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救命恩人,倾家荡产帮他起家,却因弟弟犯错活活憋屈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3:05 1

摘要:东汉末年的徐州,地处中原腹地与江淮地区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而糜家便是这片土地上最显赫的家族。糜竺作为糜家的当家人,自幼便生活在财富堆砌的环境中,却从未染上豪门子弟的骄奢之气。当时的糜家,究竟有多富有?史料中虽无精确数字,却能从细节中窥见一二:家中豢养

一、徐州糜家:乱世中的顶级豪门

东汉末年的徐州,地处中原腹地与江淮地区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而糜家便是这片土地上最显赫的家族。糜竺作为糜家的当家人,自幼便生活在财富堆砌的环境中,却从未染上豪门子弟的骄奢之气。当时的糜家,究竟有多富有?史料中虽无精确数字,却能从细节中窥见一二:家中豢养的仆人多达上万,这些人或负责耕种良田,或打理商铺,或照料家族日常起居;糜家的良田遍布徐州各郡县,从彭城到下邳,连片的稻田与麦田在丰收时节金黄一片,佃农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此外,糜家还经营着盐铁、丝绸、粮食等各类生意,商铺不仅遍布徐州,还延伸到兖州、豫州等地,商船往来于淮河与泗水之间,将货物运往各地,利润丰厚。​

这样的家底,让糜家在徐州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连时任徐州牧的陶谦都要对糜竺礼让三分。陶谦镇守徐州时,曾多次邀请糜竺担任州中要职,一方面是看中糜家的财力能为徐州提供物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忌惮糜家的影响力。而糜竺始终保持着低调,虽接受了 “别驾从事” 的职位(相当于州牧的副手),却将主要精力放在家族产业与地方民生上 —— 他曾出资修缮徐州境内的水利设施,帮助农民抵御水旱灾害;遇到饥荒年份,还会打开自家粮仓赈济灾民,因此在徐州百姓中口碑极佳。​

彼时的糜竺,虽坐拥万贯家财,却有着超越财富的追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后,各地诸侯割据一方,战火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糜竺看着眼前的乱世,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寻找一位能平定天下、体恤百姓的明主,助其成就大业,而非仅仅守着家族的财富度日。这个念头,为他后来与刘备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二、落魄遇知己:倾家荡产助刘备​

公元 196 年,刘备在陶谦的举荐下,开始代理徐州牧。此时的刘备,虽有 “中山靖王之后” 的名号,却无实际根基 —— 他早年依附公孙瓒、陶谦等诸侯,手下兵力有限,且缺乏稳定的地盘与物资供给。然而,刘备待人宽厚,体恤下属,且素有 “匡扶汉室” 的志向,这些特质被糜竺看在眼里,他认定刘备便是自己要找的明主。​

好景不长,公元 196 年冬季,吕布趁刘备率军攻打袁术之际,突然率军偷袭徐州治所下邳。当时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与家小都留在下邳,来不及撤离,被吕布俘获。刘备得知消息后,急忙率军回援,却在半路被吕布击败,军队溃散,粮草断绝,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刘备只能率领残部逃往海西(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一路上,士兵们因饥饿与寒冷不断逃亡,刘备望着身边寥寥无几的亲信,心中充满绝望,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刘备走投无路之时,糜竺带着一队人马与大量物资找到了他。当时的海西正值寒冬,寒风呼啸,地面覆盖着薄雪,刘备与士兵们穿着单薄的铠甲,冻得瑟瑟发抖。糜竺看到这一幕,心中既心疼又坚定,他立刻下令手下将带来的棉衣、粮食分发给刘备的士兵,又让人架起篝火,煮热了肉汤。待刘备与士兵们稍稍缓过劲来,糜竺才表明来意:“我愿将家中所有财产捐献出来,助将军招募士兵,重振旗鼓;此外,我还有一妹,贤良淑德,愿嫁与将军为妻,侍奉左右。”​

这番话,让刘备既震惊又感动。他知道糜家的财富意味着什么 —— 那些钱财足够招募数千精锐士兵,那些粮食能让军队支撑数月;而糜竺将妹妹嫁给他,更是将整个糜家与他的命运绑定在一起。要知道,当时曹操也早已注意到糜竺的价值,曾派人携带厚礼与 “彭城相” 的印绶邀请糜竺归附,“彭城相” 是地方高官,手握一郡之权,待遇优厚,可糜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曹操的使者说:“我已认定刘将军为明主,此生不会再依附他人。”​

