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27日,在美法斡旋下,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达成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本应成为中东地区止战降温的契机。但协议签署后,以色列的挑衅动作从未停止。
2024年11月27日,在美法斡旋下,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达成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本应成为中东地区止战降温的契机。但协议签署后,以色列的挑衅动作从未停止。
一边是对黎巴嫩南部的轰炸持续不断,一边是极右翼定居者团体公然叫卖黎南土地,甚至标注希伯来语地图标价出售。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还在黎境内推进围墙建设,双重动作直指领土蚕食。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停火协议沦为笑谈,更在黎巴嫩引发全民愤怒。这场看似商业推销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扩张野心?停火期内的持续冲突,又将给地区局势带来怎样的冲击?
2024年11月停火协议生效后不久,以色列极右翼定居者组织“奥里・察丰”(OriTzafon)的一则宣传广告,在中东地区掀起轩然大波。
该组织发起煽动性宣传活动,鼓动以色列投资者“北上”,购买黎巴嫩南部的房地产。这份在多个网站和社交媒体流传的广告,附带了一份特殊的地图。
地图上清晰标注了西贝卡、哈斯巴亚、谢巴农场、提尔、宾特杰贝勒和马尔贾永等多个黎巴嫩重要地区,所有地名均使用希伯来语命名,完全无视黎巴嫩的领土主权。
广告明确标注,每一块黎巴嫩土地的售价约为30万谢克尔,折合美元约8万元,还毫不讳言地将这些土地称为“新定居点的未来”。
这并非该组织首次做出此类挑衅。此前他们就曾以“青翠山峦与如画自然风光”为噱头,鼓动以色列人“购买”黎巴嫩南部住宅,试图用商业包装掩盖殖民本质。
黎巴嫩各界迅速做出强烈反应,活动人士和评论员纷纷斥责,这是以色列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典型例证,是对黎巴嫩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直接侵犯。
在流传的地图下方,黎巴嫩民众的愤怒评论刷屏,有人直言“全体民众必须起来反抗”,绝不容忍国土被如此公然叫卖。
“奥里・察丰”组织的售地广告,是在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轰炸从未停止的背景下发布的。
停火协议明确规定,以色列应停止对黎境内目标的军事打击,但现实却是空袭行动持续不断。以色列方面声称,空袭目标是真主党武装分子及资产,指控该组织利用停火期重新武装。
2024年11月27日停火协议生效后,以色列对南黎巴嫩及邻近叙利亚边境的东部地区发动了多轮空袭。仅在艾塔龙镇,以军就于某周二凌晨炸毁了三栋民宅,此前还在胡拉村摧毁了多栋建筑。
持续的军事打击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自停火协议达成以来,已有数百名黎巴嫩人丧生,其中包括大量平民,数千名南部平民被迫流离失所,生计被彻底摧毁。
世界银行初步估计,这场从2023年10月持续到2024年11月的战争,给黎巴嫩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经济损失约为85亿美元。
南部边境地区的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医院、学校和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损毁。
以色列方面表示,真主党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约3800名武装人员被打死,13名高级指挥官及前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遇害,70%的战略武器和75%的短程火箭弹发射器被摧毁。
但即便如此,以色列仍未停止军事行动,停火协议中“60天内逐步撤出黎巴嫩南部”的承诺也未能兑现,反而持续通过轰炸巩固军事存在。
在持续轰炸和售地挑衅的同时,以色列还在推进另一项“蚕食计划”——在黎巴嫩南部腹地修建巨型混凝土围墙。
以色列媒体已证实,这座围墙已深入黎巴嫩境内两公里,正对边境城镇马龙拉斯和艾塔龙,这是对黎巴嫩领土的公然侵占。
黎巴嫩媒体《Naqd》评论指出,这堵墙和那些售地地图一样,不仅是简单的线条与名称,更是企图抹杀这片土地本质的工具。
事实上,修建隔离墙是以色列的惯用手段。2025年3月3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就曾宣布,将在未来数月内在东部边境建设全长约425公里的安全隔离墙,预计耗资52亿新谢克尔(约合14亿美元)。
而在黎巴嫩边境的筑墙行动,发生在持续空袭和新一轮进攻威胁的背景下,战略意图十分明显。以色列试图通过物理屏障,将军事占领的成果固定下来。
停火协议中明确规定,黎以双方应就边界问题展开间接谈判,力求达成国际公认的边界划定。但以色列却用筑墙的实际行动,单方面改变边境现状。
黎巴嫩军事专家、前陆军将军希沙姆・贾比尔透露,以色列实际上在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了七个军事据点,并未按协议要求全面撤离。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曾表示,华盛顿为以色列在黎南部的驻守开了“无限期”的“绿灯”,这无疑给以色列的领土扩张提供了底气。
对于黎巴嫩南部民众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轰炸的威胁,还要眼睁睁看着家园被围墙分割、领土被逐步侵占,却难以做出有效反抗。
以色列的三重挑衅——持续轰炸、公然售地、边境筑墙,让黎巴嫩民众积压的愤怒彻底爆发,更引发了对国家能力的深刻追问。
一位黎巴嫩民众的诘问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约瑟夫・奥恩在哪里?他的副手们在哪里?国家官员们在哪里?”
约瑟夫・奥恩作为黎巴嫩武装部队总司令,其职责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但面对以色列的公然侵犯,黎巴嫩军队却未能展现出有效的抵抗能力。
民众的追问背后,是对国家权威缺失的失望。他们质疑,难道国家官员们乐见“大以色列”的建立和以色列人占领黎巴嫩土地?
这种焦虑并非没有依据。黎巴嫩国内局势本就复杂,政府治理能力薄弱,加上真主党遭受重创后实力大减,目前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难以兑现重建承诺。
真主党原本是抵抗以色列的重要力量,但如今不仅军事力量受损,还失去了从伊朗经叙利亚的主要补给路线,支付士兵军饷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都受到影响。
国际社会的援助也迟迟无法到位,除非真主党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解除武装,且黎巴嫩政府进行必要改革,否则捐助者不会提供重建资金。
多重困境下,黎巴嫩政府陷入两难,既难以组织有效的军事抵抗,也无法通过外交途径阻止以色列的扩张。
黎巴嫩媒体《Naqd》直言,当追问责任归属时,真相昭然若揭,整个国家都难辞其咎,而最终承受重担的,是眼睁睁看着侵犯行为发生却无能为力的南部民众。
停火协议生效至今,黎巴嫩民众不仅没能返回家园重建生活,反而面临领土被卖、家园被占的危机,这种无助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如今,以色列的售地广告仍在流传,轰炸和筑墙行动也未停止,黎以局势再次走到危险边缘。停火协议的约束力被不断削弱,地区和平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以色列的扩张主义行为,不仅侵犯了黎巴嫩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了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平衡。国际社会的沉默或纵容,只会让冲突进一步升级。
对于黎巴嫩而言,如何凝聚国内力量、抵御外部侵犯,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而对于整个中东地区来说,这场停火期内的“暗战”,或许只是更大规模冲突的前奏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