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信鬼,中国阴间体系全解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7:30 1

摘要:古人信鬼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人生的本质,就是以不同方式奔赴死亡,从古到今没人能例外。当结局无法改变,人类便开始幻想 “结局之后的续集”—— 人死之后,生命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某个空间,这就是鬼的雏形。

古人信鬼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人生的本质,就是以不同方式奔赴死亡,从古到今没人能例外。当结局无法改变,人类便开始幻想 “结局之后的续集”—— 人死之后,生命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某个空间,这就是鬼的雏形。

1. 对死亡无常的恐惧与不甘

上古时期,人类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死亡简直是 “家常便饭”。可能昨天还一起围着篝火唱歌、分享猎物的同伴,今天就被野兽袭击、被洪水冲走,或是突然暴病而亡。这种 “前一天还鲜活,后一天就消失” 的无常感,让古人无法接受 “人一旦没了就彻底终结” 的现实。

举个例子,距今 5000 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很多墓葬里都有随葬品,比如陶罐、石器,甚至还有粮食。这说明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这些东西能在那边继续使用。还有龙山文化的 “二次葬” 习俗,把死者的骨骼重新整理后再下葬,就是希望死者的 “灵魂” 能得到安息,以鬼的形式好好生活。

对亲人离世的不舍,更是放大了这种信仰。当至亲之人突然离开,古人不愿意接受 “永远失去” 的事实,便宁愿相信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身边 —— 变成了鬼,藏在屋梁上、树荫下,默默守护着家人。这种信仰,本质上是对分离的抗拒,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寄托。

2. 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局限

古代科技落后,很多自然现象在古人看来都是 “无法解释的怪事”,而 “鬼” 就成了最方便的 “答案”。比如打雷闪电,古人不知道是云层放电,就觉得是 “雷公电母” 在发怒,或是 “厉鬼作祟”;遇到地震、洪水、旱灾,也会认为是得罪了 “地鬼”“山鬼”,需要祭祀祈福才能平息怒火。

先秦时期,楚地流行祭祀 “山鬼”,屈原的《九歌・山鬼》就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神灵(本质上也是鬼的一种变体)。诗里写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把山鬼刻画成身披香草、身姿窈窕的形象,反映了古人对山林的敬畏 —— 他们害怕深山里的未知危险,便将这种恐惧人格化,创造出 “山鬼” 的形象,通过祭祀来祈求平安。

还有 “鬼火”,现在我们知道是磷化物自燃,但古人在坟地看到忽明忽暗的蓝光,就觉得是 “鬼魂显灵”,称之为 “磷火”“鬼烛”。甚至有地方传说,鬼火会跟着人跑,是因为鬼魂想 “找个伴”,这也让古人对鬼的存在更加深信不疑。

3. 祖先崇拜的文化延续

对中国人来说,鬼神信仰最核心的内核其实是 “祖先崇拜”。古人认为,祖先去世后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会变成 “祖鬼”,居住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关注着后代的兴衰荣辱。后代只要按时祭祀,就能得到祖先的庇佑;如果怠慢了祭祀,就可能遭到祖先的 “惩罚”。

这种信仰从商朝就开始了。商朝人特别重视祭祀祖先,他们会用大量的牛羊、奴隶作为祭品,甚至会占卜询问祖先的意见 —— 比如 “今天能不能出兵打仗?”“今年会不会丰收?”。商朝的甲骨文,很多都是祭祀时的 “卜辞”,记录的就是和祖先鬼沟通的内容。

到了周朝,宗庙礼法逐渐完善,“敬天法祖” 成为核心思想。周天子会修建宗庙,供奉历代祖先,诸侯、卿大夫也会在家中设祠堂。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过年过节上坟烧纸、清明扫墓,其实都是祖先崇拜的延续。我们烧的纸钱、供的祭品,本质上还是相信,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需要这些东西,而这种 “相信”,也让 “鬼” 的形象在文化中扎下了根。

