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南宁海关一则关于“查获600公斤焊锡膏”的通报,因网民误传为“稀土走私”,迅速登上热搜。尽管海关次日澄清“铋非稀土”,但舆论场中“阴谋论”“资源流失论”仍暗流涌动。这场看似简单的信息误读事件,实则折射出公众科学认知的断层、信息传播的失序,以及全球化
5月19日,南宁海关一则关于“查获600公斤焊锡膏”的通报,因网民误传为“稀土走私”,迅速登上热搜。尽管海关次日澄清“铋非稀土”,但舆论场中“阴谋论”“资源流失论”仍暗流涌动。这场看似简单的信息误读事件,实则折射出公众科学认知的断层、信息传播的失序,以及全球化贸易中企业合规意识的薄弱。
一、事件回放:从“铋”到“稀土”的谣言风暴
1. 查扣真相:一场合规性争议
货物本质:涉事公司申报出口的焊锡膏标注成分为“锡铋合金”,经检测铋含量达55.3%。铋(Bi)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VA族的金属,与稀土(17种镧系元素+钪、钇)毫无关联。法规红线:根据商务部《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含铋超过10%的货物需申领出口许可证。企业因无证申报触碰监管红线,货物被依法扣留。元素混淆:公众将“铋”(Bi)误认为“钕”(Nd,稀土元素),二者拼音首字母相同,加剧误解。情绪嫁接:近年来中国稀土管控政策频上热搜,部分网民条件反射式地将“查扣”与“稀土流失”挂钩。标题简化:短视频平台传播时,将“含铋焊锡膏”简化为“稀有金属”,进一步模糊事实。二、铋与稀土的距离:科学认知如何被舆论“绑架”?
1. 铋的“平凡”与“特殊”
工业角色:铋广泛应用于制药(胃药“枸橼酸铋钾”)、焊料(低熔点特性)、核电站冷却剂等领域,全球年产量约2万吨,中国占75%,但单价仅为稀土的1/20。战略价值:铋虽被欧盟列为关键原材料,但其储量充足(全球储量68万吨),且可回收率达65%以上,与稀土的战略稀缺性存在本质差异。2. 稀土“神话”背后的公众焦虑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7%,产量却长期占全球60%以上。近年政府加强出口管制后,公众对“稀土走私”高度敏感。2023年青岛海关查获的3吨钕铁硼废料走私案,曾被误传为“稀土盗采”,阅读量破亿。此次事件中,网民将“铋”自动关联到“稀土”,本质是对资源安全焦虑的投射。
三、海关通报为何难破“塔西佗陷阱”?
1. 通报文本的“专业壁垒”
南宁海关的情况说明中,使用“氮族元素”“出口许可证”等术语,但未解释“铋为何需许可证”“与稀土的区分标准”,导致公众理解门槛过高。反观2022年深圳海关查获锗走私时,同步发布“锗在半导体中的作用”“为何管制”等图解,阅读量达300万次,舆情迅速平息。
2. 阴谋论的“信息真空”
事件发酵期间,社交平台出现“企业故意伪装成分”“背后有国际资本操控”等猜测。究其根源,是海关未能第一时间释放关键信息:
涉事企业历史出口记录是否合规?55.3%的铋含量是否达到“战略物资”级别?同类货物年均查扣量是多少?信息真空地带被想象力填满,加剧信任危机。四、全球化贸易下,企业合规的“生死线”
1. 铋管制的“国际棋盘”
中国立场:2021年将铋纳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主要防止其用于核反应堆冷却剂制造(铋-209可吸收中子)。欧美博弈:美国将铋列入《关键矿物清单》,但未限制进口;欧盟则要求成员国储备铋以应对供应链风险。企业若不了解买方国政策,可能触发“双重合规风险”。2. 涉事企业的“低级错误”
从公开信息看,该企业至少存在三重失误:
成分误标:外包装写“低温锡膏”,内包装标“锡铋合金”,成分标注不统一易引发海关质疑。政策误判:2023年全国海关查扣无证含铋货物127批次,同类案件频发背景下,企业仍存侥幸心理。预案缺失:未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预审成分,也未购买贸易合规保险分散风险。五、破局之道:从“通报”走向“共治”
1. 知识科普:让元素周期表“走出实验室”
媒体责任:央视曾推出《元素之旅》系列短片,将铋的“彩虹氧化膜”等特性可视化播放,单集播放量超5000万。此类科普可复制到海关、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企业参与:全球最大铋生产商五矿集团,每年发布《铋应用白皮书》,用“胃药中的铋”“手机焊点的秘密”等案例提升公众认知。2. 监管升级:从“被动回应”到“主动释疑”
关口前移:海关总署可建立“敏感货物申报预警库”,企业在报关时自动接收成分合规提示。数据透明:定期公布“含铋/锗/镓等材料查扣数据”,用详实信息挤压谣言空间。3. 企业自救:合规体系的“三重防火墙”
技术防火墙:采用AI成分分析系统,自动匹配全球管制清单。制度防火墙:设立首席合规官(CCO),直接向董事会汇报风险。文化防火墙:将2023年某公司因违规出口被罚2.3亿元的案例纳入员工培训教材,强化底线意识。结语:当科学理性遇上信息洪流
此次“铋误传稀土”事件,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在信息传播效率远超知识普及速度的时代,任何一个专业术语都可能被舆论“异化”为情绪符号。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监管机构放下“公文腔”、拥抱“对话体”,也依赖企业以合规为盾、以透明为矛,更离不开公众走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毕竟,在全球化贸易的棋盘上,唯有科学与理性,才是抵御谣言的终极防线。
来源:闻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