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海街头的非机动车非法改装行为,成了不少市民的心头患。这些看似“实用”的改装,背后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小观此前就报道过,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就发生12起非机动车改装引发的自燃事故,其中8起造成车辆报废,2起波及周边居民楼。
近期,上海街头的非机动车非法改装行为,成了不少市民的心头患。这些看似“实用”的改装,背后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小观此前就报道过,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就发生12起非机动车改装引发的自燃事故,其中8起造成车辆报废,2起波及周边居民楼。
为了守住市民的出行安全和居住安全,上海警方近期启动全市范围内的非机动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明确首次违法罚款50元,第二次罚款100元,对屡教不改者还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追溯改装商家责任。
一、3起真实事故,揭开非机动车改装的“致命陷阱”
“以为改车是图方便,没想到差点丢了命”,这是很多经历过改装非机动车事故的市民的心声。这些发生在上海街头的真实案例,没有惊心动魄的特效,却藏着实实在在的危险,每一起都戳中了市民的安全焦虑。
1. 改装电池引发自燃:松江居民家厨房被烧,整栋楼紧急疏散
今年7月,松江区某小区居民王先生,为了让电动车续航更长,在小区门口的修车铺花300元把原装电池换成了“大功率改装电池”。没想到换电池后的第10天,王先生晚上给电动车充电时,电池突然发出“滋滋”声,紧接着冒出浓烟,瞬间引燃了电动车和旁边的纸箱。
等王先生反应过来时,厨房已经被大火吞噬,火焰还顺着窗户往二楼蔓延。邻居发现火情后赶紧报警,消防员赶到后用了20分钟才扑灭大火。最终,王先生家的厨房烧毁严重,橱柜、电器全被烧坏,楼下3户居民家的阳台也被烟熏黑,整栋楼的居民都被迫紧急疏散,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后,消防部门检测发现,王先生使用的改装电池,是商家用废旧电池电芯重新组装的,没有经过安全认证,充电时电芯过热引发短路自燃。“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晚上睡着了没发现,整栋楼都可能出事”,王先生既后悔又后怕,不仅要承担自己家的维修费用,还要赔偿邻居的损失,前后花了近2万元。
2. 加装遮阳棚引发车祸:浦东女子骑车摔断肋骨,还撞到行人
今年9月,浦东市民李女士为了躲避日晒雨淋,在网上买了一个电动车遮阳棚,找修车铺师傅加装在自己的电动自行车上。没想到当月的一个雨天,李女士骑车去菜市场的路上,一阵大风刮来,遮阳棚的支架突然被吹变形,遮挡了她的视线,同时遮阳棚的阻力让车头失控,李女士连人带车摔在非机动车道上,还撞到了旁边正常骑行的老人。
事故发生后,李女士被送往医院检查,确诊为肋骨骨折,需要卧床休养3个月;被撞到的老人也造成轻微脑震荡,住院治疗1周。交警现场调查后认定,李女士加装遮阳棚的行为,改变了电动车的行驶稳定性,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李女士不仅要承担自己和老人的医疗费用,还因非法改装被警方罚款50元。“早知道遮阳棚这么危险,说什么也不会装”,躺在病床上的李女士懊悔不已。
3. 改装电摩飙车:闵行少年撞断护栏,险些撞上幼儿园孩子
今年10月,闵行区某中学的学生小周,偷偷把父母给的生活费攒起来,买了一辆二手电摩,还找改装店加装了大功率电机和炫酷的灯光,最高时速能达到60公里/小时(普通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小时)。
10月15日下午,小周骑着改装电摩在幼儿园附近的道路上飙车,为了躲避前方的行人,他猛打方向,电摩瞬间失控撞向路边的护栏,护栏被撞断3根,小周从车上摔下来造成腿部骨折。更危险的是,当时正值幼儿园放学,路边有很多接孩子的家长和孩子,幸好护栏起到了缓冲作用,没有撞到行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交警赶到后,对小周的改装电摩进行检测,发现其电机功率、最高时速均远超国家标准,属于非法改装车辆。由于小周是未成年人,警方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通知了他的父母,同时对为小周提供改装服务的商家罚款2000元,没收改装工具。小周的父母不仅要支付他的医疗费用,还要赔偿被撞断的护栏损失,前后花了1万多元。
这些案例不是个例,根据上海警方公布的数据,2024年1月至10月,上海共发生非机动车相关交通事故127起,其中38起与非法改装有关,占比近30%;同期发生的非机动车自燃事故中,90%以上是改装电池、改装线路导致的。这些数据背后,是市民出行安全和居住安全的巨大威胁,也正是上海警方启动专项整治的重要原因。
二、这5类改装行为一律被罚!很多车主都中招了
很多市民可能会问:“我给电动车装个手机支架、换个大一点的座椅,算不算非法改装?会不会被罚?”其实,上海警方在此次专项整治中,已经明确了5类属于非法改装的行为,只要涉及其中一种,就会被处罚,很多车主平时没注意,不知不觉就踩了坑。
1. 电池改装:最危险的“隐形炸弹”,占自燃事故的80%
电池改装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非法改装行为,主要包括3种情况:一是将原装铅酸电池换成未经认证的锂电池;二是更换容量更大、功率更高的“超标电池”;三是用废旧电池电芯组装“拼装电池”。