二、“鬼” 的本义与字形密码:原来 “鬼” 就是 “归”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 “鬼”?其实古人对 “鬼” 的定义很简单,《礼记》里说 “正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文解字》也解释 “人所归为鬼”—— 说白了,“鬼” 就是 “归”,是人的最终归宿。

1. “鬼” 字的字形藏着古人的丧葬智慧

我们看 “鬼” 的字形,上面的 “田” 字部首,其实并不是真的田,而是一个 “盖住头部的面框”,有点像我们家里盖剩菜的菜罩(上面也有十字或米字的骨架)。这和古人的丧葬仪式息息相关 —— 从商周时期的 “覆面陶钵”,到汉代的 “玉覆面”,再到今天办丧事时 “人一躺、布一盖” 的习俗,其实都是这个字形的现实体现。

古人认为,人死后 “魂魄分离”,肉体要归于土,而灵魂需要 “遮蔽保护”,避免被外界的 “邪气” 侵扰,所以用布或器物盖住死者的头部。“鬼” 字下面的部分,是一个 “人” 的形状,合起来就是 “戴着遮蔽物的人”,形象地表现了 “人死后变成鬼” 的概念。

还有一种说法,“鬼” 字上面的部分是 “面具”。古人在祭祀时,会戴着狰狞的面具扮演 “鬼”,以此来沟通神灵、驱邪避灾。这种面具后来演变成了 “傩戏” 中的脸谱,直到今天,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中,还能看到戴着面具的表演者,这也是 “鬼” 字字形的另一种来源。

2. 鬼的分类:不只是 “恶鬼”,还有 “善鬼”

在古人的观念里,鬼并不是清一色的 “坏东西”,就像活人有好有坏一样,鬼也分善恶。善良的鬼会保佑后人、帮助他人,比如 “祖鬼”“善鬼”;而邪恶的鬼则会害人、作祟,比如 “吊死鬼”“水鬼”“厉鬼”。

“厉鬼” 通常是指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 —— 比如含冤而死、意外身亡、自杀的人。古人认为,这些人因为 “死得不瞑目”,怨气很重,所以会变成厉鬼,向活人复仇或捣乱。比如东汉的《搜神记》里就记载了一个 “宋定伯捉鬼” 的故事:宋定伯夜行遇到鬼,鬼说自己是 “新死鬼”,宋定伯谎称自己也是鬼,一路上用计骗鬼,最后把鬼变成羊卖掉了。这个故事里的 “新死鬼”,就是一个典型的 “厉鬼” 形象,会迷惑行人、吸食人血。

而 “善鬼” 最典型的就是祖鬼。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征前会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北伐顺利;岳飞抗金时,也会在祠堂祭拜祖先,激励自己 “精忠报国”。古人相信,祖鬼是最疼惜后代的,只要诚心祭祀,就能得到他们的庇护。

三、鬼与神:从 “归” 到 “圣” 的分级

古人常把 “鬼神” 并举,比如 “敬鬼神而远之”“鬼神莫测”,但鬼和神其实是两回事,而且鬼的起源比神更早。

1. 鬼与神的核心区别

两者的形成都需要经过 “死亡” 这道关卡,但后续的 “发展路径” 完全不同:

鬼是 “人的归宿”,是普通人死后的形态,没有特别的 “神职”,大多只关注自己的后代或生前的执念;

神是 “鬼的升级版本”,是那些生前有功绩、有德行,或者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死后被后人推崇为 “神”,拥有特定的 “神职”,负责掌管自然现象或人间事务。

简单说,神是 “优秀的鬼”。比如治水的大禹,生前为了治理洪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造福了万民,死后就被推崇为 “禹神”,掌管水利;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死后成为 “燧人神”,掌管火种。

