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的风一到立冬就跟装了“冰刀子”,刚翻的泥土冻得发僵,村口大树下全是唉声叹气的农户:“这都立冬了,小麦还能种不?”“种下去会不会烂在地里?”“没分蘖来年哪来产量?”作为常年泡在田里的“老伙计”,我太懂这种焦虑——今年天气邪门,不是暴雨泡烂泥塘,就是干旱裂成乌
立冬种麦慌到跺脚?能不能分蘖、播多少种?晚播户救命攻略,照做照样亩产千斤!
北方的风一到立冬就跟装了“冰刀子”,刚翻的泥土冻得发僵,村口大树下全是唉声叹气的农户:“这都立冬了,小麦还能种不?”“种下去会不会烂在地里?”“没分蘖来年哪来产量?”作为常年泡在田里的“老伙计”,我太懂这种焦虑——今年天气邪门,不是暴雨泡烂泥塘,就是干旱裂成乌龟壳,霜降该种的麦硬生生拖到立冬。但今天我要给晚播户吃颗定心丸:只要土壤没封冻,小麦不仅能种,找对方法照样高产!那些说“立冬种麦白忙活”的,都是没摸透核心规律的老黄历!
“白露早,寒露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的老说法该更新了!小麦的生命力比野草还顽强,墙角砖缝都能扎根,立冬后种麦关键看2个硬指标,满足就大胆干!
第一个条件:土壤没封冻
拿锄头刨10厘米土层,轻松刨开没硬块、没结冰,就具备播种条件。要是一锄头下去“铛铛响”,硬得像铁板,那才真不能种——强行播种只会让种子冻烂在土里。
第二个条件:土壤墒情捏成团
抓把土攥成团、轻捏就散,墒情正好;攥不成团太干,发不了芽;黏手粘脚太湿,会缺氧烂胚。去年山东菏泽有农户立冬后10天种麦,别人劝他“白搭”,他偏按科学方法干,最后亩产1200斤,比适期播种的还高!所以别因“晚了”就放弃,错过播种才是真亏!
晚播小麦年前分蘖少,农户最慌的就是“没分蘖哪来穗数”。其实立冬后播种大概率是“一根针”或“土里捂”,这两种状态看似弱,实则是“潜力股”,先搞懂原理再应对!
“一根针”就是麦苗细得像缝衣针,叶片一两片,孤零零立在地里——这是因为积温不够!小麦出土要8~10℃地温、75~80℃积温,立冬后地温跳水到5~8℃,积温只能勉强够发芽,根本没能量长分蘖。像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这些地区,立冬后播种十有八九是“一根针”。
但别嫌弃它瘦!这种麦苗地上长得慢,地下根系却在疯狂扎根,就像默默攒劲的“学霸”。只要冬天没冻死,开春气温回升就会“满血复活”,快速抽叶长分蘖。去年河北沧州有块“一根针”麦田,开春后追了20斤尿素,后期分蘖比适期播种的还多3个!
“土里捂”是11月中旬后播种才会出现:种子刚发芽,没出土就遇土壤封冻,只能在土里“冬眠”,开春化冻后再冒头。很多人怕“种子冻烂”,其实只要墒情合适,土壤封冻后会形成“保温层”,种子在土里吸收一冬养分,开春出苗后根系更发达,抗倒伏、抗病能力更强!
播量是晚播麦的“命门”:播少了基本苗不够,穗数凑不齐;播多了群体过密,通风差还倒伏。按地区灵活调整,这组数据是全国农技中心实测的“黄金播量”,直接套用!
1. 黄淮海中部(河南中南部、山东南部)
立冬后地温6~8℃,出苗率有保障,正常播量50斤/亩;整地差、墒情差或立冬后5~7天播种,加到55~60斤,确保基本苗18~20万株。
2. 南方麦区(江苏、安徽南部)
冬季温和、封冻晚,年后分蘖强,最低播量50斤/亩;11月中下旬播种加到60~70斤,确保每亩穗数35~40万穗。
3. 黄淮海北部(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
地温低、易成“一根针”,靠基本苗拿产量,播量55~65斤/亩;土壤轻微封冻或整地差,加到70斤,基本苗20~22万株。
黄金原则:比适期播种增10%~20%播量,但最多不超80斤! 播深3~4厘米,播后镇压让种子贴土,既能提高出苗率,又能抗寒——这步90%的农户都漏了!
晚播麦管理核心是“以促为主”,抓住“浇水施肥”和“防病促壮”两个关键节点,弱苗照样能逆袭!
雨水节气(2月中下旬)浇水最关键!此时地温回升但未完全化冻,浇水能化冻提温,让小麦早返青。每亩追尿素15~20斤或高氮复合肥20~25斤,“土里捂”麦苗弱,多追5~10斤尿素,结合浇水撒施,肥料溶解快、吸收好。去年河南商丘有块“土里捂”麦田,雨水后追了25斤尿素,返青后长势比适期播种的还旺!
3月上中旬是晚播麦“生死关”:长势弱、抵抗力差,蚜虫、麦蜘蛛、纹枯病最爱找上门。必须喷“防病+防虫+促壮”三合一药剂:
防虫: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打蚜虫、麦蜘蛛;防病:戊唑醇+嘧菌酯,防纹枯病、白粉病;促壮: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促根系、增分蘖。喷药选上午10点后、下午4点前,避开大风低温,药剂要均匀打在叶片上。去年河北邯郸有农户没喷药,蚜虫咬得麦苗发黄,分蘖少了2个,亩产直接降200斤!
立冬种麦不是“赌运气”,是技术活:看土壤封冻没、算准播量、年后早管理,这3步做到位,晚播麦照样亩产千斤!去年黄淮海地区晚播户按这套方法种,平均亩产980斤,最高的到了1300斤——别再愁“晚了”,现在下地还不晚!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