上海警方在整治中发现,很多车主为了延长电动车续航,会选择改装电池,却不知道这些改装电池没有经过国家强制性安全认证,缺乏过充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充电时或高温天气下很容易发生自燃、爆炸。就像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就是因为使用了拼装电池,才引发了火灾。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原装锂电池,也不能自行拆卸、改装电芯,一旦改动,就属于非法改装。此次整治中,很多车主因为私自给锂电池扩容被罚款,不少人表示“以为只是增加续航,没想到是违法的”。
2. 动力系统改装:速度翻倍,危险也翻倍
动力系统改装主要是指更换大功率电机、控制器,目的是提高电动车的行驶速度。根据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电机功率不能超过400瓦,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而很多改装后的电动车,电机功率能达到1000瓦以上,最高时速超过50公里/小时,堪比小型摩托车。
这种改装看似“拉风”,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电动车的刹车系统、车架结构都是按照原装动力设计的,速度加快后,刹车距离会大幅增加,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停下;另一方面,高速行驶的电动车稳定性差,遇到路面颠簸或转弯时,很容易失控翻车,就像小周的案例一样,险些造成严重后果。
上海警方表示,在此次整治中,只要检测到电动车电机功率、最高时速超过国家标准,一律认定为非法改装,首次罚款50元,第二次罚款100元,同时要求车主将车辆恢复原状。
3. 外观及附加装置改装:看似实用,实则藏着安全隐患
很多车主为了图方便,会给电动车加装各种附加装置,殊不知这些改装也属于非法行为,主要包括4种:一是加装遮阳棚、雨棚;二是加装挡风被、护膝(影响手部操作的款式);三是加装货架、载货装置(超出车身宽度或高度);四是改装灯光(如加装强光射灯、爆闪灯)。
前面提到的李女士,就是因为加装遮阳棚引发了车祸。实际上,遮阳棚不仅会在大风天气影响车辆稳定性,还会遮挡车主的视线,尤其是左右两侧的视线盲区,很容易看不到行人或非机动车,引发碰撞事故。而加装的强光射灯、爆闪灯,会对对面行驶的车辆和行人造成视觉干扰,增加夜间出行的危险。
上海警方在整治中发现,这类改装行为在中老年车主中比较常见,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改装是违法的,直到被处罚后才恍然大悟。对此,警方表示,会先进行宣传教育,引导车主自行拆除非法装置,对拒不拆除的再进行罚款。
4. 制动系统改装:私自改动,刹车失灵风险翻倍
有些车主为了让电动车刹车更“灵敏”,会私自更换刹车系统,比如将原装的鼓刹换成碟刹,或者更换大功率刹车泵。但实际上,电动车的制动系统与车辆的动力、重量等参数相匹配,私自改动很容易导致刹车系统与车辆不兼容,出现刹车失灵、刹车跑偏等问题。
今年5月,嘉定区就发生过一起因改装刹车引发的事故:车主陈某私自将电动车的鼓刹换成碟刹,骑车时遇到行人突然横穿马路,陈某猛踩刹车,结果刹车系统失灵,电动车直接撞到行人,造成行人腿部受伤。交警调查后认定,陈某的刹车改装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对其罚款50元,并要求其恢复原装刹车系统。
上海警方提醒,电动车的制动系统关系到出行安全,如需维修或更换,应到正规的品牌售后网点,使用原装配件,切勿私自改装。
5. 线路改装:乱拉乱接,容易引发短路自燃
有些车主为了给手机充电、加装灯光等,会私自对电动车的线路进行改装,乱拉乱接电线,或者更换不符合规格的保险丝。这些行为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导致线路老化、短路,进而引发自燃事故。
今年8月,青浦区某小区的电动车充电桩旁,一辆电动车在充电时突然自燃,消防部门调查发现,车主为了同时给手机和电动车充电,私自在电动车线路上加装了一个插座,电线接头处没有做好绝缘处理,充电时产生电火花,引燃了电动车的塑料外壳。幸好充电桩旁配备了灭火器,小区保安及时扑灭了大火,没有造成更大损失。
上海警方表示,线路改装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非法改装行为,很多车主觉得“只是接个插座,没什么大不了”,却不知道背后的风险。此次整治中,一旦发现电动车线路有私自改装的痕迹,无论是否引发事故,都会对车主进行处罚和教育。
三、上海警方专项整治+多部门联动,给市民筑牢“安全防线”
很多市民担心,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危害这么大,仅凭一次专项整治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其实,上海警方此次的整治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联合市场监管、城管、街道办等多个部门,形成“源头管控+路面整治+后期追溯”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从商家、车主、停放充电等多个环节入手,给市民筑牢出行和居住安全防线。
1. 路面专项整治:“定点检查+流动巡查”,覆盖全城重点区域
上海警方此次专项整治,采用“定点检查+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区的交通路口、居民小区门口、菜市场周边、学校周边等区域列为重点整治区域,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安排警力定点检查,平峰时段安排巡逻警力流动巡查,确保不留整治死角。
- 定点检查:在全市200个重点交通路口、150个大型居民小区门口、80个学校周边,设置临时检查点,对过往的非机动车进行逐一检查,重点排查电池、电机、制动系统、线路等是否存在改装情况;
- 流动巡查:安排200辆巡逻警车和500名骑行警力,在城区的非机动车道上流动巡查,发现非法改装的非机动车,当场进行查处;
- 处罚标准:首次违法的,给予批评教育,并处50元罚款;第二次违法的,处100元罚款;第三次及以上违法的,除了罚款,还将扣留车辆,要求车主将车辆恢复原状后才能领回。
