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运走廊”最新进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3:49 1

摘要: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球范围内已宣布的“绿色航运走廊”倡议共计62个项目,从覆盖的地理区位来看,欧洲地区涉及1/3,北太平洋地区和亚太地区各涉及2/5,其中18项为当年新提出倡议。“绿色航运走廊”倡议项目连续3年稳步增长表明业界对这一通过公共和私人行动促

本刊记者 赵博

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球范围内已宣布的“绿色航运走廊”倡议共计62个项目,从覆盖的地理区位来看,欧洲地区涉及1/3,北太平洋地区和亚太地区各涉及2/5,其中18项为当年新提出倡议。“绿色航运走廊”倡议项目连续3年稳步增长表明业界对这一通过公共和私人行动促进零排放航运可行性的特定贸易航线概念的兴趣持续。

“零碳”燃料最受欢迎

比对前一年,“绿色航运走廊”对燃料路径选择并未出现太大变化。大体而言,18项新倡议中的14项和原有17项尚未确定燃料路径,选择重点关注一种燃料而非多种燃料的倡议所占“绿色航运走廊”项目比例也基本未变。这说明在实现绿色航运进程中,燃料选择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亦或出于对混合动力技术解决方案的关注,不排除运营商为促进多燃料可选性而有意做出的决策。不过从已确定燃料选择的倡议来看,甲醇和氨是最受欢迎的选项。

据克拉克森(Clarksons)统计,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共有820艘船舶具备使用替代燃料的能力,其中119艘可使用甲醇,占当年替代燃料船舶订单总量的14.5%。以手持订单计算,全球船厂在建甲醇燃料船约301艘,占手持替代燃料船舶总吨的9.4%。从甲醇燃料船订单增加的真实反映来看,也便不难理解为何有 29% 的倡议(18 项)将甲醇作为关注重点了。24% 的倡议(15 项)以氨燃料为发展核心,氨是当前新造散货船采用的常见燃料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新造集装箱船也将其视为可选燃料。同样有15项倡议重点关注电池动力,这些项目多集中于北欧地区近洋航线,其中12项将其作为主要推进系统,3项将其视为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以通过对电力的利用来降低所用零排放燃料的使用量。与通常被视为单一燃料的氨相比,液化天然气(LNG)或只是燃料组合的一部分,“绿色航运走廊”对 LNG的兴趣不如零碳排放燃料。氢燃料受到的持续关注度与LNG类似(8项),生物燃料的代表性也并不算强,只有 4 条“绿色航运走廊”重点关注该燃料路径。

“绿色航运走廊”项目近3年取得稳步进展,17项现有倡议目前已完成关键评估或进入计划中的新阶段,且早期阶段出现的倡议变得越来越具体,比如至少6项倡议进入准备阶段。这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的里程碑。

“双选项”并进

于 2022 年 5 月 26 日成立的“丝路联盟”(SILK ALLIANCE)成员包括船东及船舶运营商、船厂、发动机制造商、船舶管理公司、能源企业、燃料生产商和金融机构等,汇聚航运价值链众多领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各方达成脱碳共识并展开务实合作,其成员通过向利益相关方发出综合需求要求,支持“绿色航运走廊”集群建设。

目前,“丝路联盟”成员已在碳排放强度目标方面达成一致,并明确燃料供应、成本及预期需求,2028年和2030年,将分别建立规模化的甲醇和氨燃料供应。“丝路联盟”还明确了港口间燃料标准的统一,并计划在2026年和2027年试点甲醇燃料船和氨燃料船。船队建设方面,“丝路联盟”将根据新造船与改造船成本首先在所涉及航线部署甲醇燃料船,并在2027年通过联盟成员部署首艘氨燃料船,2028年和2030年,“丝路联盟”将完成对近零排放甲醇燃料船和近零排放氨燃料船的部署。

哥德堡港与比利时北海地区港口之间形成的客滚船“绿色航运走廊”已经处于非常先进的阶段,所有项目参与方和港口企业、航运公司及能源供应商都已经确定并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并通过在当地生产、进口和储存绿色燃料及促进监管来实现替代燃料价值链。瑞典渡轮运营商Stena Line、丹麦滚装船东DFDS和瑞典循环碳能源公司Liquid Wind、丹麦能源企业Ørsted已与哥德堡港合作建立电制甲醇枢纽以加速瑞典-比利时“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未来几年内,比利时基础设施管理公司Infrabel和比利时政府还将对该国根特港追加3350万欧元投资,铺设新轨道并对现有轨道进行改造延伸,从而确保火车能够更快地进入港口,前往欧洲腹地。

