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凌晨三点抢SK-II的时候,母亲也在刷手机——戴着老花镜,手指僵硬地划过屏幕,为一款“买一送一”的贵妇膏点下支付。
你凌晨三点抢SK-II的时候,母亲也在刷手机——戴着老花镜,手指僵硬地划过屏幕,为一款“买一送一”的贵妇膏点下支付。
她信了主播说的“14天祛斑”“适用到100岁”,因为她太想被看见。
这不是消费,是情感缺口的代偿性填补。
而这场温情表象下的交易,本质是一场精准围猎:
新型护肤品骗局,正以每年18.2%的速度,系统性掏空中老年女性的积蓄。
这数据不是偶然。艾瑞咨询《2024中国银发护肤消费白皮书》显示,银发护肤市场已突破2300亿元。
国际大牌盯着25-35岁的“黄金客群”,新锐国货忙着讨好Z世代,中老年女性的需求长期被视作商业盲区。
但资本从不放过缝隙。
当她们终于学会看直播,一群投机者立刻涌入,把廉价面霜包装成“宫廷秘方”,将三无产品吹成“抗衰核武器”。
这不是营销升级,是认知代差的暴力变现。
这些直播间,堪称情感PUA的标准模板。
主播自称“女儿”“闺蜜”,叫观众“姐姐”“阿姨”,用亲昵语气构建虚拟亲密关系。她们清楚知道:这个群体害怕衰老、担心被嫌弃、渴望被子女认可。
于是话术直击软肋:“用了这款膏,儿子都说你气色好了”“跳广场舞都被问是不是打了水光针”。
更狠的是制造稀缺焦虑:“库存只剩87单!”“厂家补贴最后一天!”信息不对称叠加情绪操控,让老年人在慌乱中完成冲动支付。
产品本身经不起任何检验。
所谓“珍稀虫草精华”,成分表里排在倒数几位,含量几乎可以忽略;宣称“14天祛斑”,连药监局备案都没有;标榜“适合百岁使用”,基础保湿都做不到。
有些产品甚至没有生产许可证,属于彻头彻尾的“三无品”。
可当用户质疑时,客服消失;皮肤过敏红肿,直播间早已切换下一个“爆款”。
一位68岁李姓老人说:“我买了三次,脸越来越干,但主播说这是‘排毒反应’,我还真信了。”这不是愚昧,是孤独催生的信任错配。
问题根源不在老人轻信,而在整个社会对她们的情感与审美需求长期漠视。
她们不是不懂美,而是太久没人告诉她们“你值得变美”;她们不是缺乏判断力,而是太渴望被关注、被肯定。在家庭里,她们是母亲、妻子、祖母,唯独很少是“自己”。子女忙工作,伴侣沉默,广场舞和短视频成了仅有的精神出口。
而那句“姐姐今天真漂亮”,哪怕明知是套路,也足以点燃一丝温暖——这份脆弱的情感联结,反而成了收割的工具。
更危险的是,这套机制正在自我强化。
平台算法根据观看行为持续推送同类内容,老人越看越信,越信越买;子女发现后责备“怎么又上当”,加深其孤独感,促使她们更依赖虚拟陪伴;商家则推出“会员专享”“老顾客福利”,进一步绑定用户。
某社区工作者透露:“小区有位独居老人半年花了两万多,银行卡快刷空了,还不敢告诉子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结构性困境的缩影。
症结从来不在“贪便宜”或“没常识”,而在系统性的尊重缺失。
为什么主流品牌不愿为熟龄肌研发真正安全有效的护肤品?
为什么电商平台没有针对高龄用户的防诈提醒机制?
为什么子女总在事后指责,而非事前介入?
一个60岁的女性想改善肤质、延缓衰老,本是正当需求,却被迫在鱼龙混杂的直播间里“赌运气”。这是市场的失职,也是亲情的断裂。
所幸,已有微弱变化出现。
部分国货品牌开始推出专为中老年肌肤设计的产品线,强调温和与实证;一些平台试点“长辈模式”,对夸大宣传自动标注风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教父母识别虚假广告,甚至陪他们挑选护肤品。
这些动作虽小,但至少说明:我们开始意识到,爱父母,不只是塞钱买保健品,更是守护她们的选择权与尊严。
真正的“贵妇”,不该是被话术吞噬的消费者,而是能独立判断、理性决策、自信生活的女性。
无论60岁还是80岁,她们都有权利拥有安全有效的护肤方案,有权利享受数字便利,更有权利不被当成韭菜收割。
前提是,我们愿意放下偏见,倾听她们的声音,承认她们的需求,并给予匹配的制度支持。
这个双十一,请别只顾着清空自己的购物车。
去看看妈妈的梳妆台,问问她最近在用什么,聊聊那些“神奇功效”背后的真相。
也许你一句“妈,这个成分不对”,就能帮她守住养老钱;一次耐心讲解,就能让她避开一次认知陷阱。
因为最有效的抗衰,从来不是一瓶面霜,而是被认真对待的安全感——
历史不会原谅重复犯错的人,它只会用代价教会我们什么叫觉醒。
来源:芸烟Hwak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