截至目前,上海警方的专项整治行动已开展1周,共查处非机动车非法改装违法行为823起,其中首次违法罚款576起,第二次违法罚款247起,扣留车辆12辆,有效震慑了非法改装行为。
2. 源头管控:严查改装商家,从“根上”杜绝非法改装
要彻底解决非机动车非法改装问题,光查车主还不够,还要从源头管控改装商家。此次整治中,上海警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的电动车销售店、修车铺、改装店等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查处商家销售改装车辆、提供非法改装服务、销售不合格改装配件等行为。
核心政策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机动车,或者销售拼装的机动车,由市场监管部门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机动车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行为:(一)拼装非机动车;(二)改装非机动车的动力装置、制动装置、外形尺寸等影响车辆安全的部件;(三)销售拼装、改装的非机动车或者非法改装的非机动车配件。违反规定的,由市场监管部门或者城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 排查商家: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警方,对全市3000多家电动车销售店、修车铺进行逐一排查,查看商家是否有销售改装车辆、提供改装服务的痕迹,是否销售未经认证的电池、电机等配件;
- 处罚商家:截至目前,已查处违法改装商家45家,其中对12家销售改装车辆的商家,没收改装车辆32辆,罚款共计15万元;对33家提供非法改装服务的修车铺,没收改装工具120余件,罚款共计8万元;
- 建立黑名单: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商家,纳入市场监管部门的“经营异常名录”,向社会公示,让市民知道哪些商家不能去,同时禁止其参与政府相关的采购项目、补贴申请等。
3. 小区内管控:规范停放充电,减少自燃风险
很多非机动车自燃事故发生在居民小区内,尤其是在充电和停放过程中。为此,上海警方联合城管部门、街道办、物业等,对居民小区内的非机动车停放和充电行为进行规范,从“末端”减少安全风险。
整治措施细节(大白话版):
- 规范停放区域:要求各居民小区划定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牌,禁止非机动车停放在楼梯间、楼道、安全出口等区域,避免自燃事故引发火灾蔓延;
- 完善充电设施:推动各小区加装符合安全标准的电动车充电桩,目前上海已有80%以上的居民小区配备了充电桩,同时禁止居民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对发现私拉电线充电的居民,先进行教育,拒不改正的,由城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处罚;
- 加强日常巡查:要求小区物业安排保安每天对非机动车停放和充电区域进行巡查,发现非法改装的非机动车,及时提醒车主拆除改装部件,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警方;发现私自充电的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
4. 宣传教育:多渠道普及知识,让市民知法懂法
很多市民和车主之所以会涉及非法改装,是因为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违法,也不了解改装的危害。为此,上海警方联合街道办、社区、学校等,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市民知法、懂法、守法。
- 社区宣传:在各居民小区的公告栏、电梯间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同时组织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宣传,给居民讲解非法改装的危害和整治政策;
- 学校宣传: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安全出行”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动画、漫画、案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危险,同时引导学生提醒家长不要进行非法改装;
- 线上宣传:在上海警方的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案例视频、整治行动进展、避坑指南等内容,目前相关内容的播放量已超过500万次,让更多市民了解相关知识。
四、市民避坑+维权指南,不管是不是车主都能用
了解了哪些改装行为会被罚、警方的整治措施后,更重要的是掌握实用的避坑方法和维权技巧,不管你是电动车车主,还是普通市民,都能用到这些知识,远离非法改装带来的风险。
1. 电动车车主避坑指南:3点注意事项,不被罚、不踩雷
如果你是电动车车主,想要避免因非法改装被处罚,同时守住出行安全,记住这3点:
(1)明确“不能碰”的改装红线,不踩违法雷区
前面提到的5类非法改装行为,一定要牢记,坚决不碰:不私自改装电池、不更换大功率电机、不加装遮阳棚和强光射灯、不改动制动系统、不乱拉乱接线路。如果电动车需要维修、更换配件,比如电池老化需要更换,一定要到品牌官方售后网点,使用原装配件,切勿到路边的小修车铺更换非原装配件或进行改装。
(2)遇到检查积极配合,主动拆除非法装置
如果在路面遇到警方检查,发现自己的电动车存在轻微非法改装行为(比如加装了小型挡风被),要积极配合警方的工作,听从民警的教育和指导,主动拆除非法装置。如果是首次违法,警方会以批评教育为主,并处50元罚款,不要抗拒检查或试图逃避,否则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处罚。
