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十月,新疆喀什地区,干燥的寒风,混着沙尘,如期而至。由喀什出发,沿着喀喇昆仑公路一路向西南方向,经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也被称为“塔县”)县城,再继续向前,汽车行驶7个多小时之后,可以驶抵“帕米尔高原第一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
编辑 | 赵汉琪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进入十月,新疆喀什地区,干燥的寒风,混着沙尘,如期而至。由喀什出发,沿着喀喇昆仑公路一路向西南方向,经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也被称为“塔县”)县城,再继续向前,汽车行驶7个多小时之后,可以驶抵“帕米尔高原第一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
4号界碑处边境巡逻踏查
冬季作息时间上午8点45分,起床的歌声准时响起,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们有序开始新的一天。三首歌曲循环播放:派出所所歌《石头啊石头》、《我把青春献给高原》,以及那首熟悉的《祖国不会忘记》。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地处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交界之地。辖区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97.4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在辖区阿特加依里村里,主要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的牧民。“排依克”在柯尔克孜族语里,意为“最高的山”。
派出所营区内,五星红旗正对巍巍昆仑。清晨的昆仑山脉,半山处常云雾缭绕,民警们更愿意称它为“云崖山”。这里很冷,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9摄氏度。这里是高原,快走几步就会喘不过气、头疼、头晕。这里很荒芜,戈壁连着戈壁,山叠着山。
但这里,也有热血沸腾的时候。训练场上,民警们演练的呐喊声震天动地;健身房内,民警们你追我赶,保持最佳状态。这里也有热闹与温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老营房改造而成的红色教育基地,在留言墙上郑重写下:“祖国万岁”、“地理高原 思想高地 灵魂高峰”……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通过视频观看庆祝大会。民警们内心滚烫沸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新疆166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这份惦念,化作我们在帕米尔高原雪山脚下前行的力量。我们踏过晨霜、踩过积雪,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边境线,这里的每座山、每条河,都早已刻进我们的骨血。我们必将在平凡岗位上扛起使命,让‘边境有我,请祖国放心’的誓言,在风雪中更嘹亮、在坚守中更坚定!”
群山寂静,江水奔流,不改忠诚赤胆。不久前,公安部授予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国“公安楷模”称号,为坚守在这里的民警们写下庄重注脚,添上一抹温暖明亮的底色。
石头上的心声
走进派出所营区,大门右侧,一块近两米高的石头上,“高原砺兵 亮剑昆仑”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这也是民警们每日开饭前必喊的话。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则立着刻有“风骨”二字的石头。民警们对这里的寒风体会尤深。风从瓦罕走廊长驱直入,凛冽刺骨,给过许多新警切肤体会。而“风骨”还有一重含义,象征着移民管理警察如山石般坚毅的骨气。
走到一处休闲生活区域,一整面由石头拼成的墙面豁然呈现。那是属于新警的仪式之一:每名来到排依克的警察,都要去捡一块石头,亲手刻下想说的话。有人刻下“祖国万岁”、“奋斗创造一切”、“奉献”这样的词语,也有人留下一句心里话。
所长彭明有在石头上写下“忠诚守瓦罕,铁血铸青春”;民警袁啸写了自己的名字;刘磊写的是“别害怕”;胡乃邦写下对自己的劝诫,“清醒自律”;丁吉祥写的是“吉祥如意”,他衷心祝愿身边或调离的兄弟都能平安顺遂,也在诉说着移民管理警察的坚守,“终极目标正是为了守护千家万户的‘吉祥’与‘如意’”……
起初,石头只是零散摆在地上。石头越垒越多,所长彭明有便带着大家将它们镶嵌上墙。日久天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戍边墙”。在民警们眼中,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个“我”,那些刻痕不只是对自己的期许,更是向着辽阔山河,一次次坚定告白。
到祖国偏远的地方
彭明有今年42岁,湖南安化人,儿时家乡浓厚的拥军氛围,使他想要当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2002年入伍,先后驻守过中吉、中塔、中阿、中巴边境,既领略过雪山的壮阔,也深知戈壁的荒芜。能用脚步丈量边境线,是他心中最自豪的事之一。
