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旱苹果长成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08:00 1

摘要:10月2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比优特超市门前,马占林和沙坡头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推介沙坡头旱苹果,一天就卖出去3.3万公斤。此后几天,相同的场景在东北三省多家比优特超市和万达广场上演。随后,推介团队马不停蹄,又转战南京、重庆、西安等地。

1985年,22岁的王雄帮从西吉县移民到中卫市黄河南岸的南山台子时,面对满眼的沙丘欲哭无泪。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能种出鲜嫩甘甜的苹果。

2001年,黑龙江鹤岗水果小贩马占林落户南山台子种苹果时,同样也想不到这里的苹果有一天会这么抢手。

2023年,被短视频吸引到南山台子淘金的冯学平,连声惊呼这里是“花果山”,果断放下城里的事业,斥资140万元买下80亩苹果园,开始二次创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两年声名鹊起的“沙坡头旱苹果”就产自南山台子。

塞上深秋,沙坡头旱苹果是当之无愧的水果主角。

10月15日,宁夏果品大赛在南山台子举行。随后,中卫市同步开展了“请进来和送出去”系列推介活动。主角只有一个,就是沙坡头旱苹果。

10月2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比优特超市门前,马占林和沙坡头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推介沙坡头旱苹果,一天就卖出去3.3万公斤。此后几天,相同的场景在东北三省多家比优特超市和万达广场上演。随后,推介团队马不停蹄,又转战南京、重庆、西安等地。

10月22日,中卫市邀请200多名农业专家、电商代表等到南山台子实地参观,淘天集团、杭州亲选、信誉楼等头部企业闻香而来。杭州亲选现场就签了500万元大单。

苹果熟了,南山台子很忙。公路两侧随时可见收购苹果的横幅。辽CF2997大货车停在永康镇彩达村苹果代办魏邦余家门前,满载3.1万公斤苹果回东北。渝D76651货车停在永康镇乐台村代办宋永禄大棚前,要运1.6万公斤苹果回重庆。魏邦余今年拿到了150万公斤订单,宋永禄拿到了100万公斤订单。

如今苹果飘香的南山台子,曾经是不毛之地。

王雄邦和冯占双是南山台子第一代移民。

1985年前后开始种植国光、红星等老品种苹果。冯占双、王雄邦都是亲身经历者。1990年前后结果,“1毛到2毛钱1斤,卖不出去,只好拿去换点日用品。”沙坡头区宣和镇喜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涛记忆犹新。眼见辛辛苦苦伺候了几年的果树长成这样,大多数人一气之下挖了果树外出打工。

沙坡头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张翠红1994年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卫县东台乡林业站,职责就是发展苹果产业。“一边劝村民保留果树,一边教他们修剪、施肥,树立信心。”张翠红说。

马占林评价:“老品种果型差、口感差、病虫害打不掉,完全没有产业化的样子。”“不好卖,我组织东北大货车来拉货,果农连夜排队,生怕大货车走了。”

2000年前后,南山台子苹果进入第二阶段。政府和民间双向发力,红富士、黄元帅等一线品种被引进,主产区先进的果园管理经验、施肥、疏果、套袋、反光膜等技术陆续引入。马占林瞅准机会,一步步把果园从最初的248亩扩到1800亩,还请来陕西洛川、甘肃静宁等地技术人员,结合南山台子第一代苹果人积累的经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种植宝典”。同时,南山台子开发扩面。第一批移民渐渐向四周的高地再移民,带动果树栽种范围随之扩大。

2010年前后,二代苹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产生了足够大的吸引力,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南山台子。宁夏南山阳光果业有限公司、宁夏弘兴达果业有限公司、中卫泰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先后进入,保鲜冷库、分拣车间陆续建了起来。原来论斤卖的苹果开始“娇贵”起来,按直径大小分级:直径60毫米到80毫米且表面无伤残者为商品果,其余为残次果。即便直径在80毫米以上,如果苹果表面上有虫伤或者采摘时形成的外伤,也一律打入残次果。

2020年前后,南山台子苹果进入品牌期。“以前没有‘沙坡头旱苹果’的概念,就叫‘宁夏苹果’。”马占林对此了如指掌。

南山台子苹果品质好,不输新疆阿克苏、甘肃静宁等地苹果。但是,品牌没有做起来。中卫市、沙坡头区先后出台多个扶持政策,涉及苹果种植、储存、销售全链条。“把苹果卖到北上广去”成了中卫人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前提是品牌。一路奔走,沙坡头旱苹果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市场潜力20强”。2025年获得系列注册商标,拿到国家认可的身份证。

从不毛之地成长为宁夏最大的苹果产区,南山台子走了40年。如今,南山台子拥有11万亩苹果园,有19家龙头企业、20个千亩专业村、9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年产1.6亿公斤,正在挺进“中国水果十强”榜单。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