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2万,比我家楼下早餐店一天的豆浆杯数还少,这就是去年全国出生人口的新低。
902万,比我家楼下早餐店一天的豆浆杯数还少,这就是去年全国出生人口的新低。
产科裁床、老师被“退出”、奶粉卖不动,连学区房都开始打折,可年轻人还是不肯生。
到底哪儿卡住了?
我翻了翻最新数据,发现事情比“房价高、托育贵”这六个字复杂得多。
先讲个现场。
北京那家三甲产科,原来五十张床挤到走廊,现在砍到三十张还住不满。
医生没娃可接,干脆去打针除皱,肉毒素比新生儿哭声更稳。
广东两百名产科医生集体转行,不是他们不爱接生,是产妇挂号单直接腰斩,绩效连外卖骑手都追不上。
上海高端私立更绝,把产房改成月子套房,赌的是“少生优生”里那个“优”字,结果套餐价越卖越贵,照样有人排队,说明肯生的那批人更舍得砸钱,只是人群缩成漏斗。
政策端也在拼命。
深圳把落户门槛踹到脚底,生个娃直接发户口,补贴三万,听起来像打怪掉宝。
可同事阿玲算完账摇头:三岁前光奶粉尿布就五万,后面托育、幼儿园、补课一路升级,三万元连起跑线都摸不到。
国企试点一年带薪育儿假,听着像天堂,可岗位就那一个,你休完回来,项目早被同事啃光,年底考核给你打个C,工资倒扣,假是放了,人心却凉了。
更扎心的是观念。
Z世代里每六个就有一个铁丁,旗帜鲜明:不婚不生保平安。
短视频里“后悔生育”播放五十亿次,比任何明星绯闻都热。
点进去全是黑眼圈父母在吐槽:夜奶、辅导作业、学区房、心梗,一条比一条真实。
以前生娃是“防老”,现在生娃是“先老”。
双职工家庭算过,一个娃等于二十年房贷,还得随叫随到,24小时客服,老了还不一定靠得住,不如把钱留给自己,至少养老院能选朝南床位。
市场也在用脚投票。
奶粉销量掉两成三,早教龙头金宝贝关店百家,销售在门口拉人,送积木送滑板,家长摆摆手:娃都没有,积木留给狗玩。
顶级学区房跌价18%,中介天天发朋友圈“历史洼地”,可接盘的人还在观望,娃都没影,买哪门子学区?
我把所有线索拼一起,发现不是年轻人太自私,而是整个系统把“生”做成了高风险低回报的项目。
医院砍床、老师退出,背后是资源收缩;补贴三万、落户提速,像是临时塞红包;职场隐形歧视、托育天价、教育内卷,才是长期负债。
政策总在临门一脚塞糖,却没人修那条坑坑洼洼十八年的跑道。
谁敢赌?
所以,出生人口跌成全球倒数第二,真不稀奇。
只要“生=自掏腰包扛下所有风险”这个公式不变,再高的补贴也只是水花。
真正该做的,是把养育成本从家庭肩上卸下来,变成全社会一起扛:职场敢不敢给爸爸也放育儿假?
学校敢不敢让课后托管全免费?
医院敢不敢让娃从出生到疫苗不花一分钱?
一句话,让“生”不再像创业,更像呼吸。
最后撂一句:人口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二十年后替你交社保、拔针头、推轮椅的那群人。
今天嫌娃贵,明天就嫌养老院贵,后天发现连扫墓的人都凑不齐。
到底谁该慌,自己掂量。
来源:妈咪说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