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病毒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形式悄然改变,不少患者已经不再以高烧为首发症状。近期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感染者首先出现咽干、轻微咳嗽、异常疲劳、肌肉酸痛、头痛和嗅味觉改变等症状,体温可能完全正常。
新冠病毒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形式悄然改变,不少患者已经不再以高烧为首发症状。近期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感染者首先出现咽干、轻微咳嗽、异常疲劳、肌肉酸痛、头痛和嗅味觉改变等症状,体温可能完全正常。
这种症状变化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让病毒更隐蔽地扩散。我们是否已经忽视了这些微妙的身体警报?
每当谈到新冠,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还停留在"发烧、干咳"的认知上。然而病毒如同一位狡猾的"变装大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表现方式。
回溯三年前那场全球大流行,高烧是许多人判断自己是否感染的主要依据。现在情况变了。
各地医院近期接诊的新冠患者中,只有约40%出现发热症状,而且体温往往不高,多在37.5℃左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全程无发热表现。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病毒适应人类免疫系统的结果。
咽干往往是最早出现的信号,许多患者描述为"喉咙里像有砂纸摩擦的感觉"。不同于普通感冒的咽痛,这种干涩感即使大量饮水也难以缓解,但因症状轻微,常被忽视。
曾有一位教师患者在课堂上讲课时发现嗓子异常干涩,起初以为是用嗓过度,直到两天后出现其他症状才意识到可能感染了新冠。
紧随其后的常是轻微咳嗽,这种咳嗽具有间歇性,不像传统呼吸道感染那样剧烈。许多患者形容为"偶尔清嗓子",但频率逐渐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咳嗽通常是干咳,很少有痰,与季节性过敏症状相似,容易被误判。
异常疲劳是另一个重要线索。这不是普通的劳累,而是一种与活动量不相符的深度疲乏感。有患者描述为"仿佛一夜没睡就去跑了马拉松"。
最能区别于普通疲劳的是,即使充分休息后,这种疲惫感仍然持续存在。一位平时跑步爱好者突然发现自己连上楼梯都气喘吁吁,三天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肌肉酸痛也是常见表现,但不同于运动后的酸痛,这种痛感往往出现在未经剧烈活动的情况下,且分布广泛,不限于某一肌群。特别是背部和大腿肌肉的隐痛,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或姿势不当导致的不适。
头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多在前额和太阳穴区域,对常用止痛药反应不佳。这与病毒引起的轻微炎症反应有关,也可能与病毒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有关。
最具特异性的信号可能是嗅味觉改变。虽然不如早期毒株引起的完全丧失那么明显,但新变异株仍可导致轻微的味觉和嗅觉改变。
患者可能注意到食物味道变淡,或者出现异味感。茶叶的芳香,咖啡的醇厚,甜食的甜度,都可能变得不那么明显。
这些症状为何不再伴随高热?病毒与人体的"战争"已进入新阶段。早期毒株入侵人体后会引发强烈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明显症状。
但经过多次变异,新型毒株似乎采取了更为"温和"的策略——低调感染,悄悄传播。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张煜主任在最近发表的研究中指出:"新型变异株更倾向于在上呼吸道复制,而较少进入下呼吸道和肺部,这可能是症状改变的主要原因。"
值得警惕的是,虽然症状变轻,但传染性可能增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数据显示,新变异株的传染期平均延长了1-2天,且病毒载量峰值出现更早,这意味着患者在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就具有较强传染性。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常规防护措施仍然有效。保持社交距离,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基本措施不可放松。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应当更加警惕这些不典型症状。
疫苗接种仍是重要防线。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最新研究证实,即使对变异株,疫苗依然能提供一定保护力,尤其是减轻重症风险。接种加强针对高危人群尤为必要。
出现上述症状后,应当如何应对?首先是自我隔离,避免将可能的病毒传给他人。
其次是及时检测,但要注意的是,早期病毒载量较低,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如症状持续,建议48小时后再次检测。同时适当休息,保持充分水分摄入。
对于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即使症状轻微,也不宜掉以轻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往往表现不典型,可能仅有食欲下降、精神状态改变等表现,但病情进展风险较高。
我们所处的"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威胁已经完全消除。病毒仍在悄然变化,我们的防护意识也需要随之调整。认识这些不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从更大范围看,这种症状变化趋势可能预示着新冠病毒正逐渐向季节性呼吸道病毒转变。但这一过程漫长且不确定,我们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
近期国内多地报告的小规模疫情提醒我们,新冠病毒仍在社区中低水平传播。随着冬春季节的到来,各类呼吸道疾病高发,鉴别诊断变得更加重要。
关注身体微妙变化,了解新型症状特点,做好个人防护,才能在病毒不断变化的挑战面前更好保护自己和家人。当感到身体不适时,不要仅仅因为没有发热就排除新冠感染可能,更全面的症状认知是应对疫情新阶段的必要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煜, 李彬, 王辰, 等. 新冠病毒变异株临床特征变化及其免疫机制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15):1128-1135.
[2] 李兰娟, 吴安华, 王福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第十版)[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4, 24(1):1-14.
[3] 王蓓, 刘又宁, 蒋荣猛. 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4, 42(3):156-16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