2018年底,彭明有来到排依克,成为所里第23任所长。这里位置偏远,2016年通长明电、2017年通柏油路、2018年通互联网。2019年1月1日,公安边防部队正式告别“橄榄绿”,换装“藏青蓝”。彭明有首先考虑的,就是让队伍的精神立起来。他回忆,虽然大家都只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但觉悟都比较高、讲大局。“环境造就人,这里的战友们都是有格局的。”他下定决心,绝不浪费大家的青春,要让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天有一天的价值,一年有一年的意义。
每一名新警到来,彭明有带着大家到勤务指挥室,给他们讲瓦罕走廊的历史、所里的戍边史,举行热烈的欢迎仪式,他希望,每一名战友都为能来到这里扎根而自豪。当然,有人调离时,这位湖南汉子绝不允许“他们默默无闻地走”。送别时,即将调离的民警在信纸上写下在排依克的重要记忆,将信件投入“时光信箱”。面对“云崖山”,民警们高唱《祖国不会忘记》,互送礼物、拥抱告别……
边关的风雪从不停歇,派出所成了民警们生命中“第三个家”。“一年三百多天都和战友在一起,陪家人的时间屈指可数。”彭明有爽朗一笑,“所以我常说,单位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家——这话可不能让我媳妇听见”。
“责任心,就是良心。”作为新时代戍边民警,令彭明有自豪的是,一大批青年民警前仆后继来到边疆,加入他们这支自信、阳光、有信仰、能战斗的队伍。
丁吉祥是河南周口人,出生于1999年。从小他爱看《士兵突击》,觉得当兵“特别酷”。报名入伍时,面对新疆与南京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去新疆!”在他心里,“是男人,就要去最远最偏的地方”。
从一名新兵,成长为班长后,2020年,丁吉祥主动申请来到排依克。尽管这里的荒凉曾让他不适应——派出所附近只有一个日用品小店——但他依然尽力做好每件事:上山巡逻、卡点执勤、出警救援。
2020年6月,山东汉子胡乃邦主动申请从叶城调来排依克。他相信:“哪怕艰苦偏远的地方,也能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从叶城县出发,颠簸的路途让他吐得昏天暗地。抵达所里时,天色已黑,六月飞雪,穿着短袖的胡乃邦“懵懵的”。就是在这片“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土地上,他从一名刚强的战士迅速适应角色,细致、尽责地担负起民警们的后勤保障工作,成为民警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兄弟们信赖的“大管家”。
2023年12月,硕士毕业生袁啸来了。他的外公曾是修筑中巴友谊公路的战士,修路时才20岁。袁啸始终以外公为榜样,不断体会着外公“扎得下身子,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甘肃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毕业的他,善于思考和规划,为自己找到两个定位:执法办案、为民服务。
2024年,所里又来了“00后”大学生新警。这些年轻的面孔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怀揣着相似的赤诚与目标。他们用行动给出回答:在偏远的地方,我们可以接过父辈的荣耀与旗帜,守好祖国的“西大门”。
血性、意志与使命
彭明有常对民警们说:“干一行爱一行更要精一行。既然下定决心为国家守边,就要把真功夫练好。”
这里的每一名民警,都是行走的“活地图”。彭明有以身作则,早已踏遍辖区的每一道山口、每一处沟壑、每一个牧场、每一户人家。在他的带动下,民警们也在一遍遍巡逻走访中,与这片土地和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建立起深厚情谊。
对辖区地形地貌、民风民俗、法律法规熟悉都是民警们的基本功。边境巡逻踏查途中,他们有几个“必进”:必进执勤卡点、必进牧场、必进生产作业点、必进老乡家。
在排依克,人人都是战斗员。彭明有清楚,边境警察随时可能面对突发状况,无论在军事素养还是应急处置能力上,都必须过硬。而在海拔如此之高、氧气稀薄、严寒刺骨的环境中训练,强度远超平原数倍。
副所长徐青,是警务实战教官,也是大家公认的“硬汉”。训练中,他以身作则、冲在最前,且以严格著称。他常对民警们说:“流过的汗、磨破的皮、蹭掉的肉,就是最硬的护身符!”
立体化联防联控机制为边境管理提供了坚实支撑。彭明有介绍,过去需要数小时才能踏查的无人区,如今依托警航力量,十几分钟便能完成。“只有走到边疆,才能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人防、物防、技防的全面加强,成为民警们守边固防的信心和底气。
以人民为名
“我们的党旗和警徽,一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彭明有说出这句话时,掷地有声。他常和所里的年轻人说,“你把群众放在心里面,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警务室民警翟明会与辖区幼儿园学生做游戏
在民警们守护的辖区里,散落着几个牧场点。接到有牦牛、羊走失的警情,民警们第一时间出发寻找,无论再难再远都要给牧民们找到。渐渐,他们总结工作经验,形成“一场一档”、“一地一档”,为每一头牛羊建立档案,认真登记特征与归属。
建立牛羊档案,守护的是牧民的生计;为牧民送去需要的药品等生活物资,是民警们对辖区群众如亲人般的关心。牧民们常常对他们说:“你们是我们的好巴郎!”
