上,遗臭万年
秦桧当了19年宰相,于公元1155年病逝。他死后,宋高宗追赠他为申王,谥号“忠献”。可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自发唾骂、诅咒他。后来宋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昭雪,削去秦桧的王爵,改谥号为“谬丑”,还命人塑秦桧跪像,放在岳飞墓前,日夜遭受世人唾骂。
直到今天,岳飞墓前的秦桧跪像依然存在,上面布满了世人的唾沫和划痕,成为千古罪人的象征。
反问一句:
如果宋高宗没有听信秦桧的谗言,岳飞能够继续北伐,南宋是否能收复中原?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为何总是遭到奸臣的陷害?
七、宋朝·贾似道:“蟋蟀宰相”,玩物丧志的误国者
标签:荒淫无道、隐瞒军情、玩物丧志
恶行:斗蟋蟀误国,葬送南宋最后生机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的宰相,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玩物丧志”的奸臣。他出身外戚,靠着姐姐贾贵妃的关系一路高升,最终当上宰相。
贾似道掌权后,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一门心思只知道吃喝玩乐。他最喜欢斗蟋蟀,专门修建了一座“蟋蟀堂”,每天与姬妾们在堂中斗蟋蟀,还写了一本《促织经》,详细介绍斗蟋蟀的技巧,百姓们戏称他为“蟋蟀宰相”。
当时蒙古大军已经攻占襄阳,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可贾似道为了不影响自己玩乐,竟然隐瞒军情,不向宋度宗上报。直到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宋度宗才知道真相,可此时南宋的主力部队早已被贾似道折腾得毫无战斗力。贾似道被迫率军出征,却一战即溃,仓皇逃窜,导致南宋主力尽失,再也无力抵抗蒙古大军。
结局:被押解官锤杀,尸骨无存
贾似道逃回临安后,被宋度宗贬到循州。押解官郑虎臣早就对他恨之入骨,途中将他的姬妾全部赶走,多次羞辱他。当走到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对贾似道说:“你这个误国误民的奸臣,今天我就要为天下百姓报仇!”说完用铁锤将他锤杀。贾似道死后,南宋再也无力回天,公元1279年,蒙古大军攻破崖山,南宋灭亡。
反问一句:
如果贾似道能够励精图治,积极抵抗蒙古大军,南宋是否能延续更久?那些身居高位却只知享乐的人,是否配得上百姓的信任和国家的俸禄?
八、明朝·严嵩:“贪污之王”,权倾朝野二十年
标签:贪污腐败、结党营私、陷害忠良
恶行:卖官鬻爵,让明朝朝政腐败不堪
严嵩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宰相,掌权长达二十年,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贪污之王”。他出身贫寒,靠着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可随着权力增大,野心和贪婪也越来越膨胀。
严嵩掌权后,大肆卖官鬻爵,形成了“无钱不做官,做官必贪钱”的恶劣风气。他还将儿子严世蕃安插在朝廷重要职位上,父子二人狼狈为奸,垄断朝政。为了巩固权力,严嵩陷害了内阁首辅夏言,说他“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让嘉靖帝将其斩首;抗倭名将俞大猷、张经等忠臣,也被他贬谪或杀害。
严嵩的贪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家产多达数百万两白银,相当于明朝好几年的财政收入;他的府邸豪华堪比皇宫,珍宝无数、姬妾成群。而当时的明朝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起义频发。
结局:饿死荒野,无人问津
嘉靖帝晚年逐渐意识到严嵩的奸恶,加上徐阶等忠臣的揭发,下令将严嵩罢相,削去官爵,抄没家产,儿子严世蕃被斩首示众。严嵩被流放后身无分文,只能靠乞讨为生,百姓们知道他是大奸臣,都不愿意给他食物。最终,严嵩在饥寒交迫中饿死在荒野,尸体被野狗啃食,无人收葬。
反问一句:
如果嘉靖帝能够早点认清严嵩的真面目,明朝的朝政是否能更加清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就算积累了再多财富,最终又能带走什么?
九、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篡权者,开国皇帝中的“奸臣”
标签:篡权夺位、欺主背恩、宋朝开国皇帝
恶行:陈桥兵变,窃取后周江山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奸臣”。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深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柴荣临终前,将年幼的儿子柴宗训托付给赵匡胤,让他辅佐幼主、保卫后周江山。
可柴荣死后仅一年,赵匡胤就趁柴宗训年幼、朝政不稳,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假意推辞一番后,接受了部下的“拥戴”,率军返回京城开封,逼迫柴宗训禅位。由于赵匡胤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因此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赵匡胤即位后,虽然没有杀害柴宗训,还赐给柴氏“丹书铁券”,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可他“欺主背恩、篡权夺位”的行为,始终被后世诟病。有人认为他是“结束乱世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奸臣”。
结局:离奇去世,宋朝开国
赵匡胤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宫中离奇去世,年仅50岁,关于他的死因,有“烛影斧声”的传说,至今仍是历史之谜。他死后被尊为宋太祖,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反问一句:
如果赵匡胤遵守承诺,忠心辅佐柴宗训,后周是否能延续更久?那些“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他们的“功绩”是否能掩盖“篡权”的本质?
十、清朝·和珅:“贪污之最”,家产堪比国库的巨贪
标签: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溜须拍马
恶行:聚敛财富,让清朝由盛转衰
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也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他出身满洲正红旗,靠着溜须拍马的本事得到乾隆帝的宠信,一路高升,最终权倾朝野。
和珅的贪污手段五花八门: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兼并土地、走私经商,几乎无所不为。当时的官员想要升官发财,必须向和珅行贿;百姓想要安居乐业,必须向他缴纳“保护费”。和珅的家产更是惊人,总价值高达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堪比国库。
和珅还结党营私,将亲信安插在朝廷各个重要职位上,打压异己,陷害大学士阿桂、军机大臣福康安等忠臣。他掌权期间,清朝的朝政腐败不堪,国力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频发。
结局:被赐自尽,家产查抄
乾隆帝晚年虽然知道和珅的贪污,却因为宠爱他而没有处置。乾隆帝病逝后,嘉庆帝即位,早就看不惯和珅的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查处和珅。嘉庆帝下令将和珅逮捕入狱,查抄其家产,当查抄结果呈现在嘉庆帝面前时,连他都惊呆了。最终,嘉庆帝下令赐和珅自尽。
和珅临死前写下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随后喝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反问一句:
如果乾隆帝能够早点查处和珅的贪污,清朝是否能延续更久的盛世?那些聚敛了巨额财富的贪官,最终又能带走什么?
结语:奸臣的结局,早已写在他们的恶行里
这10位“奸臣”,有的是纯粹的祸国殃民之辈,如赵高、秦桧、和珅,他们的恶行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有的是争议千年的枭雄,如曹操、司马懿、赵匡胤,他们虽有篡权之嫌,却也有结束乱世、开创盛世的功绩。
但无论争议如何,他们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奸臣当道,国必遭难;民心向背,决定成败。赵高、秦桧、和珅之流,靠着阴谋诡计、贪污腐败上位,最终要么身首异处,要么遗臭万年;曹操、司马懿、赵匡胤虽争议至今,但他们的“不忠”行为,始终是历史无法抹去的污点。
历史不会重复,但教训永远值得铭记。这些“奸臣”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人的警示,更是对今人的提醒: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平凡,都应坚守道德底线,远离贪婪和阴谋,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
最后想问问你:在这10位争议“奸臣”中,你最痛恨哪一个?你觉得曹操、司马懿、赵匡胤算不算真正的“奸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会继续为你带来更多深度内容!
来源:翠麓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