还有一种神是 “自然崇拜的化身”,比如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雨神。这些神虽然不是由 “鬼” 演变而来,但和鬼一样,都是古人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寄托。比如古人祭拜太阳神,是希望太阳能够正常升起,让庄稼丰收;祭拜雨神,是希望风调雨顺,避免旱灾。

2. 神的字形密码:与 “电” 有关的自然崇拜

“神” 字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左边是 “示” 字旁,右边是 “申”。“示” 字旁来源于古代的祭台,凡是和祭祀、崇拜有关的字,大多带有 “示” 字旁,比如 “祈祷”“祝福”“祭祀”“祖宗”。而 “申” 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就是 “闪电”—— 古人看到闪电瞬间划破天空,威力无穷,觉得这是一种 “超自然力量”,便将 “申” 和 “示” 结合起来,创造出 “神” 字,代表这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力。

有趣的是,“申” 和 “电” 在古代本是同一个字,后来才逐渐分化。比亚迪的车标就用了 “申” 字的变体,寓意 “像闪电一样迅速”,这也算是 “神” 字字形的现代应用了。

3. 封神的前提:大多要先 “死一次”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封神” 的前提大多是 “先死一次”。比如姜子牙封神,封的都是在商周之战中战死的将领、诸侯,像黄飞虎、闻仲、杨戬(虽然杨戬是 “肉身成圣”,属于特例)。这也印证了 “神由鬼生” 的逻辑 —— 只有先经历死亡,变成鬼,才有机会被 “封神”。

《封神演义》里还有个细节:哪吒大闹东海后,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相当于 “死亡” 了一次,后来太乙真人用莲花为他重塑肉身,他才得以 “复活” 并最终成圣。这也说明,“死亡” 是通往 “神” 的必经之路,哪怕是神话人物也不例外。

四、地府体系进化论:从泰山府君到十殿阎罗

这个古人想象中 “管理鬼的机构”,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十殿阎王” 的,它的演变过程特别有意思,堪称一部 “阴间机构改革史”。

1. 早期地府:泰山府君说了算

在汉代佛教还没传入、道教还没形成的时候,地府的 “老大” 是 “泰山府君”。汉代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都会归于东岳泰山,所以泰山就是 “阴阳两界的交汇点”,是鬼门的所在地。当时有句话叫 “生属长安,死属泰山”,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归长安(都城)管,死了之后就归泰山府君管。

泰山府君并不是道教或佛教的神,而是民间方术信仰创造出来的 “阴间管理者”。关于他的具体办公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泰山脚下的梁甫山,另一种是松里。古人还会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泰山府君保佑死者在阴间平安,比如东汉的《太平经》里就记载,“泰山府君掌死魂,主生人吉凶”。

举个例子,汉代有个叫夏侯胜的学者,生病快死的时候,梦见自己到了泰山,泰山府君告诉他 “你阳寿未尽,还能活十二年”,结果夏侯胜醒来后病真的好了,后来又活了十二年。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也反映了汉代人对泰山府君的信仰 —— 他们相信泰山府君掌管着人的生死寿命,能决定死者在阴间的命运。

2. 佛教传入:阎罗王 “抢班夺权”

汉魏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 “死亡” 这块 “市场”,很快就被佛教盯上了。为什么?因为人对死亡的未知恐惧,是最好的 “传教工具”—— 佛教说,人死后会转世轮回,要想下辈子投个好胎,不当牛做马,就要修功德、信佛教。这里面的 “利益” 太大了,所以佛教开始主动 “插手” 中国本土的阴间事务。

佛教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泰山府君 “佛教化”,纳入佛教体系;二是用佛教的 “阎罗王” 来替代泰山府君。阎罗王本来是印度神话里的冥府主宰,被佛教吸纳后,成为 “地狱判官”,梵文读作 “亚麻阿甲”,意思是 “平等审判”—— 不管你生前是富贵还是贫穷,到了阴间,阎罗王都会公平审判。