随后,糜竺兑现了承诺。他从家中调出黄金数千斤、白银数万两,还有大量的绸缎与粮食,全部交给刘备;又亲自挑选了三千名身强力壮的仆人,经过简单训练后编入刘备军中,让刘备的兵力迅速恢复;同时,他还亲自安排了妹妹糜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婚礼虽简陋,却办得庄重,糜竺亲自将妹妹送到刘备身边,叮嘱她要好好辅佐刘备。有了糜竺的支持,刘备终于走出了低谷,他率领重新组建的军队,先依附曹操击败吕布,后来又趁机脱离曹操,逐渐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而糜竺,也从此成为刘备身边最信任的人之一,无论刘备辗转各地,他始终不离不弃。​

三、蜀汉功臣:地位超然的安汉将军​

公元 214 年,刘备历经数年征战,终于率军攻占益州,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此时的刘备,终于有能力回报那些多年追随自己的功臣,而糜竺便是其中最受器重的一位。​

在论功行赏时,刘备下了一道令满朝文武惊讶的圣旨:封糜竺为安汉将军,位列所有文臣武将之上,地位甚至超过了诸葛亮。当时的诸葛亮已因 “隆中对” 与辅佐刘备入蜀的功绩,被封为军师将军,负责处理军政要务,却仍在糜竺之下。不仅如此,刘备还给予了糜竺极为特殊的待遇 —— 从不安排他参与打仗或处理复杂的政务,只让他负责礼仪性的工作,比如接待各地使者、主持朝廷祭祀、参与重要宴会等。刘备曾对身边的人说:“子仲(糜竺字子仲)是我的恩人,当年若没有他,我早已尸骨无存,怎能让他去冒险?”​

糜竺的日常起居,也尽显荣宠。他在成都的府邸规模宏大,虽不及皇宫奢华,却也是成都城内数一数二的建筑 —— 府邸大门前立着两根高大的石柱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池塘中种植着荷花,假山旁溪水潺潺;糜竺出入时,乘坐的是由四匹马拉的马车,车厢用绸缎装饰,两侧配有护卫,沿途百姓见到后纷纷避让,恭敬行礼。即便如此,糜竺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对待下属温和,对待百姓宽厚,从未因地位显赫而骄横。​

他的厚道,在日常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年在徐州时,有一次糜竺乘坐马车外出,行至郊外时,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路人。路人见糜竺的马车经过,急忙上前跪地求救,说自己已三天没吃饭,从外地逃难至此,再往前走恐怕会饿死。糜竺立刻让车夫停车,亲自走下马车,扶起路人。他见路人冻得瑟瑟发抖,便脱下自己身上的锦缎外套披在路人身上;又让随从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与水,递给路人;得知路人要前往下邳投奔亲友,还让车夫腾出马车的一部分空间,载路人一段路程,临走时又拿出十两银子塞给路人,叮嘱他路上保重。​

此事后来被徐州百姓传开,有人说糜竺是在收买人心,也有人说他是故作姿态。面对这些议论,糜竺从不辩解,只是继续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他常对家人说:“财富是身外之物,能用来帮助需要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伴随了他的一生,也让他在蜀汉官员与百姓中始终拥有良好的声望。​

四、荆州之变:弟弟投敌的致命打击​

公元 219 年,蜀汉的命运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也彻底改变了糜竺的人生轨迹。当时,关羽奉命率军北伐襄樊,一路势如破竹,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而糜竺的弟弟糜芳,当时正担任南郡太守,驻守荆州的重要城池 —— 江陵。江陵是荆州的军事重镇,不仅储存着大量粮草与兵器,还是关羽北伐的后方基地,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关羽北伐期间,曾多次派人前往江陵,命令糜芳按时供应粮草与士兵所需的物资。然而,糜芳性格懦弱,且与关羽素有矛盾 —— 关羽为人高傲,多次因糜芳办事不力而斥责他,让糜芳心怀不满。此次接到关羽的命令后,糜芳因筹备物资不及时,未能按时将粮草送往前线。他担心关羽回来后会治他的罪,心中焦虑不安,却又无计可施。​

就在此时,东吴的吕蒙趁机率军偷袭荆州。吕蒙采用 “白衣渡江” 的计策,让士兵伪装成商人,乘坐商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悄无声息地抵达江陵城外。当吴军兵临城下时,糜芳彻底慌了 —— 他知道江陵城内的守军数量有限,且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吴军的进攻;再想到关羽对自己的态度,他心中萌生了投降的念头。最终,在吕蒙的劝降与自身的恐惧下,糜芳做出了一个改变一切的决定:打开江陵城门,向吴军投降。​

糜芳的投降,让荆州的局势瞬间崩溃。江陵的失守,不仅让关羽失去了后方基地,粮草断绝,还导致关羽的家小被吴军俘获。关羽得知消息后,被迫从襄樊前线撤军,却在途中遭到吴军的伏击,最终兵败被杀。而荆州的丢失,更是让刘备多年的经营付诸东流,蜀汉的实力大幅削弱,“隆中对” 中 “跨有荆益” 的战略构想彻底破灭。​

