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前他还47%,现在直接摔成40%,益普索同一天出的报告写得明明白白:反对率从52蹿到57,连共和党里都有两成人把通胀锅扣给他。共和党江山眼看着就要丢了。
编辑:欣阅
前段时间特朗普还在亚洲出访时大肆宣扬自己的支持率多高,没想到转眼间就被四份民调同时“打脸”了。
这些数据看得让人晕头转向,不过归根结底嘛,就是一个意思:他的支持度是真的撑不住了。
11月3号,CNN把最新民调甩出来,63%的人直接说不买账,比国会山那回只差一个百分点,等于把总统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半年前他还47%,现在直接摔成40%,益普索同一天出的报告写得明明白白:反对率从52蹿到57,连共和党里都有两成人把通胀锅扣给他。共和党江山眼看着就要丢了。
对于大多数选民来说,评判一位领导人的标准,远比华盛顿的宏大叙事要直接得多。它源于最真实的体感温度,始于每个家庭的账本。
民众普遍的感觉是,过去花一百美元能在超市买到的东西,现在恐怕要掏出一百五十美元才行。工资单上的数字却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停滞不前。这种焦虑感正从家庭蔓延到整个社会,一辆新车的价格,甚至已经追上了上一代人买一套房子的价钱。
当个人的经济体感汇聚成潮,矛头便直指那把挥舞的“关税大锤”。一份由ABC新闻与《华盛顿邮报》合作的民调显示,高达六成的美国人认为,特朗普的“关税加通胀”组合拳弊远大于利。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工厂里停转的机器和农田里无声的叹息。
在伊利诺伊州和爱荷华州,著名的约翰迪尔公司因关税损失三亿美元,不得不裁掉238名员工。在俄亥俄州阿克伦,一家制造乐器的小工厂也因成本压力,冻结了所有的招聘计划。
冲击波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特朗普曾经最稳固的票仓——农业带。伊利诺伊州的豆农瑞恩·弗里德斯眼睁睁看着自己对华出口暴跌近四成,更残酷的是,现在大豆的售价比每吨的种植成本还要低64美元,卖一吨就亏一吨。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肯塔基州的农场算了一笔账,估计自己一年要亏掉大约十五万美元。这种切肤之痛,正迅速转化为政治上的疏离。曾经给予特朗普68%高支持率的农业县,如今支持度已经跌落至52%。
政府的优先议程与民众的核心关切,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南辕北辙。数据显示,高达47%的选民将“经济与生活成本”列为头号议题,而白宫大力宣传的移民和治安问题,民众的关注度分别只有10%和7%。
这种错位,导致了大量的政治能量被空耗,政府的努力非但没能换来理解,反而加剧了民众心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
最能体现这种疏离感的,莫过于那场持续了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虽然超过半数的民众将责任归咎于共和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成的人对此表现出“懒得理”的态度。
当人们为下一顿饭和还不上的账单发愁时,华盛顿的政治斗争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遥远而无关紧要的噪音。
这种脱节最终演变成一场信任危机。尽管特朗普不断宣称通胀可控,但现实是,高达63%的民众通过路透社的调查表示,恰恰是他的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5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经济状况甚至比拜登执政时期还要差。信任的堤坝一旦决口,所有的解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形成了一种“你说你的,我信我的”的对立局面。
经济上的失望情绪,如同一滴落入水中的墨汁,迅速扩散开来,引发了对特朗普在外交决策和权力运用等各个层面上的全面质疑。信任的崩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超过半数(56%)的民众觉得,他的行事风格让美国在国际上“丢脸”,同样有56%的人认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正在变弱,其中近半数甚至认为“变弱很多”。
民众对具体外交政策的不满也在持续发酵。无论是在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问题上,不支持他立场的人数都占据了多数,分别达到了60%和52%。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是,民众对于“美国优先”的信念正在动摇。两年前,还有69%的人认为援助以色列符合美国利益,而现在,这一比例骤降到了47%。
对外的疑虑也投射到了国内的治理方式上。高达64%的选民认为总统的权力过大,超过六成的人批评其“滥用职权”。动用国民警卫队处理地方治安等行为,更是引发了55%民众的不赞成。这种对权力越界的警惕,进一步侵蚀着本已脆弱的信任基础。
这场全面的信任危机,最终在选举前景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作为关键摇摆群体的独立选民,正在加速逃离。他们的支持率从一月份的41%滑落至36%,反对率则飙升至58%。一个极其鲜明的数据揭示了危机的严重性:当被问及投票动机时,41%的选民表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反对特朗普”,而只有21%的人是为了支持他。
特朗普的民调困境,归根结底,是其宏大的政治议程,始终没能正面回应民众最根本的“生活账单”。从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到感觉到的政治失焦,再到弥漫全社会的信任流失,这三者构成了一条清晰而危险的逻辑链。
民主党正抓住这个机会,在医疗等议题上建立了巨大的领先优势,甚至在共和党的传统强项经济议题上,也将其领先优势压缩到了仅一个百分点。弗吉尼亚州和纽约市的选举结果,或许已为中期选举敲响了警钟。
这场由民生经济驱动的民意反弹,是否会重塑未来的政治议题优先级?在一个被意识形态严重撕裂的国度,超市货架上冰冷的价签,和银行账户里的余额数字,最终会不会成为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的投票指南?时间,会给出答案。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