但问题来了,阎罗王本来是 “佛门的官”,只审判佛教徒,普通人不信佛,凭啥要听他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开始 “本土化改造”,宣称泰山府君的统治者其实也是阎罗王。到了唐朝,甚至把泰山府君变成了阎罗王的下属 —— 阎罗王相当于 “皇帝”,泰山府君相当于 “宰相”。所以我们在唐朝的佛经里,经常能看到泰山府君给阎罗王 “打工” 的情节。

3. 道教补位:丰都大帝横空出世

就在佛教忙着 “抢占阴间市场” 的时候,道教一开始其实并不太在意 —— 道教的核心是 “修仙”,目标是 “羽化登仙、长生不老”,对 “死亡” 和 “地府” 兴趣不大。但随着佛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道教也开始打造自己的阴间体系,于是 “丰都大帝” 应运而生。

道教认为,丰都大帝是 “天下鬼神之宗”,住在四川的丰都山(现在的丰都鬼城),每三千年换一次任期,手下掌管着 “五方鬼帝” 和 “十殿阎罗”。简单说,丰都大帝相当于阴间的 “最高统治者”,而十殿阎罗是具体办事的 “部门负责人”。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地府体系变成了 “三权分立”—— 有本土的泰山府君,有佛教的阎罗王、地藏王菩萨,还有道教的丰都大帝。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管是什么宗教、什么信仰,只要老百姓认可,就都能被纳入体系里。有人调侃说,地府的 “冗官问题” 太严重了,其实这正是中华文化 “兼容并蓄” 的体现。

4. 五代伪经:十殿阎王正式 “上岗”

阎罗王虽然逐渐被人接受,但 “一个阎王管所有” 还是有点 “忙不过来”,而且不利于佛教 “捞钱”—— 毕竟只讨好一个阎王,信众花的钱有限。于是在五代时期,出现了一本伪造的佛经《十王经》,这本书直接把阎罗王 “分身” 成了十个,也就是 “十殿阎王”,还把地藏王菩萨封为 “幽冥教主”,坐镇地府。

《十王经》里说,人死后要依次经过十殿阎王的审判:第一殿秦广王管 “入户登记”,掌管生死簿;第二殿楚江王管活大地狱;第三殿宋帝王管黑绳大地狱;…… 第十殿轮回王管转世轮回。每个阎王都有自己的 “分管领域”,信众要想顺利通过审判,不被打入地狱,就得给每个阎王 “捐功德”—— 原本只需要讨好一个阎王,现在变成了十个,佛教的 “收入” 自然翻了好几倍。

需要说明的是,《十王经》并不是正统佛教的经文,而是乱世里少数佛教徒 “别有用心的愚民行径”,它歪曲了佛家教义,损坏了佛教的形象。后来,正统佛教介入,《十王经》逐渐从民间消失,但 “十殿阎王” 的形象却流传了下来,成为民间地府信仰的核心。

5. 《西游记》里的地府:部门踢皮球名场面

《西游记》里的地府情节,完美展现了这种 “多头管理” 的混乱。电视剧里只有一个阎王爷,但原著里其实是十殿阎王。真假美猴王那段,两个孙悟空打到地府,抓住阎王爷的衣领要他查户口,阎王爷吓得赶紧说 “大圣,你忘了当年你到这里把生死簿上的名字都勾掉了吗?”。

关键时刻,地藏王菩萨手下的谛听识破了真假,但谛听是个 “老体制人”,跟地藏王说 “老大,我知道谁是真的,但我不敢说 —— 说了怕咱们幽冥地府的安保扛不住孙悟空霍霍”。地藏王没办法,只好说 “得去雷音寺找如来佛祖才能分清”,把俩猴子支走了。这段其实就是 “部门踢皮球”,因为地府里阎王、地藏王菩萨、丰都大帝谁也管不了谁,遇到棘手的问题,只能推给 “更高层级” 的如来佛祖。

