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在国家图书馆新书首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3:40 1

摘要:11月12日,“《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办。《中华博物通考》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中华博物通考》总

11月12日,“《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办。《中华博物通考》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中华博物通考》总主编张述铮,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何瑞,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乐日乐,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冯继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等出席活动。来自全国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出版及学术研究领域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胡薇薇主持。

杨振斌在致辞中指出,《中华博物通考》系统梳理中华数千年博物资源,成为海内外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华物态文明发展路径的原创学术专著。该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博物类大型典籍的长期空白,更让古籍中的名物“活”了起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搭建了重要桥梁。希望以本套丛书出版为新契机,上海交大能够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在学科建设、博物学研究、专题出版等领域协同发力,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惠及大众。

冯继康在致辞中表示,山东师范大学始终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基,深度参与了《中华博物通考》这一填补重要学术空白的编纂工程。学校相关学院及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为项目顺利完成贡献力量,体现了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责任担当。

张述铮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编纂理念与过程。他强调,中华博物学与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博物学存在本质区别,其自身拥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自洽的研究逻辑。《中华博物通考》以中华民族创造并关联的浩瀚实物遗存为核心研究对象,跨越远古至近代的历史维度,通过系统梳理、广泛收录相关资料,力求实现图文并茂、精准呈现的编纂目标。该书的正式出版,对于推动中华博物学学科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华栋介绍了出版社在项目出版中的工作。他表示,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资源,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紧密合作,组建了涵盖文博、历史、考古、文献、艺术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对书稿进行了多轮严格审读,确保了学术质量。出版阶段,出版社集中核心力量,秉持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在内容编校、装帧设计、材料选用、印制工艺等环节精益求精,力求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博物通考》打造成承载中华文明精髓、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出版物,体现了专业水准与文化担当。

何瑞在讲话中指出,《中华博物通考》是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重大文化项目成果。出版社严格执行规范流程及编校、财务制度,确保了这部体量庞大、内容精深巨著的高质量完成。该书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权威资料,也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增添了精品力作,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王春法在总结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该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价值。他指出,《中华博物通考》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享有的物态文明成果。从器物、技艺到习俗、名称,均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此作品的出版,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根基与脉络,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权威文本。

在随后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王文章、杨志明、熊远明、郝振省、刘建国、祁德树、圆持、曹彦生、和龑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博物通考》的学术价值、出版意义及未来影响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博物通考》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重要成果。专家们指出,该著作以其系统性、资料翔实性和考据严谨性,构建了中华物态文明的详尽图谱,对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文献学、科技史、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等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的学术工具。专家们特别强调,该书在研究方法上融汇中西,在理论建构上立足本土,充分彰显了学术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外,专家们肯定了该书在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和国际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就后续的营销推广、数字化开发、多语种翻译及普及应用等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活动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于朝阳代表学校及本书编委会,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两套《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图书。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副主任崔云红代表馆方致送捐赠证书。

此次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海内外首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物态文化发展脉络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专著《中华博物通考》正式全面问世。该书的出版不仅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权威参考。

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华博物通考》编委、作者、顾问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相关人员。

本书为《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中华博物通考》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物态文明史的大型博物文化学术专著,是对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中国传统物态文化知识体系的集中诠释与源流考证。全书共计三十七卷(含《综录》一卷),收录博物辞目八万余条,逾三千万字。

《中华博物通考》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受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全书出版后,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并先后荣获2024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书目(古籍类)、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2024年)一等奖、2024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等。

《中华博物通考》以考释与中华民族生息发展相伴的浩博实物为己任。考论的内容是各类实物的形制、特点、渊源及其流变、在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意义。编纂方式:以史论综述中国历代名物源流与发展演变,从上古至近现代海量传世文献和实体名物中寻源溯流、考辨比勘异名别称;以辞目详列本名、异名、俗名、概称、特称,加配文献原图、插图或器物照片示形。

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候四季、草木禽虫、水族海物、花卉果蔬、渔猎农耕、纺织冠服、饮食酝酿、医药养生、日用香奩、珠宝饰物、货币资产、居处宫室、环境堪舆、风角水文、车船舟楫、交通行旅、工艺制造、金石雕镂、技术发明、商贾贸易、中西交流、教育科举、琴棋书画、笙箫鼓弦、戏曲乐舞、国术体育、民俗礼制、宗教信仰、国法朝制、武备经略,包举中华各种物态文化、艺术形式,涵盖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华博物通考》编纂工作由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张述铮教授领衔,自1993年启动,历时三十余年,动员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物考古院所等单位专家、学者300余人参与。编纂过程中,南京大学原校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原组长匡亚明寄语:“名物训诂蔚成大观,物态文化光照人间。”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先生题辞:“开名物汇典之先河,中华朴学之再起。”

(部分图文源自本社已出版图书《中华博物通考(合订本)》


来源:书香交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