2021年10月,某工地发生劳资纠纷。丁吉祥接到电话后,立即带着杨轩、马那斯·依力亚斯等民警赶到现场。看到一个工人眼睛红了,丁吉祥内心不是滋味。几位民警劝解一阵后,摸着警徽和工人们说:“我们用帽子上的警徽向你们保证,我们一定会管到底。”
与工人代表沟通,熬夜打了无数通电话,看着那些与自己亲人年纪相近的工人,丁吉祥深深理解那份不易与艰难,“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都会希望能有一只手伸出来、能拉你一把”。
事情最终圆满解决,工人们说:“你们说的话确实做到了,你们真的配得上‘人民警察’这几个字。”
还有一些救援时刻,现场自然条件更加恶劣,考验更为急迫。2023年6月的一天,晚上8点半左右,派出所接到一名外地年轻游客的报警。他被困在一处浅滩,四周雪融性洪水挡住了去路,腿也受了伤……视频接通后,彭明有让这位游客举起手机环顾四周。不到十分钟,彭明有已大致判断出他的位置,随即带领阿塔巴依·尼亚孜胡加、丁吉祥、罗楷等人出发救援。
赶到被困者所在的牧区,他们发现现场环境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周围多是沼泽泥地,车辆易陷。临近夜里11点,天空飘雪,气温已降到零下。考虑到被困青年的身体情况,他们决定先渡河。
自幼在塔县长大的民警阿塔巴依在腰间绑了绳索,一步步涉入冰冷的河水。终于到了游客所在位置后,阿塔巴依顾不上冷,一边宽慰这名游客,就地取材生了火,陪着他等待进一步救援。
与此同时,彭明有多方协调,在凌晨四点左右,调来一台大型铲车。借助铲车,这名游客被成功救出。望着身边的民警,这个年轻人忍不住哭出声来。待将他送往塔县医院检查并妥善安置后,民警们回到派出所,已是次日上午近10点。
在排依克,守护以不同形式存在,是一份牦牛档案,是一句“我们管到底”的承诺,是湍急水流中腰间的绳索,还有给牧民送的药……民警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的含义。
青春的回响
10月1日上午,云雾漫起昆仑山脊。当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直播镜头对准这里时,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升旗仪式庄重举行。升旗仪式结束后,民警马乾龙面对镜头,开启了一场“云端”的红色讲解。
在他身后,是绘着彩色图案的戍边石、塔吉克民俗屋、柯尔克孜民俗屋与旧营区共同构筑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是派出所第三代老营房原址,于2023年整理建设后正式对外开放。民警们利用各自的空闲时间,为游客们讲解排依克老一辈的故事。
在一间展室内,陈列着一件民警们都熟悉的老物件,一块旧帆布。那是1962年冬,一支7人巡逻队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于一处军用帐篷,只得等待救援。面对未知与恐惧,队员李刚仁用木炭在帐篷内的一角写下了《保卫祖国好江山》:“帕米尔昆仑山,冰封雪盖银光闪。抬头看,哨兵站在云间。低头看,铁骑雪中似箭。边防战士志凌云,保卫祖国好江山。”这首“帆布诗”,不仅见证了他们最终获救的奇迹,也成为后人理解前辈风骨与坚守的珍贵见证。
在营房走廊的留言板上,贴满了来自各地游客的心声。袁啸记忆深处,有一封来自游客的信。几位老人曾到边疆旅行,当时给他们讲解的正是袁啸。2024年9月,这封信辗转寄到排依克。这位老人在信中写道:“非常敬佩你的工作表现。聊天中得知你学业有成又选择边疆工作,传承祖辈建设边疆的经历,是当代年轻人的楷模。”随信还附上了他们与袁啸的合影。
这是袁啸工作以来第一次受到表扬信。感动之余,他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我工作做得多好,更因为我们身穿这身警服。是警服的颜色,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光辉的颜色。”
当夕阳为雪山镀上金边,营房的玻璃上又添上了新的留言。有的游客留言: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选了边关。有的游客紧紧握着民警们的手说:“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些真挚的话语,给了民警们更多坚守的力量。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不仅是墙上的无声宣言,更是年轻民警们在边关,用滚烫青春发出的真实回响。
另一种守护
