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纯文学刊物《作品》改为打工文学或更有意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4:29 1

摘要:广东老牌文学期刊《作品》,其主编副主编均源自打工仔打工妹群体,长期以打工者的生存体验为核心书写对象,以素人创作者为主要发掘目标,相较于“作品”这一泛化空疏的命名,“打工文学”更贴合期刊的精神指向与历史底色。这一更名并非标签的简单替换,而是对一种独特文学形态主体

广东老牌文学期刊《作品》,其主编副主编均源自打工仔打工妹群体,长期以打工者的生存体验为核心书写对象,以素人创作者为主要发掘目标,相较于“作品”这一泛化空疏的命名,“打工文学”更贴合期刊的精神指向与历史底色。这一更名并非标签的简单替换,而是对一种独特文学形态主体性的庄严认领,是对其四十年来办刊实践的本质回归,更蕴含着深刻的学理逻辑与现实意义。

“打工文学”的命名是对期刊核心特质的忠实呼应。文学期刊的办刊气质,终究由其编辑团队的生命体验所塑造。《作品》的编辑群体并非出身象牙塔的专业研究者,而是带着流水线的机油味、城中村的烟火气成长起来的亲历者——他们或许曾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重复枯燥的操作,曾在出租屋的台灯下书写异乡的迷茫,曾亲历从“外乡人”到“新莞人”的身份变迁。这种源自生命实践的共情力,让他们能够敏锐捕捉打工者创作中“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既懂流水线工人笔下的机械与疲惫,也懂清洁女工手记里的日常与坚韧,更懂素人作者将“别人的城市”写成“我城”的心境转变。正如《作品》资深编辑郭玉山所言,刊物始终坚持“雪中送炭”的办刊理念,倾力挖掘底层业余作者,因为他们深知“煤油灯下爬格子的寂寞与困苦”。当编辑团队的生命轨迹与打工群体深度绑定,当期刊的选稿标准始终贴着打工者的真实体验,“打工文学”便不再是外部赋予的标签,而是期刊内生的精神印记,以其为名,正是对编创主体生命体验的最高尊重。

“打工文学”的命名是对期刊历史脉络的完整概括。《作品》的办刊历程,与打工文学四十年的发展轨迹完全同频共振。上世纪80年代,打工大潮初起,期刊便开始刊发林坚《深夜,海边有一个人》这类记录漂泊之苦的早期作品;90年代,“别人的城市”成为核心叙事母题,张伟明《我们INT》所展现的身份疏离感,通过期刊的传播成为一代打工者的精神共鸣;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化,期刊敏锐捕捉到叙事转向,开设“素人写作”专栏,更见证了王十月、郑小琼等代表性作家的成长与成熟。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以珠三角打工潮为背景,铺展了农民工李老栓一家两代人在城市边缘的挣扎与坚守,暂住证、收容所、流水线等时代符号交织成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图景;其后期作品《不舍昼夜》则通过主人公王端午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广州的打拼历程,串联起“制造经济”到“流量经济”的时代变迁,成为打工群体精神成长的缩影。郑小琼的创作更是与期刊气质深度契合,她的组诗《给工友们》以河南、格尔木、江西、甘肃等地工友为书写对象,将流水线的铁屑与故乡的明月并置,让“螺丝机的青春”与“背行李的年轻人”的梦想形成苍凉呼应;而《凉山童工》《黄麻岭》等作品,或以具体群体的困境为切口,或以特定工业区为叙事空间,把打工者的乡愁、伤痛与坚守刻进文字肌理。《作品》全程见证了这些创作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既保留了打工文学“真实呐喊”的精神底色,又推动其从聚焦生存冲突的激烈表达,转向关注日常肌理的平和书写,以“打工文学”为名,正是对这一完整历史脉络的清晰认领。

“打工文学”的命名是对期刊不可替代地位的鲜明彰显。在当代文学谱系中,《作品》的价值不在于遵循传统纯文学的审美范式,而在于其为文学注入了鲜活的底层经验与社会观察。打工文学所提供的,不仅是审美体验,更是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珍贵文本——它记录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历程,呈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底层劳动者对精神丰盈的追求。这种价值使其突破了文学圈的小众边界,成为海外学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对象,郑小琼的作品被译成德、英、法等多国文字,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无碑》入选多项重要文学榜单,均印证了这种独特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力。而《作品》作为这一文学形态的核心传播平台,既发掘了众多默默无闻的素人作者,又培育了王十月、郑小琼这样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的代表性作家,部分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以“打工文学”为名,并非窄化其格局,而是以更鲜明的定位凸显其独特性——它不是泛泛的“作品”集合,而是扎根底层、记录时代、赋能劳动者的文学阵地。这种独特性让它在众多文学期刊中脱颖而出,也让这份源自底层的创作获得应有的文化尊严。

文学命名的本质是立场的表达与价值的锚定。《作品》以打工者为编创核心、以打工生活为书写主体、以打工群体为服务对象,其精神指向早已与“打工文学”深度绑定。将其更名为“打工文学”,是对编创主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是对文学历史脉络的呼应,更是对其独特文化价值的彰显。在文学日益多元的今天,唯有回归本质的命名,才能让这份扎根大地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谱系中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让数亿劳动者的心声获得更清晰、更有力的传播。

作为《作品》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王十月与郑小琼均有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是打工文学领域的核心代表人物,以下是两人的详细简介:

1. 王十月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于湖北荆州农村,现任《作品》杂志社社长、主编,同时担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他初中毕业后便务农、打工,在广东历经三十多种工作,这段底层打拼经历成为其创作的核心素材。2000年起开启小说创作,著有《无碑》《不舍昼夜》《国家订单》等多部作品,涵盖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数十种。其作品斩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国文字,既以现实主义底色书写打工群体的生存与精神变迁,也借文字完成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度探讨,是打工文学的扛旗人物。

2. 郑小琼

郑小琼1980年生于四川南充,现任《作品》杂志社副总编,是中国80后作家中的实力代表。2001年从南充卫校毕业后前往东莞打工,曾在五金厂等多家工厂劳作,流水线的艰辛体验化作其诗歌创作的灵感。她的代表作品包括《黄麻岭》《铁》《女工记》等,其中《女工记》被学者誉为“用铁和血写成的民间史诗”。她曾获利群·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海子诗歌奖主奖等诸多荣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等十五种语言。其创作常聚焦打工者的生存细节,以充满力量的文字为底层劳动者发声,成为中国打工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名片。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