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取意见时与劝人向善时的禁忌是什么?只要读懂此格言就知道了
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中的格言:“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者大戒也。”,不仅回答了标题中的问题,而且是修身处世与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其核心要义在于:面对他人言论时,切不可轻易相信并贸然行动,这是听取意见时的首要禁忌;在劝导他人向善、指出他人不足时,切不可因对方抵触而情绪激动、言辞愈发严厉,这是劝人从善时的关键禁忌。
前者关乎理性判断与行事审慎,后者关乎沟通智慧与同理心,二者共同构成了待人接物的重要标尺。下列历史故事可生动诠释这一格言。
一、“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审慎判断是行事根基
“轻信”即不加甄别地相信他人言论,缺乏独立思考与验证意识;“轻发”则是在“轻信”基础上贸然行动,不计后果。这句格言警示世人,言论的真实性需经过严谨审视,贸然行动往往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与“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的悲剧,皆为“轻信轻发”的沉痛注脚,其中尤以赵括兵败长平的故事最为典型。
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战略决战,这是决定两国命运的关键战役。战前,赵国名将廉颇已与秦军对峙三年,他深知秦军战力强悍、粮草充足,采取“坚壁清野、以守待疲”的战术,凭借长平险峻地形消耗秦军锐气,秦军虽多次挑衅却始终无法突破赵军防线,战局陷入胶着。
此时,秦国丞相范雎深知久战不利,遂施“反间计”,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散布“秦军最惧怕的并非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的谣言,同时暗中收买赵国权臣,让其在赵王面前极力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赵王早已对廉颇三年不战的战术心生不满,认为其畏敌怯战,得知“秦军怕赵括”的言论后,未加任何核实便深信不疑,不顾蔺相如“赵括徒有虚名,只会死读兵书,不知灵活变通”的恳切劝谏,也无视赵括之母“括父临终前曾言,括若为将,赵军必败”的泣血阻拦,执意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取代廉颇执掌兵权。
赵括到任后,全然摒弃廉颇的稳健战术,仅凭兵书理论便“轻发”下令:拆除防御工事、主动出击秦军。秦军主帅白起得知赵括上任,立刻调整战术,先佯装溃败引诱赵军追击,再暗中派遣两支奇兵绕至赵军后方,切断其粮草补给线,将赵军主力围困于长平山谷。
赵括多次率军突围均遭惨败,被困四十余日后,赵军粮草断绝、军心动摇,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长平一战,赵国精锐尽失,从此由强转弱,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最终被秦国所灭。
赵王的“轻信”在于,仅凭敌国散布的谣言和权臣的片面之词,便否定了廉颇三年对峙的战略价值,无视忠臣良将的理性劝谏;其“轻发”则体现为未经战场考察、未对赵括实战能力进行验证,便贸然更换主帅、改变核心战术。正是这“轻信轻发”的举动,让赵国付出了亡国的惨痛代价,完美印证了“听言之大戒也”的深刻内涵。
二、“愈激愈厉,责善者大戒也”:温和共情是劝善关键
“责善”即劝导他人向善、纠正他人过错,是人际交往中传递善意、助力他人成长的重要行为;但“愈激愈厉”——因对方的抵触或不理解而情绪失控,用严厉的言辞甚至攻击性的态度施压,则会彻底违背“责善”的初衷,不仅无法让对方接受建议,反而会激化矛盾、伤害感情。
历史上,三国时期曹植与曹丕的“七步诗”典故,虽常被聚焦于兄弟相残的悲剧,实则也暗含着“责善愈激愈厉”的教训,而春秋时期晏婴“谏齐景公罢宴”的故事,则从正面诠释了劝善的智慧。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晚年贪图享乐,常沉迷酒色、荒废朝政。一次,齐景公在宫中设宴饮酒,从白天一直喝到深夜,酒兴正浓时,他命人召来相国晏婴,想让晏婴陪他继续痛饮。
晏婴入宫后,见景公醉意朦胧,宫中丝竹乱耳、酒气熏天,深知此时直言劝谏“荒废朝政”会触怒景公,便没有直接指责,而是先恭敬地向景公行礼,然后陪景公饮了一杯酒。
景公见晏婴愿意饮酒,十分高兴,便提议:“相国,咱们再痛饮几杯,一同欢乐!”晏婴却放下酒杯,起身说道:“君王,臣听闻,饮酒以不扰乱礼仪为度,欢乐以不影响政事为界。如今白天饮酒,夜晚仍不停歇,若群臣效仿君王沉迷酒色,百姓便会怨声载道,邻国也会趁机觊觎齐国。臣虽愿陪君王享乐,但绝不敢违背治国之道,还请君王以国事为重,停止夜宴。”
景公听后,脸上露出不悦之色,挥手说道:“相国多虑了,今日难得高兴,暂且不谈国事,饮酒便是!”此时,若晏婴“愈激愈厉”,以“亡国之危”严厉斥责景公,必然会引发景公的逆反心理,甚至可能被治罪,劝谏也会彻底失败。
但晏婴并未动怒,而是放缓语气,讲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饮酒适度、任用管仲称霸诸侯”的典故,又提及夏桀、商纣“沉迷酒色、身死国灭”的教训,语气温和却字字恳切。
他说:“君王可知,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五霸之首,正是因为他能听贤臣劝谏,节制享乐、专注国事;而夏桀、商纣之所以亡国,皆因沉迷酒色、不听忠言。君王是齐国的根基,根基稳固则国家安宁,根基动摇则百姓遭殃,臣并非要扫君王的兴致,而是担忧君王重蹈亡国之君的覆辙啊!”
景公听着晏婴的话,醉意渐渐消散,他沉默片刻后,亲自起身向晏婴行礼:“相国所言极是,是寡人糊涂,险些因享乐误了国事。”随后,景公立刻下令停止夜宴,整顿朝纲,还赏赐了晏婴,称赞他“以温和之言,行责善之实,乃齐国之幸”。
反观历史上诸多失败的劝善案例,如商朝比干因屡次“激言劝谏”商纣,最终被剖心而死,虽留下忠臣之名,却未能阻止商纣亡国;战国时期屈原因“怒斥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被流放江湘,最终投江自尽,也未能改变楚国衰败的命运。
这些案例与晏婴谏景公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愈激愈厉,责善者大戒也”的道理——劝善的核心在于“让对方接受善意”,而非“发泄自身不满”,唯有保持理性、温和共情,才能真正实现“责善”的目的。
三、格言的当代启示
“轻信轻发”的禁忌,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更具现实意义。网络时代,谣言与片面信息层出不穷,若缺乏独立思考与验证意识,轻易相信并传播不实信息、贸然做出决策,小则引发个人损失,大则扰乱社会秩序。
而“愈激愈厉”的警示,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家庭中劝导家人、职场中提醒同事,还是社会中建言献策,都需秉持“温和沟通、理性共情”的原则,避免因态度激进引发对立。
这句格言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既是个人修身的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指南,更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深层逻辑——唯有审慎判断、理性沟通,才能行稳致远。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来源: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