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投资大佬段永平的一句话,直接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茅台和中国白酒是两回事,茅台肯定有国际化机会。” 作为常年持有茅台股票的“死多头”,段永平对茅台的判断向来被市场关注,这次他特意把茅台和中国白酒“切割”,还笃定它能走向世界,背后到底藏着啥逻辑?
提到茅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白酒”——高端、贵、送礼用,似乎它和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白酒没本质区别,只是名气更大、价格更高。
但投资大佬段永平的一句话,直接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茅台和中国白酒是两回事,茅台肯定有国际化机会。” 作为常年持有茅台股票的“死多头”,段永平对茅台的判断向来被市场关注,这次他特意把茅台和中国白酒“切割”,还笃定它能走向世界,背后到底藏着啥逻辑?
要知道,中国白酒出海多年,一直没真正打开国际市场,老外大多喝不惯高度数、酱香味的白酒,就算是五粮液、汾酒这些头部品牌,海外市场占比也低得可怜。为啥段永平偏偏觉得茅台能打破这个魔咒?
难道茅台真的和其他白酒不一样?它的国际化机会到底在哪?是靠品牌溢价,还是产品本身的独特性?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开,聊聊茅台和中国白酒的核心区别,以及它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把茅台归为中国白酒,其实是犯了“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错。段永平之所以强调两者不是一回事,核心是因为茅台的核心价值,早就超出了“白酒”这个饮品本身,而其他白酒依然停留在“饮用价值”层面。
先说说普通白酒:不管是高端的五粮液,还是中端的剑南春,核心定位都是“饮品”——用于商务宴请、朋友聚会、家庭聚餐,本质是满足人们的饮酒需求。它们的竞争焦点也在口感、香型、包装、价格这些“饮用相关”的维度上,市场也主要集中在国内,因为老外的饮酒习惯和国内完全不同,很难接受这类白酒的口感。
再看茅台:它早就不是单纯的“酒”了,而是集“饮用价值、收藏价值、社交价值、投资价值”于一身的特殊存在。商务宴请用茅台,是身份的象征;过节送礼送茅台,是心意的体现;甚至有人买茅台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收藏增值——年份越久的茅台,价格越高,比很多理财产品还靠谱。
这种“多功能价值”,就是茅台和其他白酒的核心区别。普通白酒是“消费品”,喝一瓶少一瓶;而茅台更像“硬通货”,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保值增值的属性。就像同样是包包,普通品牌的包包是用来装东西的,而爱马仕的包包,既是用品,也是身份的象征,还能保值,这就是普通产品和高端硬通货的区别。
所以段永平说“茅台≠中国白酒”,本质是说茅台已经跳出了白酒的竞争赛道,进入了“高端硬通货”的赛道,而这个赛道,是没有国界限制的。
要理解茅台的国际化机会,首先得搞懂一个问题:为啥中国白酒出海这么多年,一直没成功?其实不是老外不喝烈酒,而是中国白酒的“特性”,刚好戳中了老外的“消费痛点”。
第一个痛点:口感和饮用场景不匹配。中国白酒大多是高度数(53度、60度),而且香型独特(酱香、浓香、清香),老外平时喝的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虽然也是烈酒,但口感更柔和,而且大多是加冰喝、调鸡尾酒喝,或者搭配西餐喝。而中国白酒更适合“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中式聚餐场景,和老外的饮食、饮酒习惯完全不搭。
第二个痛点:品牌认知太“本土化”。中国白酒的品牌故事,大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关,比如“百年窖池”“传统工艺”,这些故事在国内能引起共鸣,但老外很难理解。而威士忌、白兰地的品牌故事,更强调“工艺、产地、传承”,而且已经形成了全球通用的品鉴标准,老外更容易接受。
第三个痛点:缺乏“标准化”的饮用方式。中国白酒的饮用方式很灵活,可纯饮、可兑水、可搭配各种菜肴,但这种灵活性在海外市场反而成了劣势——老外习惯了固定的饮用方式,比如威士忌加冰、红酒醒酒,面对白酒的“无标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喝法,自然也就不愿意尝试。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普通白酒的核心市场在国内,海外市场对它们来说只是“补充”,企业投入的精力、资源有限,没有真正深耕海外市场。而茅台不一样,它的国内市场已经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资金和品牌影响力,去攻克海外市场的难题。
既然中国白酒出海这么难,为啥段永平还笃定茅台能成功?因为茅台的“核心竞争力”,刚好能解决中国白酒出海的痛点,而且它的目标客户,根本不是普通老外,而是特定的“高端人群”。
首先,茅台的“稀缺性”和“高端定位”,能打动全球高端消费者。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富人,对“稀缺、高端、有收藏价值”的产品都没有抵抗力。茅台的产能有限,而且年份越久越稀缺,这种稀缺性在全球市场都通用。就像拉菲红酒,虽然产自法国,但全球的富人都愿意为它买单,茅台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不是让所有老外都喝茅台,而是让全球的高端人群,把茅台当成一种“高端硬通货”来收藏、品鉴、送礼。