消息传到成都时,糜竺正在府中处理朝廷交办的礼仪事务。当手下人慌慌张张地将 “糜芳投降、关羽战死、荆州丢失” 的消息告诉他时,糜竺如遭雷击,手中的毛笔 “啪” 地掉在地上,墨水溅染了案上的文书。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追问手下人:“你说什么?子方(糜芳字子方)真的投降了?云长将军他…… 他真的不在了?”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糜竺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口中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他立刻起身,不顾家人的劝阻,穿着便服就往皇宫赶。来到宫门前,糜竺没有像往常一样走正门,而是直接跪在宫门外,双手撑地,额头贴在冰冷的地面上,大声请求面见刘备。当刘备得知糜竺跪在宫外请罪时,心中虽有悲痛,却也明白糜竺是无辜的,便亲自出宫将他扶起,安慰道:“子仲,此事与你无关,是子方糊涂,你不必自责。”​

刘备的宽容,并没有让糜竺释怀。在他看来,糜芳是自己的亲弟弟,自己作为兄长,没能教好弟弟,才导致他做出叛国投敌的丑事,不仅害死了关羽,还连累了蜀汉,这份责任,他必须承担。从那天起,糜竺的人生彻底陷入了愧疚的泥沼。​

五、愧疚缠身:从风光功臣到抑郁而终​

自荆州之变后,糜竺仿佛变了一个人。曾经的他,衣着华丽,精神矍铄,无论见谁都面带温和的笑容;可如今,他再也没心思打理自己 —— 身上的衣服常常皱巴巴的,甚至沾着污渍;头发也懒得梳理,散乱地披在肩上;原本红润的脸色变得苍白,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愧疚,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参与朝廷的礼仪事务,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府中,闭门不出。偶尔有大臣前来探望,他也只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不怎么说话。每当有人提起荆州的事,他都会立刻低下头,双手合十,不停地说:“是我的错,是我没教好子方,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云长将军,对不起蜀汉的百姓……” 有时说着说着,眼泪就会顺着脸颊流下,浸湿衣襟。​

有一次,诸葛亮特意来到糜竺府中,想劝说他放宽心。诸葛亮刚开口说:“子仲兄,陛下多次跟我说,希望你能振作起来,蜀汉还需要你……” 话还没说完,糜竺就 “扑通” 一声跪在诸葛亮面前,痛哭道:“孔明先生,你就别劝我了,我知道陛下宽容,可我过不了自己这关。子方犯下如此大错,我这个做兄长的,还有什么脸面留在朝中?还有什么脸面见陛下?” 诸葛亮见状,只能无奈地叹气,扶起糜竺,却再也无法继续劝说。​

就连见到刘备,糜竺也始终无法抬头。每次上朝,他都会提前到达朝堂,然后默默地站在角落,不敢与刘备对视;退朝后,也总是第一个离开,避免与刘备单独相处。有一次,刘备特意留下糜竺,想与他聊聊以前的事,缓解他的愧疚之情,可糜竺只是不停地请罪,直到刘备无奈地让他退下,他才如释重负般离开,背影落寞。​

长期的精神折磨,让糜竺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开始食欲不振,每天只吃少量的饭菜,身体日渐消瘦;夜里也常常失眠,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就会想到关羽战死的场景,想到糜芳投降的画面,然后在愧疚中惊醒。公元 220 年,也就是荆州之变后的一年多,糜竺终于一病不起。​

卧病在床的日子里,糜竺的意识时常模糊,却始终念叨着 “对不起陛下”“对不起云长”。刘备得知他病重后,多次亲自前往府中探望,握着他的手安慰他,可糜竺只是虚弱地看着刘备,想说什么,却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最终,在一个清晨,糜竺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享年约五十六岁。​

糜竺去世后,刘备悲痛不已,下令以诸侯之礼将他安葬,并追赠他为 “安汉侯”。蜀汉的大臣与百姓得知消息后,也纷纷为他哀悼 —— 有人感叹他一生忠义,却落得如此结局;有人惋惜他若不是因弟弟的过错,或许能在蜀汉享受更多的荣宠。​

如今,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附近,仍有一处疑似糜竺墓的遗址,虽历经千年风雨,墓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却仍有游客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这位三国义士的故事。糜竺的一生,或许没有关羽、诸葛亮那样耀眼的功绩,却以 “倾家荡产助明主” 的忠义与 “因弟过错而愧疚” 的执着,成为三国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 他用财富诠释了 “义” 的价值,也用生命承受了家族与忠义交织的重量,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思考。​

来源:曹县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