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自闭症10年后,我才明白这些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9:03 1

摘要:儿子确诊自闭症那年,他刚满3岁。如今十年过去,我已从当初焦虑的妈妈成长为一名行为分析师(BCBA)。经常有人惊讶于我始终乐观,其实这份乐观并非天生,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点修炼而来的。

儿子确诊自闭症那年,他刚满3岁。如今十年过去,我已从当初焦虑的妈妈成长为一名行为分析师(BCBA)。经常有人惊讶于我始终乐观,其实这份乐观并非天生,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点修炼而来的。

得知诊断那刻,我反而松了口气——长达两个月的猜测终于有了答案。尽管对自闭症了解甚少,我们还是立即开始了干预。

幸运的是,家人没有互相指责,而是团结一致解决问题。我们选择了离家最近的机构,快速让生活回到正轨。同时,我积极学习自闭症知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亲友的支持都让我逐渐走出阴霾。

好景不长,孩子的进步开始停滞。恰在此时,先生获得了外派美国的机会。怀着忐忑,我们举家搬迁。

初到异国的日子异常艰难:我无法工作,没有朋友,整天面对不适应的孩子。直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我才有了喘息之机。通过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我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生活终于重回正轨。

5-8岁是孩子接受干预最密集的时期。我全面介入他的生活:在学校做义工、观摩训练课程、组织社交活动。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我逐渐摸索出了应对方法——每次问题后认真复盘,与学校商讨策略。

三年级下学期,孩子终于能够独立应对许多事情,在公共场合几乎不再出现问题行为。看着他的进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随着孩子能力提升,我决定转行成为BCBA。在家庭的支持下,我完成了学业,还意外开启了翻译生涯。如今,我已能平衡工作与家庭,也学会了在工作之余给自己留出空间,保持身心健康。

10条心得体会
1.聚焦行动:不过度纠结诊断结果,立即开始干预
2.了解孩子:设置合理目标,抓大放小
3.拒绝攀比:以开放心态看待孩子的未来
4.量力而行:干预是长跑,不是冲刺
5.及时处理问题行为:这直接影响他人对孩子的看法
6.重质不重量:高质量的陪伴胜过24小时看守
7.家庭协作:合理分工,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
8.选择适合的社交圈:与理解你的人保持联系
9.坦然面对他人眼光:不强求所有人的理解
10.关爱自己:保留个人时间和空间

回首这十年,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特殊需要孩子的家长,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走得更远。每个人的旅程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心态,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自闭症[话题]# #自闭症家庭[话题]# #关爱自闭症儿童[话题]# #特殊儿童[话题]# #家庭干预[话题]# #孩子成长发育[话题]# #确诊日记[话题]# #特教[话题]# #家长心得[话题]#

来源:Evange m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