五、地府 “公务员” 图鉴: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的前世今生

地府体系里,除了十殿阎王、丰都大帝这些 “高层领导”,还有一群 “基层公务员”,比如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背后也藏着不少故事。

1. 黑白无常:勾魂使者的 “反差萌”

“无常” 这两个字特别有汉语美感,意思是 “世事无常,生命短暂”。最早关于无常是 “勾魂鬼” 的记载,竟然出自《水浒传》—— 宋江被发配江州时,在浔阳江边的酒楼里题了反诗,被抓后判了死刑,行刑前,他梦见 “两个使绳的鬼吏,把宋江套住,拖下堂去”,这两个鬼吏就是无常的雏形。

直到明清时期,无常才成为 “勾魂鬼” 的正式尊号,还有了固定的形象和名字:一黑一白,合称 “黑白无常”。

白无常名叫谢必安,面色惨白,口吐长舌,头戴一顶官帽,上面写着 “一见生财”,民间尊称他为 “白爷”“七爷”。传说他性格比较温和,遇到行善积德的人,会暗中保佑,让人家发财;

黑无常名叫范无救,面露凶光,身材矮胖,头戴一顶官帽,上面写着 “天下太平”,民间尊称他为 “黑爷”“八爷”。他性格严厉,专门负责捉拿作恶多端的人,让他们受到惩罚。

关于官帽上的字,还有另一种说法:白无常的帽子写着 “你可来了”,黑无常的帽子写着 “正要捉你”,听起来更瘆人。《红楼梦》里有一首曲子叫《恨无常》,唱的是贾元春的命运:“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里的 “无常” 就是指死亡,也暗合了黑白无常勾魂的寓意。

民间还为黑白无常编了一个感人的前世故事:谢必安和范无救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约定在一座桥下见面,结果遇到大雨,河水上涨。谢必安让范无救在桥下等,自己回家拿伞,等他回来时,范无救已经被淹死了。谢必安悲痛欲绝,也在桥边吊死了。阎王爷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便封他们为 “黑白无常”,让他们一起勾魂,永不分离。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但也让黑白无常的形象多了一丝温情。

2. 牛头马面:地府里的 “狱警搭档”

如果说黑白无常是 “外出执法的勾魂使者”,那么牛头马面就是 “地府里的狱警”,专门负责看管犯人、执行刑罚。

牛头来源于佛经中的 “牛头阿傍”,传说他生前特别喜欢杀牛,死后因为因果报应,变成了牛头人身的形象,手持铁叉,力大无穷,专门在地狱里惩罚那些生前虐待动物、作恶多端的人;

马面在佛经里并没有对应的记载,大概率是中国人 “对称观念” 的体现 —— 有了牛头,就需要一个马面来搭配,这样显得更整齐、更有气势。于是,马面就被创造出来,和牛头一起成为地府的 “执法搭档”。

在民间艺术中,牛头马面的形象总是凶神恶煞:牛头青面獠牙,马面白面长耳,两人都穿着官服,手持兵器,让人望而生畏。很多地方的城隍庙、阎王殿里,都有牛头马面的塑像,用来威慑世人,让人们不敢作恶。

3. 其他地府 “基层人员”

除了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地府里还有不少 “小角色”,比如 “判官”“小鬼”“孟婆”。判官是阎王的助手,负责记录死者的善恶、量刑定罪,最有名的就是 “崔判官”—— 传说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臣子,死后成为地府判官,曾经帮李世民增加了二十年阳寿。

孟婆则是 “奈何桥” 的守护者,她会给每个经过奈何桥的鬼魂递上一碗 “孟婆汤”,喝了之后就能忘记前世的所有记忆,重新投胎转世。关于孟婆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说她是盘古开天辟地时就存在的女神,也有人说她是汉代的一位女子,因为一生行善,被封为 “孟婆神”。

六、捉鬼大神钟馗:从失意状元到 “中国奎爷”

聊完了地府的 “公务员”,咱们再来说说一位 “民间捉鬼大神”—— 钟馗。最近黑神话系列公布了新作《黑神话:钟馗》的预告,让钟馗这个 IP 再次火了起来。如果说《黑神话:悟空》是把中国的 “神” 介绍给世界,那么《黑神话:钟馗》大概率是想把中国的 “鬼” 和地府体系推向世界,这可是咱们自己的 “奎爷” 呀!

