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智囊机构研究称:台湾一旦回归大陆,美国能且只有1条路可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3:26 1

摘要: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硝烟骤起,这一天不仅改变了东北亚的安全格局,也让刚刚诞生不到一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迫重新计算解放台湾的时间表。当时三野的登陆部队已在福建沿海集结,粟裕甚至把登陆场选址图贴上了墙,却不得不把计划锁进抽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硝烟骤起,这一天不仅改变了东北亚的安全格局,也让刚刚诞生不到一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迫重新计算解放台湾的时间表。当时三野的登陆部队已在福建沿海集结,粟裕甚至把登陆场选址图贴上了墙,却不得不把计划锁进抽屉。

战机稍纵即逝。毛泽东在接到志愿军入朝请求后沉吟片刻,随即拍板:“先稳住台湾,待条件成熟再说。”语言不多,信息量却巨大——战略重心必须先保全半岛,与此同时继续积蓄力量。

20多年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松动。很多人忽略了一件小事:谈判间隙,美方官员随口问周恩来“台湾怎么解决”。周恩来只用一句“历史自有答案”带过,气氛虽轻,但台海问题始终盘旋在会谈上空。

1996年台海危机又一次将美航母拉到台湾东部海域。那一年,中国大陆的导弹还在测试阶段,美国军方相信“大舰巨炮”足以震慑。可短短二十多年后,解放军东风系列覆盖第一岛链,海军吨位跃居世界第二,“大舰巨炮”这张牌不再稳妥。

进入21世纪,华盛顿的智库几乎把推演当成日常功课。兰德公司曾做过30余次兵棋推演,最新版报告直接写道:“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可投入兵力不足抵消地理劣势。”也就是说,距离太远、补给线太长、解放军火力又贴着家门口——硬上难有胜算。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再搞推演。主持人问道:“哪种情境美军能保得住台湾?”台下资深分析员摇头:“除非中国停手,否则无解。”

对话在直播里被剪得只剩一句:

“如果打起来怎么办?”

“最好别参与。”

一句玩笑,却道出美方多年研究的结论——袖手旁观。原因并不玄乎:

第一,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如今中国GDP已逼近美国七成,而且还在增长。双方开战,代价不仅是军费,还包括美元体系、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内政治稳定。白宫顾问早就给出了估算:哪怕只是短期冲突,美国经济掉4%—5%都不奇怪。

第二,前沿基地高度脆弱。关岛、冲绳、横须贺、嘉手纳,看似防御严密,却都在东风-26或鹰击-21的射程内。专家算过,从福建雷达锁定目标到导弹抵达冲绳,仅需十分钟。美军想靠增援形成兵力优势,时间窗口根本不够用。

第三,同盟体系松动。日本表面高呼“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真到关键时刻,东京还得先评估自家本土防御。韩国、澳大利亚更远,地理位置决定它们态度暧昧。美国学界流行一句话:“盟友永远支持美国打到最后一个美国人。”这话听着刺耳,却是冷酷现实。

第四,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让华盛顿疲于奔命。预算要分配、军火要发货、选民还在抱怨通胀,美军高层怎敢贸然开辟第三条战线?五角大楼近期文件已把“避免双热战”写进指导方针,可见掣肘之大。

更深层的顾虑来自核门槛。任何大国直接碰撞都可能失控升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内部备忘录里反复警告:台海一旦全面战争,美俄或将被迫选边。那意味着全球核秩序面临剧烈震荡,这条红线谁也不敢轻踩。

这些推导让“袖手旁观”成为唯一相对可控的选项。智库给政府出的建议极其务实——保持外交表态、加码军售、强化信息战,但回避直接军事对抗。表面看似强硬,实质是为未来留退路。

然而,美国不介入并不等于问题自动消失。对解放军而言,战备从未放松。联合登陆、昼夜夺岛、远火封锁、舰机高低搭配,几乎每年都出现在东南沿海的演训清单上。外军观察员感慨:“他们是在按实战来练。”

粟裕当年的海图如今躺在军事档案馆,但那里标注的诸多地点,已经被新型导弹营、071船坞登陆舰、075两栖攻击舰和航空兵旅所替代。作战样式变了,目标却未曾变化。

有意思的是,部分美国学者开始研究“战后亚太安全架构”。他们预判:台湾完成统一后,中美仍需在贸易、气候、全球治理层面合作,“对抗—接触”将成为新常态。换句话说,美国的“袖手旁观”并非彻底退场,更像是战略收缩后的再布局。

至此,美方智囊机构的那句结论已经无需赘述:台湾一旦回归大陆,美国能且只有1条路可走——袖手旁观。台海的天平早已倾斜,兵棋桌上的筹码摆得再花哨,也难改这一大势。

来源:明月清风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