为减少高原环境对民警身体的伤害,民警们有调离的制度安排。已经在排依克坚守满五年,彭明有选择继续留下。“在自己还能坚持的时候,我想和兄弟们站在一起。”他说,“边疆,总要有人来守”。
彭明有最怕接到关于战友身体出问题的电话。提及民警们在高寒环境中落下的毛病,这位硬汉的声音不由自主哽咽:“没有人是钢筋铁骨,在这里,不生病是不可能的。”“不管什么时候身体不舒服,第一时间跟我讲!”这是彭明有对兄弟们的牵挂,也是这位硬汉内心柔软的地方。
同样的,在牧区,高血压、关节炎等也困扰着这里的人们,缺医少药时,民警们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看着身边战友、辖区牧民身体上的病痛,胡乃邦决心做点什么。“哪怕只能帮大家减轻一分痛苦,也好啊!”他自学教材、刷科普视频、向学医的朋友请教。2024年,他报名参加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卫生员培训。培训期间,下课了,他追着老师问各种高原疾病的问题。
从心肺复苏到针灸推拿,胡乃邦努力掌握一项项技能。成为所里的兼职卫生员后,巡逻时,他身上总带着“移动药箱”。虽然掌握的医术有限,但能成为守护大家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老乡量血压、揉肩颈,为战友处理擦伤、缓解冻僵的关节——胡乃邦找到了坚守的另一种方式。
石头背后
在排依克,民警们的坚守,离不开远方家人的付出和支持。如果说营区的石头象征着质朴与坚毅,那他们的家人,便是温润的玉,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小家”。
低姿匍匐前进训练
工作多年,彭明有很少让父母来探望。他不想他们担心。如今关于派出所的报道多了,老家亲友看见他胸前的奖章,觉得风光。唯有母亲在电话里说:“儿子,你好苦。”
难得休假时,彭明有会把所有时间留给父母、妻儿。在彭明有儿子心里,爸爸是守边的英雄。彭明有岳父有一次生病住院,儿子发来信息:“妹妹睡了,爸爸别担心。”那个小小的身影,已经有了男子汉的模样。
丁吉祥也向来报喜不报忧。在新疆当兵多年,提起工作环境,他总和父母说:“我这儿可是5A级景区,放心吧。”比起沉默的父亲,母亲会心疼地掉眼泪:“你真的长大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袁啸的女朋友在另一座城市工作生活。有时两人争执,多半是因为他忙得忘了按时吃饭。袁啸送了一只小猫给女朋友,希望小猫可以多陪伴她。尽管他知道,这些陪伴远远不够。
今年8月28日,焦帅飞的未婚妻到派出所探亲,并主动要求和他一起巡边。在界碑和战友见证下,焦帅飞向未婚妻正式求婚。“你守好祖国的边界,我守好我们的小家。放心,家里有我。”注视着焦帅飞的眼睛,姑娘坚定地说道。
胡乃邦最近也有一件开心事——妻子来看他了。今年五月,两人刚领证。他们一起巡山,行走到中阿2号界碑……问到妻子最喜欢这里的什么,胡乃邦笑了笑,“她最喜欢这里的我”。
吾心安处排依克
派出所营区内,还有一处让民警们感到安心的地方——“边塞四海苑”。2022年,在上级支持下,他们亲手建起一座200平米的阳光暖房。帕米尔高原上砂石遍布,没有适宜的土壤,他们就从几十公里外运来泥土。多番尝试后,各地的植物在这里扎了根:柠檬、桂花、山茶、莲雾……每次执行完任务,彭明有会让大家来这里吸氧、休整。
暖房里,彭明有专门辟出一角陈列书籍。书架上有介绍党的创新理论、新疆风貌、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也陈列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丛书——这一部分,尤其让民警们自豪。
“我们不仅在种树,也在种自己。”彭明有这样说。暖房里的植物不断抽枝发芽,长势喜人。在他眼中,那是民警们精神状态的写照,“就像树叶子,噌噌往上长”。
在排依克越久,情感联结越深。负责后勤的胡乃邦在食堂管理上花了心思,让兄弟们吃得更健康。袁啸则在工作之余,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实地走访,完成了两篇关于边境工作的论文。丁吉祥在日常工作中深切体会,无论身在多么偏远的地方,警察的价值从未改变: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新的一天,五星红旗猎猎作响。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战士们,又踏上了征程。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1期 ]来源:中华儿女人物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