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哎呀你们知道吗,最近我刷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说听花岛这家短剧公司在红果平台上总观看量居然突破了150亿!这数字简直吓人,要知道现在短剧市场竞争多激烈啊,能做出这个成绩真的不简单。我特别想聊聊他们家的演员,尤其是那个韩雨彤。这姑娘真的太神奇了,跟谁搭档都能火。记得她和曾辉拍《南音再许》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种真情侣CP可能没啥新意,结果你猜怎么着?开播就直接包揽了三榜第一,四天播放量就破了10亿。说到韩雨彤的扛剧能力,不得不提她现在热播的《千金谋》。这部剧现在可是古装短剧的第一名,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她不
哎呀你们知道吗,最近我刷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说听花岛这家短剧公司在红果平台上总观看量居然突破了150亿!这数字简直吓人,要知道现在短剧市场竞争多激烈啊,能做出这个成绩真的不简单。
我特别想聊聊他们家的演员,尤其是那个韩雨彤。这姑娘真的太神奇了,跟谁搭档都能火。记得她和曾辉拍《南音再许》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种真情侣CP可能没啥新意,结果你猜怎么着?开播就直接包揽了三榜第一,四天播放量就破了10亿。
说到韩雨彤的扛剧能力,不得不提她现在热播的《千金谋》。这部剧现在可是古装短剧的第一名,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她不管和哪个男演员搭档都能产生化学反应。和王凯沐合作的《邱秘书的婚事》也突破了10亿播放量,这种百搭体质在娱乐圈真的少见。
其实我最佩服的是韩雨彤挑剧本的眼光。她演的《休夫后,她回家继承帝位》里那个长公主,还有《只为占有你》里周旋在兄弟之间的模特,每个角色差别那么大,但她都能演得让人信服。特别是那种“姐狗文学”的设定,她把握得特别到位。
不过要说今年最让我惊讶的,还是李柯以。她演的那个《十八岁太奶奶》真的太绝了,一个人要演18岁的少女和100岁的老奶奶,这种反差演技我看着都替她捏把汗。但人家就是演活了,第二部播放量直接破了20亿。
李柯以的抖音账号特别有意思,我经常去刷她的短视频。记得《十八岁太奶奶》热播的时候,她48小时就涨了30万粉丝,连续四天霸榜演员榜第一。这种涨粉速度在短剧演员里真的罕见,说明观众是真心喜欢她的表演。
我有个朋友在剧组工作,说李柯以特别敬业。她演《夫人她专治不服》的时候,为了演好那个冷艳杀手的角色,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练习武打动作。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她特别擅长演那种有反差感的角色,比如《她本是女娇娥》里女扮男装的九皇子。
说到演技派,赵佳可是听花岛的宝藏演员。她去年拿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这个奖项在短剧演员里可是头一份。我特别喜欢她在《引她入室》里的表演,把一个被背叛的主妇从脆弱到觉醒的过程演得特别真实。
赵佳现在有部新剧《娇娇窃君心》快要上了,这是她和王道铁第五次合作。我挺期待她这次的表现,毕竟她以前演的大多是现代剧,这次挑战古装剧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惊喜。不过说实话,有时候觉得公司给她的剧本和她的气质不太搭。
邓灵枢这个人挺有意思的,科班出身但作品不多。我统计了一下,她今年就上了两部剧,《香雪映宫阙》和《他犯规心动》,但热度都特别高。特别是《他犯规心动》,收藏量破了120万,这个数据在短剧里算是很不错的了。
我特别喜欢邓灵枢在《他犯规心动》里演的那个角色,面对霸总追求时不卑不亢的样子特别拉好感。这种有主见的现代女性形象,比那些傻白甜女主有意思多了。不过听说她接戏特别挑,不是好剧本宁可不拍。
说到听花岛的造星模式,我觉得他们特别会给演员找定位。比如王培延主攻“反差萌”,何聪睿走“破碎感”路线,曾辉则是“痞帅太子爷”专业户。这种精准定位让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会互相撞型。
他们家的CP运营也是一绝。除了韩雨彤和曾辉这对真情侣,李柯以和王培延的搭档也特别受欢迎。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听花岛的CP粉特别活跃,经常自发创作各种二创内容,这给剧集带来了很多额外热度。
不过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听花岛现在这么重视CP营销,会不会限制演员的个人发展?比如有些演员可能被固定在某个CP组合里,想要尝试其他类型的角色就比较困难。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值得讨论的。
说到剧本,听花岛最近原创比例越来越高。从最早的IP改编占七成,到现在原创和改编各占一半,这个转变挺明显的。我觉得这是好事,原创剧本更能体现公司的创作能力。
我最近在追的《千金谋》就是原创剧本,剧情确实比一些改编剧更有新意。不过原创剧的风险也大,万一剧本不够扎实,很容易扑街。听花岛敢这么大力推原创,说明他们对自家编剧团队很有信心。
说到演员的戏路问题,我觉得赵佳的例子特别典型。她明明很适合大女主剧,但有时候接到的剧本和她的气质不太符合。这可能就是公司运营和演员个人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吧,每个经纪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邓灵枢的情况又不一样,科班出身但作品量少。有人说这是她自己在挑剧本,也有人说可能是公司资源分配的问题。具体什么情况我们外人也不清楚,但她的每部剧质量确实都挺高的。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短剧演员需不需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像邓灵枢这样低产但质优的演员,和那些高产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演员,哪种发展路线更可持续?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也没想明白。
听花岛现在被业内叫做“短剧黄埔军校”,这个称号挺有意思的。他们确实培养出了很多能独当一面的演员,而且每个演员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过我也好奇,这种高度工业化的造星模式,会不会导致演员同质化?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听花岛的演员很少跨公司合作,大部分剧都是自家演员内部搭配。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团队凝聚力,但会不会也限制了演员的发展空间?毕竟和其他公司的优秀演员合作,也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说到演员的数据表现,现在短剧行业越来越看重播放量、热度值这些指标。像韩雨彤这样能持续产出爆款的演员,确实成了公司的香饽饽。但我在想,是不是所有好演员都适合用数据来衡量?
有时候我觉得短剧市场太追求快节奏了,一部剧火了就马上出续集。《十八岁太奶奶》就是这样,第一部热度还没完全消退,第二部就接上了。这种运营方式虽然能维持热度,但对演员的创作压力也挺大的。
我突然想起韩雨彤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允许自己好,也允许别人好”。这句话挺有深意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娱乐圈,能保持这种心态不容易。可能正是这种豁达的态度,让她能在演技上不断突破吧。
说到演技突破,李柯以在《十八岁太奶奶》里同时演少女和老人的挑战,在短剧里真的很少见。一般短剧更注重剧情节奏,对演技的要求没那么高。但她能做到这个程度,说明短剧演员的演技上限其实可以很高。
赵佳获得影后这件事,我觉得对短剧行业是个很好的信号。这说明短剧演员也能获得专业认可,不是只能靠流量吃饭。希望以后有更多短剧演员能在演技上获得肯定,这样整个行业的水准才能提升。
不过我也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短剧演员的粉丝更关注CP感和颜值,对演技的讨论反而比较少。这种情况短期内可能改变不了,但长远来看,演员还是要靠演技立身。你们觉得呢?
说到最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短剧这种快节奏的创作环境下,演员到底是该追求数量还是质量?像韩雨彤这样保持高产又高质当然最好,但这对大多数演员来说太难了。也许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吧。
对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听花岛的演员很少出演其他公司的剧?这种相对封闭的运营模式,对演员的长期发展到底是好是坏?我真的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来源:蘑菇没有日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