2024年6月,安特卫普-布鲁日港以新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瑞典 - 比利时客滚船“绿色航运走廊”。根据计划,到2030年,2-6艘以氨为燃料的客滚船将在瑞典和比利时之间的航线上运营,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将加大电气化和氨燃料供应力度——这是其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氨燃料客滚船航运走廊—2500公里是瑞典-比利时“绿色航运走廊”最北端到最南端的距离,可通过海路、陆路和铁路连接从北欧(挪威)到南欧(西班牙)的 11 个欧洲国家,这条“绿色航运走廊”上,哥德堡港、比利时北海地区港口和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铁矿运输的“氨选择”

澳大利亚-东亚铁矿石航线作为首批“绿色航运走廊”试验对象,由澳大利亚两大矿商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和奥登多夫(Oldendorff)、星散海运(Star Bulk)共同参与,探讨在澳大利亚和东亚之间建立铁矿石“绿色航运走廊”的可行性。根据已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澳大利亚-东亚“绿色航运走廊”的核心要素均可实现,包括部署以氨为燃料的船舶、获得清洁氨及氨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等,2028年,将有8艘氨燃料船营运于澳大利亚-东亚铁矿石航线,2030年,部署在该航线上的氨燃料船数量将达到20艘左右。

虽然氨燃料发动机研发进程、适用于澳大利亚-东亚铁矿石航线的氨燃料船船型设计、船厂造船产能、海员操作技能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氨燃料船部署在这条“绿色航运走廊”上的时间表,但最新研究表明,足够的绿色氨会满足这条航线的近期和长期需求。全球海事论坛(GMF)发布的“绿色氨推动澳大利亚 - 东亚之间铁矿石运输航线脱碳”报告认为,到2030年,绿色氨燃料铁矿石运输船在这条航线上的部署量可达全部运力的5%左右,氨燃料船的最大增长将出现在2035-2040年,约137艘船将被部署,而到2050年,规模将扩大到360艘左右,且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是在这条航线上的一个优选加注地,可避免为加注而进行的绕航选择。

2024年9月14日,一次船对船转运操作验证了皮尔巴拉地区作为未来低碳航运燃料枢纽的战略地位,为构建绿色氨燃料补给网络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此次作业在35000立方米氨运输船“GREEN PIONEER”轮与22500立方米氨运输船“NAVIGATOR GAS”轮之间进行,液氨由雅苒清洁氨公司(YCA)提供。首轮转运中,4000立方米液氨从“GREEN PIONEER”轮输送至“NAVIGATOR GAS”轮,随后,同一批氨燃料又进行了转回操作。首轮转运依托丹皮尔港(Dampier)丰富的氨出口经验,模拟散货运输场景,次轮转运则重点测试燃料补给流程,其操作模式可复制至周边港口,预计未来将应用于干散货船燃料加注。

此次试验采用前瞻性的船舶配置,灵便型(22500 立方米)与中型(35000立方米)气体运输船舱容参数与未来氨燃料加注船设计标准高度契合,通过模拟真实燃料补给场景,验证了不同船型兼容性与操作衔接效率,帮助业界后续建立标准化氨燃料补给网络提供重要技术参数,也为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建立了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范式。

另一些与这条“绿色航运走廊”相关商业和试点行动也已出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与福德士河(Fortescue)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显示,双方将合作开发降低排放技术,并建立绿色燃料供应链,包括探索建造和部署以绿氨为燃料的船舶来运输铁矿石和其他矿产品,以减少中澳铁矿石运输航线的碳排放量。

“低碳+数字”加速双重转型

去年,赫伯罗特赢得零排放海运买家联盟(ZEMBA)的首次海运招标,计划在新加坡-鹿特丹航线运营1艘生物甲烷燃料船,通过基于废物的生物甲烷燃料船为ZEMBA成员提供运输服务,两年内减少至少82000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新加坡-鹿特丹航线是一条已确定实施路线图的集装箱运输市场“绿色和数字航运走廊”(DGSC)。为跟进实施计划,赫伯罗特旗下1艘集装箱船去年在鹿特丹港以船对船加注的方式进行了2200公吨的液化生物甲烷加注工作。这也是赫伯罗特首次使用液化生物甲烷(LBM)作为可持续航运燃料。

