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茧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6分)①当很多人兴致勃勃地谈论“信息茧房”时,他们显然没有仔细思考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自己又身处怎样的信息环境之中。
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大热的“推荐算法”。它最大的卖点,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然而,事物总有两面,这种“量身定做”常常会令人怀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③由于这些质疑,与“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于是,有些人会认为推荐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而,结合“信息茧房”的原始定义,我们却不难发现,这口“大锅”并不能轻率地甩给推荐算法。④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凯斯 ·桑斯坦于2006年首次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荐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对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诚然,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不会主动思考,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却很可能被算法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所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做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事实上,推荐算法并不是第一个为此“背锅”者。在它诞生之前,有线电视的节目单和门户网站的新闻集,也曾被舆论指为“信息茧房”的成因。然而,就算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广播电视尚未兴起的年代,书籍报刊的读者也总是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固然让选择变得更加简单,但是看什么或不看什么的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选择成为单一信息源喂养的“信息偏食者”,还是成为“捏着鼻子”也要直面自己所厌恶信息的“信息杂食者”,决定权都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不想被“信息茧房”控制,那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去接触你之前不愿接触的信息。这当然不是说企业与社会就没有责任对大环境加以改善,但对个体而言,自我的觉醒与行动,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11.以下情境不容易引发“信息茧房”现象的选项是()( 4 分 )A.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你只关注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
B.你利用购物网站提供的AI试衣模特,模拟穿衣的效果。
C. 你经常浏览体育新闻,信息流中充斥着大量的体育相关资讯。
D.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你更倾向于加入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群组。
12.阅读第①-⑥段,完成下列填空。(6分)13.第⑦段不能删除,请阐释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1.B(4分 )
12. (1)推荐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2分)
(2)算法没有价值观,选择的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2分)
(3)任何时代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2分)
13.第⑦段首先例举了当下人们对待信息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提出要想打破信息茧房,关键是 每个人要走出“舒适区”,并补充说明自我的行动是改变现状的基本条件。结构上既承接前文“造成信息茧房的是每个人自己”结论,同时回应“有些人”的观点,让全文的论证更充分。(6分)
来源:焦点教育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