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燕窝生产线突发故障: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显示机械臂卡滞,AI数字人在精准诊断后立即给出传感器检测方案,团队依据指导,仅用三步即解除故障,全程不到3分钟。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项目团队生动还原
季军团队
■参赛项目:
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
■参赛院校: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
■参赛选手:
TY PISEY,THAV PHANHA,SEAB THAISANN
一条燕窝生产线突发故障: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显示机械臂卡滞,AI数字人在精准诊断后立即给出传感器检测方案,团队依据指导,仅用三步即解除故障,全程不到3分钟。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项目团队生动还原了柬埔寨金边一家燕窝加工厂生产线场景。他们的“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项目,凭借“数字孪生+AI数字人”的创新组合,实现了从故障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快速响应。
项目团队成员TY PISEY告诉记者,项目的灵感源自柬埔寨企业的实际需求。项目团队在柬埔寨一些工厂实地调研发现,由于本地技能人才短缺,企业价值高昂的进口设备频繁停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并非缺乏高端设备,而是本土技术能力与先进设备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此,项目团队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外派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教师芮红艳的指导下,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团队多次研讨和反复打磨,提供了一套“人人能操作、本地可维护”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项目融合了数字孪生技术与AI数字人助手,创建了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产线。”团队成员THAV PHANHA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工程师会通过平板电脑咨询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AI数字人,AI通过分析数据诊断故障,并通过直观的交互提供逐步维修指导。
团队成员SEAB THAISANN告诉记者,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该工坊本身也是一个实践培训平台,让学生在维护真实设备的过程中系统掌握相关技能。“我们设计的不仅是一套设备,更是一种可持续的赋能模式。期望未来能将这一方案推广至东南亚更多农产品加工领域,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是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据芮红艳介绍,学校根据柬埔寨当地中资企业和当地产业需求,开设了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网络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工商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学校构建了文化适应和技能发展融合课程,引入“走出去”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教学,为柬埔寨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模块化智造技能工坊”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力量。中国职教为东南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职教方案”。
[专家点评]
Mark Sisson(英国职业教育专家):
作为在航空制造业工作了多年的从业者,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践。
首先,这个项目抓住了制造业转型的关键——预测性维护。这个团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实时故障诊断,在3分钟内解决机械臂停机问题,这个速度相当出色。其次,AI数字人助手的创新应用让我印象深刻。这个项目用DeepSeek大模型驱动的AI助手,让每一位现场工程师都能获得“专家级”指导。这不是简单的故障手册数字化,而是真正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再次,项目的实践策略值得称赞。他们针对东南亚地区“缺少技术专家、依赖外援”的现实,打造了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平台,这种思路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中柬职业教育合作的巨大成就!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尖端技术,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项目证明,中国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柬埔寨的产业需求相结合,能够产生1+1>2的效果。相信这种模式将成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的典范,为更多国家的制造业升级提供宝贵经验!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3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