2024年10月19日,GDSC合作伙伴在鹿特丹港成功进行了基于质量平衡的LBM加注——壳牌向达飞海运集团旗下LNG燃料集装箱船“CMA CGM TIVOLI”轮提供了100吨LBM,该燃料由基于废弃物的原料生产,为传统船用燃料提供了一种低排放替代品。

鹿特丹港于2023年10月宣布减免在港加注可持续燃料船舶的港口费,减免费用总计可达50万欧元。这项激励措施也旨在为ZEMBA提供支持,助力其在推动零排放海运方面的领先举措。此外,鹿特丹港还对环保船舶指数(ESI)评分较好的船舶予以10%的港口费折扣。

DGSC的设立旨在加速海事脱碳和数字化,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锁“绿色航运走廊”的新密码,而将数字创新融入能源转型正是DGSC的特征之一。新加坡港和鹿特丹港已成功实现了“港到港”数据分享,通过交换船舶到离港时间促进港口规划,并帮助船舶优化新加坡-鹿特丹航程中的港口停靠。

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高性能计算研究所(A*STAR IHPC)领导的A*STAR 海事数字化中心现已加入GDSC,旨在开发先进的计算建模、模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实现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系统。浙江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基于模型与数据双重驱动的智能航运框架将应用在新加坡-鹿特丹航线,通过分析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进行清洗、压缩和提取,确保高质量的船舶轨迹数据,采用无监督的层次化方法,从全球和局部层面分析船舶行为、航迹聚类及交通流量图,为航运公司提供个性化航线设计,通过建立船舶非线性操控模型和自动控制系统,并进行自主操控测试来评估航线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这一框架不仅能够为航运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航线设计,还能有效减少人为错误,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推动绿色航运发展。

不一样的市场侧重

未来,中国航运企业旗下运力也将出现在澳大利亚-东亚铁矿石运输“绿色航线走廊”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与福德士河(Fortescue)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显示,双方将合作开发降低排放技术,并建立绿色燃料供应链,包括探索建造和部署以绿氨为燃料的中远海运货船或双方共同拥有的货船来运输铁矿石和其他矿产,以减少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运输航线的碳排放量。全球第四大矿业集团福德士河计划实施的“亿吨铁出口”项目远期将向中国交付 1亿吨铁元素/每年(约可代替2亿吨铁矿石)。2024 财年,福德士河全年铁矿石发货量达1.916亿吨,其中超过90%运往中国,接近中国铁矿石年进口量的20%。

南北商品特别是涉及铁矿石或铜精矿等高价值货物的运输路线是“绿色航运走廊”的重要候选对象,这些航线的优势在于货物运输量大、路线相对固定,“全球南方国家”具备生产可大规模应用的零排放燃料的有利条件,因此,一些南北向“绿色航运走廊”将逐步成为未来的脱碳前沿。

日本邮船集团旗下公司NYK Bulk & Projects(NBP)与住友商事、大岛造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显示,三方将共同研究、设计和建造10-15艘全球首批净零排放氨双燃料大灵便型散货船。这些氨双燃料散货船将专门用于从事智利-远东航线的精铜矿运输。NBP于2022年11月与智利国有企业、世界领先铜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就联合开发铜产品海运脱碳解决方案达成协议。而在更早一年,住友商事则与大岛造船发起80000-81000载重吨氨双燃料卡姆萨尔型散货船研发项目,该型船预计在2025年建成后由住友商事拥有并运营。智利-远东(日本/韩国)精铜矿运输航线进一步强化了南北向“绿色航运走廊”作为加速资产部署和相关商业模式工具的新兴观点。

“绿色航运走廊”的全球组合很好地代表了航运不同细分市场,目前涵盖除油船和LNG运输船外的所有远洋领域,这得益于针对汽车运输船的3项倡议的宣布,而在以前,“绿色航运走廊”并不曾涉及这一市场。

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运输船“绿色航运走廊”将出现在跨太平洋航线。在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后,韩国政府就各港口不同“绿色航运走廊”倡议的燃料选项达成一致,决定将蔚山-马山-西雅图-塔科马航线开发为可使用甲醇为燃料的汽车运输船绿色航线,计划在2026年在蔚山-马山-西雅图-塔科马航线部署2-4艘甲醇燃料汽车运输船,并将运力在2028年提升到4-8艘。在构建船用绿色燃料供应链方面,鉴于尚无专用的甲醇燃料运输船,韩国政府现阶段允许韩国籍液货船兼营甲醇燃料运输,同时改建蔚山港等化工基础设施储罐,用于绿色甲醇规模化存储供应,确保燃料供应不会中断。

来源:中国船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