1. 钟馗的历史原型:因貌落选的状元

历史上的钟馗是唐朝人,文武双全,刚正不阿,但长相特别怪异 —— 豹头环眼,面如黑铁,满脸胡须,看起来很吓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凭借出色的文采高中状元,可在殿试的时候,唐玄宗看到他的相貌,觉得 “状元怎么能这么丑”,就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

钟馗又气又委屈,觉得自己的才华被相貌埋没,一气之下就撞柱而死。唐玄宗后悔不已,觉得自己对不起钟馗,便赐给他红官袍,以状元之礼安葬。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 “以貌取人” 的社会现实,而钟馗的 “刚正不阿” 也让他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2. 捉鬼之神的由来:唐玄宗的噩梦

钟馗成为 “捉鬼之神”,和唐玄宗的一个梦有关。据说唐玄宗晚年生病,卧床不起,梦里看到一个小鬼在宫殿里捣乱,偷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就在唐玄宗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黑脸大汉冲了进来,一把抓住小鬼,挖掉他的眼睛就吃了。

唐玄宗问大汉是谁,大汉说 “我是钟馗,生前考中状元却被落选,死后发誓要捉尽天下恶鬼”。唐玄宗醒来后,病竟然好了。他赶紧让画家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形象,挂在宫殿里驱邪避灾。从此,钟馗就成了 “捉鬼之神”,民间也开始把他的画像贴在门上,作为门神,阻挡邪祟。

3. 钟馗的文化意义:正义与勇气的象征

钟馗的形象虽然丑陋,但他代表了 “正义战胜邪恶” 的信念。古人相信,钟馗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能够捉尽天下恶鬼,保护人们的平安。所以,除了贴门神,民间还有 “钟馗嫁妹”“钟馗捉鬼” 的戏曲、绘画,甚至还有 “钟馗酒”“钟馗符”,用来驱邪祈福。

在现代,钟馗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影视剧中的捉鬼大师、游戏里的强力角色。《黑神话:钟馗》的预告就展现了宏大的地府世界观,玩家大概率会扮演捉鬼的角色,用钟馗的斩鬼剑、收魂葫芦等道具,和各种恶鬼战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把中国的鬼神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好机会。

七、鬼神文化背后的中国人情与信仰

说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从来都不是 “封建迷信” 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着中国人的情感、智慧和信仰。

鬼的存在,是古人对死亡的和解 —— 他们不愿意接受 “生命的终结”,便创造出鬼的形象,让分离的亲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身边;神的存在,是古人对正义的追求 —— 他们希望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便创造出神的形象,来维护世间的公平正义;地府体系的存在,是古人对社会秩序的投射 —— 他们把人间的政府结构搬到阴间,让 “善恶有报” 有了具体的执行机构。

而祖先崇拜,更是把 “鬼神” 和 “亲情” 绑定在一起。我们上坟烧纸、清明扫墓,不仅仅是 “祭拜祖鬼”,更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这种信仰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到了现代,虽然我们知道 “世间无鬼”,但鬼神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们会说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用 “鬼” 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会在春节贴门神、挂福字,延续着驱邪祈福的习俗;我们会在亲人去世后举行葬礼,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情感的寄托。

就像开头说的,“世间无鬼,心中有鬼”—— 这个 “心中的鬼”,既可以是对死亡的恐惧,也可以是对作恶的敬畏。而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就是要告诉我们:敬畏生命、敬畏正义、敬畏亲情,这样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