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柱”脱下戏服,把铁锅端上了山西大同的夜市。12元一份的炒面,辣椒自己炸,葱花自己切,旁边纸板上用记号笔写着:毛猴辣炒面,加肠+3元。这不是行为艺术,是李嘉明2024年的全部现金流。
“铁柱”脱下戏服,把铁锅端上了山西大同的夜市。12元一份的炒面,辣椒自己炸,葱花自己切,旁边纸板上用记号笔写着:毛猴辣炒面,加肠+3元。这不是行为艺术,是李嘉明2024年的全部现金流。
三年前,他还是抗战剧里的“黄金配角”,一天能跑三个组;三年后,横店开机表上只剩他的名字,后面跟着空白。父亲ICU的催款单像第二副导演,每天六点准时喊“下一场”。戏约断了,医保封顶了,存款清零了,他干脆把“通告”改成“通夜”——晚上六点出摊,凌晨两点收摊,一夜能卖六十份,净赚三百多,比等剧组通知实在。
有人替他心酸,他倒觉得算账最踏实:一份面成本4.5元,毛利率62%,比拍戏时被人压价到“打包价”体面。有路人拍下他左手颠勺、右手看剧本的照片,点赞破百万,评论区一水儿“心疼”。他回了一句大白话:“心疼不如多放两颗丸子,我媳妇还能多卖一份麻辣烫。”
妻子是00后,小他17岁,本来是粉丝,后来成了“合伙人”。两人结婚没办酒,把买戒指的钱添了辆二手五菱,后斗改成移动厨房。粉丝追到摊位打卡,她负责招呼扫码,顺手把抖音直播打开,一晚打赏够交摊位费。债务像雪堆,直播和炒面两把铲子,一天刨掉一点,半年后已经能看见地面。
有人问他:“还回不回镜头前?”他咧嘴笑:“回啊,只要角色不嫌弃我手上有一股孜然味。”去年冬天,本地文旅局拍宣传片,请他客串“大同烟火气”男主角,工钱两千,他自带服装,一条过。收工后他把导演拉到摊前,请全组吃炒面,那天夜里的营业额翻了一番。有人把片子剪进抖音,配文“铁柱归位”,弹幕刷屏:原来配角离开横店,也能把自己写成主角。
娱乐圈最残酷的真相是“红”字只留给0.5%,李嘉明偏偏在剩下的99.5%里找到另一条跑道:把流量熬成骨汤,把角色名写进菜单,把生活的龙套戏演成自己的A级制作。父亲出院那天,他推着轮椅经过摊位,老爷子颤颤巍巍夹了第一口面,说味道比剧组盒饭香。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拿到了最佳男主角——评委是家人,奖杯是不再拖欠的住院押金。
夜摊灯火像一排低瓦数的聚光灯,照不亮整条街,却足够让一个人看清下一步往哪走。李嘉明把铁锅刷得锃亮,像当年擦枪准备上场,他对着排队的学生哥、加班狗、刚下班的护士大姐喊:“下一勺该谁了?”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城市的背景噪声。炒面在高温下“呲啦”一声,油花四溅,像开机板敲响——
这场戏没有杀青,也没有cut,只有加面、加蛋、加肠,和永远滚烫的锅气。
来源:欢快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