(3)规范停放充电,远离自燃风险
停放电动车时,要停放在小区划定的专门停放区域,不要停放在楼梯间、楼道、安全出口等区域,避免影响消防通道畅通;充电时,要使用小区内符合安全标准的充电桩,不要私拉乱接电线充电,也不要在夜间无人看管时给电动车充电,充电时间尽量控制在8小时以内,避免电池过充引发自燃。
2. 普通市民维权指南:遇到这些情况,可直接举报
如果你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行为,或者因非法改装非机动车受到影响(比如夜间被改装电摩的噪音干扰、遇到改装电动车引发的事故等),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举报和维权:
(1)举报非法改装行为:2个官方渠道,方便快捷
- 电话举报:拨打上海警方的110报警电话,或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的举报电话021-63130000,说明举报的内容(如非法改装的车辆类型、位置、时间等),警方会及时安排警力处理;
(2)遇到事故维权: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如果遇到因非法改装非机动车引发的事故(比如被改装电动车撞到、因改装电动车自燃受到损失等),要第一时间报警,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
- 事故现场证据:用手机拍摄事故现场的照片或视频,包括事故车辆、现场环境、受伤情况等;
- 对方信息证据:记录事故车辆车主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以及车辆的品牌、车牌号等信息;
- 损失证据:保留好医疗费用发票、车辆维修费用发票、财产损失证明等,以便后续索赔。
报警后,交警会对事故进行调查和责任认定,根据责任认定结果,你可以与对方协商赔偿事宜,也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选购电动车避坑指南:3个技巧,买到合规安全的车辆
如果你打算购买新的电动车,想要避免买到改装车辆或超标车辆,记住这3个技巧:
(1)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远离“三无”产品
购买电动车时,要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正规的电动车销售门店,不要在路边的小摊贩、无资质的网店购买,这些渠道很容易销售改装车辆或“三无”产品。购买前,可以查看门店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确保门店合法合规经营。
(2)查看“3C认证”和车辆参数,确认车辆合规
购买时,要查看电动车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认证标志通常贴在车辆的合格证上或车身侧面;同时,要查看车辆的参数,包括电机功率、最高时速、电池容量等,确保电机功率不超过400瓦、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小时、电池容量符合国家标准,避免买到超标车辆。
(3)保留购买凭证,便于后续维权
购买电动车后,要妥善保留购车发票、合格证、保修卡等购买凭证,这些凭证是车辆合规的证明,也是后续维修、维权的重要依据。如果发现购买的电动车存在改装、超标等问题,可凭购买凭证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并赔偿损失。
整治不是目的,安全才是核心,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上海警方此次开展的非机动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不是为了“罚款创收”,而是为了守护每一位市民的出行安全和居住安全。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看似是车主的“个人行为”,却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改装电池引发的自燃,可能烧毁整栋居民楼;高速行驶的改装电摩,可能撞到无辜的行人;加装遮阳棚的电动车,可能因视线受阻引发碰撞事故。
对电动车车主来说,遵守规定、不进行非法改装,不仅是避免罚款,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对普通市民来说,遇到非法改装行为及时举报,不仅是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为城市的安全贡献力量;对商家来说,拒绝销售改装车辆、不提供非法改装服务,不仅是遵守法律,更是守住商业道德的底线。
此次整治行动,只是上海守护市民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非机动车管理政策,从推动充电桩建设,到规范销售渠道,再到开展专项整治,每一项措施都围绕着市民的实际需求。相信随着全链条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行为会越来越少,上海市民的出行和居住会越来越安全。
如果这篇文章帮你了解了非机动车非法改装的危害和整治政策,欢迎点赞、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远离改装风险、守住安全。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非法改装非机动车的情况,或者有相关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为你解答。
你身边有没有人给电动车进行过非法改装?你觉得哪些整治措施最有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来源:非凡花猫qo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