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弟球
编辑|弟球
韩国某些网友拿出他们的独家研究,声称汉字本来就是韩国人发明的。这次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手里握着铁证,质问中国人为啥就是不肯承认事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这种自信到底从何而来?
韩国文化输出方面一直很积极,问题是有时候这种积极过了头,就变了味道。
仁川有座叫奥库鲁斯塔的建筑,造型和广州的小蛮腰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网友们把两张照片放一起对比,那相似度高得吓人。
拿建筑来说,一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往往反映其文化底蕴,如果总是借鉴别人的设计,那自己的特色又在哪里?这种做法不仅让外界质疑,连韩国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不妥。
文化交流本是好事,各国之间相互学习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学习之后要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果只是简单复制,那就失去了文化发展的意义。建筑如此,其他文化领域也是同样道理。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其实是在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焦虑感。
有意思的是,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现代建筑上,还延伸到了历史文化的各个角落。从节日到医学,从图腾到文字,似乎什么都能成为争夺的对象。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屈原投江的故事家喻户晓。韩国把端午包装成端午祭拿去申遗,这事当年闹得挺大。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说这个节日在韩国也有传统,所以有权利去申请保护。申遗成功后,不少中国人感到不理解,怎么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别人抢先一步了。
韩国的端午祭跟中国端午节内容上确实有区别。他们更注重祭祀活动,而中国端午节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问题在于,这个节日的历史源流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源头在中国是不争的事实。韩国拿去申遗,给人的感觉就像把别人家的东西贴上自己的标签。
中医在韩国摇身一变成了韩医,中国结也被改叫韩国结。医学文化的传播本来就很复杂,东亚各国之间确实有相互影响,这点没人否认。关键是不能因为吸收了别人的东西,就反过来说自己才是正主。
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青龙白虎这些中华传统图腾都被拿来展示。这些符号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特定的含义和几千年的历史,韩国直接拿来用,连个说明都不给。
文化符号的使用需要尊重其来源,否则就变成了单纯的挪用。这种做法让人觉得,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
韩国有部历史剧叫《帝王的黎明》,里面居然让高句丽把唐太宗的眼睛给射瞎了。这个情节纯属虚构,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
影视作品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能瞎编乱造篡改历史。把别国的历史人物随意丑化,这种做法实在说不过去。
更离谱的是,他们对这种改编还挺理直气壮。有人质疑历史真实性,他们就说这是艺术创作需要,不必较真。
艺术创作确实有自由度,但历史剧还是要有个基本的底线。把明显违背史实的内容拍出来,还当作正面形象来宣传,这就不是艺术自由的问题了,而是态度问题。
他们经常在历史剧中加入一些夸大或虚构的内容,把本国历史往高大上了美化。观众看得热闹,却容易被误导。
历史教育本来就应该严谨,影视作品虽然不是教科书,但影响力摆在那里,还是应该对观众负责。
韩国有些学者给出的解释更是让人无语。他们说高句丽的很多史书找不到了,因为都被高句丽人自己烧了。
这个理由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仔细想想根本站不住脚。史书记载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哪有自己烧自己历史的道理?这种说法更像是在为史料缺失找借口。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他们的论据是甲骨文出现在殷商时期,而殷商是东夷族建立的,东夷族的后代现在只有韩国人和日本人,所以汉字应该是韩国人发明的。
这个推理过程听起来环环相扣,实际上漏洞百出。
东夷族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族群,但这个族群早就融入了华夏民族,跟现在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态,在中国河南安阳出土,这是铁板钉钉的考古事实。汉字的演变脉络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实物证据和历史记载。
韩国网友说他们有铁证,这个所谓的铁证其实就是在韩国古籍里发现了汉字。这个逻辑就好比说,因为英语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所以英语是各国分别发明的。
文字的传播和使用,跟文字的起源完全是两码事。韩国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这恰恰说明汉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不是证明汉字源于韩国。
1994年出版的《大朝鲜帝国史》更是把这种论调推向了极致。这本书声称朝鲜民族有8000多年历史,发源地在帕米尔高原。这个说法连基本的考古证据都没有,纯粹是想象出来的历史。
韩国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这是历史事实。从语言文字到礼仪制度,从建筑风格到节日习俗,很多方面都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痕迹。
韩国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儒家思想也曾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种文化联系本来是东亚文明圈的特色,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韩国经济腾飞之后,国家实力增强,自然希望在文化上也能有相应的地位。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文化得到认可。
但文化影响力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不是靠争夺别人的文化遗产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来自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而不是去抢别人的东西。
这种急于摆脱文化影响的心理,反而暴露出内心的不自信。越是想证明自己跟中华文化没关系,就越显得刻意。文化本来就是流动的,相互影响很正常。
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时候,从来不否认来源,反而把学习借鉴变成了自己发展的动力。韩国如果也能用这种心态对待文化传承,或许就不会闹出这么多笑话了。
更讽刺的是,这些文化抢夺行为不但没有提升韩国的国际形象,反而招来了各种嘲讽。国际社会对这种做法普遍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想要获得文化认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大概是始料未及的。文化竞争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去抢别人的文化标签。
韩国网友关于汉字起源的质问,说到底只是个笑话。文化认同的建立需要实打实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是靠编故事就能解决的。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而不是通过否认或抢夺别人的文化来证明自己。希望这种文化焦虑能够早日消解,让文化交流回归到相互尊重和学习的正轨上来。
信息来源:
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4年3月
2. 《东亚文化交流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3. 《甲骨文与汉字起源考证》,中国文字学会学术期刊,2024年1月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析》,文化部研究中心,2024年2月
5. 《韩国文化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3年12月
来源:弟球说个球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