其次,茅台的“酱香口感”,其实比其他香型更适合国际化。很多人觉得酱香酒老外喝不惯,但实际上,酱香酒的风味更独特、层次更丰富,而且纯饮的口感更醇厚,刚好符合老外对“高端烈酒”的品鉴需求。相比之下,浓香酒的香味更浓烈,清香酒的口感更单一,反而不如酱香酒有记忆点。现在已经有很多海外高端餐厅、酒吧开始引入茅台,作为“高端烈酒”供客人纯饮或调鸡尾酒,反响还不错。
还有一个重要机会: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关注中国的高端产品。茅台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刚好能借着这股东风,让更多老外了解、接受。就像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烧酒,都是随着本国文化的传播而走向世界的,茅台的国际化,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一部分。
而且茅台已经在布局海外市场了: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了专卖店、体验中心,举办品鉴会,培训海外经销商,还推出了适合海外市场的小瓶装、礼盒装。这些动作虽然缓慢,但都是在为“长期国际化”铺路,而不是急于求成。
虽然茅台的国际化有很多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一帆风顺。要真正打开全球市场,茅台还得面对几个绕不开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改变老外的“饮用习惯”。就算茅台的口感再好、品牌再高端,老外如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饮用方式,也很难持续消费。所以茅台需要做的,不是让老外“适应中国的饮用方式”,而是融入老外的饮用场景——比如推出茅台鸡尾酒配方、和海外高端餐厅合作推出“茅台搭配西餐”的套餐,让老外觉得“茅台这样喝很舒服”。
第二个挑战: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差。在国内,茅台是“高端、尊贵”的象征,但在海外,很多老外可能会把它当成普通的“中国白酒”,甚至觉得它价格太高、不值当。这就需要茅台在海外做足够的品牌传播,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不是讲“百年历史”,而是讲“稀缺工艺、独特口感、保值增值”,这些是全球高端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语言。
第三个挑战:应对海外市场的“监管和竞争”。不同国家对烈酒的进口、销售有不同的监管政策,比如关税、标签要求、销售渠道限制等,茅台需要一个个去攻克。而且海外高端烈酒市场,已经被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占据了多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很高,茅台要想分一杯羹,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个潜在风险:国内市场的依赖度太高。目前茅台的海外市场占比还很低,大部分营收都来自国内,如果国内市场出现波动,可能会影响它的国际化投入。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海外市场必然是茅台的重要增长点,这也是它必须走的路。
可能有人会问:茅台国际化是大企业的事,和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关系还真不小,不管你是消费者、投资者,还是普通上班族,都能从中感受到变化。
对消费者来说,茅台国际化意味着“购买更方便、选择更多”。以后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更容易买到茅台,而且可能会有更多适合日常饮用的小瓶装、定制款茅台推出,不用再为“买一瓶喝不完”而纠结。同时,随着茅台的国际化,它的品牌影响力会更大,作为“中国名片”,我们也能感受到民族品牌的自豪感。
对投资者来说,茅台的国际化是“长期利好”。但这里要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而且我们不鼓励盲目投资。茅台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股价可能会有波动,不能因为“国际化”就盲目跟风。而且投资股票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不能只看一个概念,普通投资者一定要理性看待,不要冲动入场。
对普通上班族、创业者来说,茅台的国际化也能带来一些启发:一个品牌要想走得远、走得广,不能只停留在“本土优势”上,还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学会“融入全球市场”。不管是做产品、做品牌,还是做服务,都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全球化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还有一点很重要:茅台的国际化,不是“替代”其他烈酒,而是“补充”全球高端烈酒市场。它不会让老外放弃威士忌、白兰地,而是让他们多一种高端选择。这种“差异化竞争”,也是很多中国品牌出海的必经之路——不是和国际品牌硬碰硬,而是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今天聊了这么多,核心就是想说明:段永平说“茅台≠中国白酒”,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看到了茅台的独特价值;他笃定茅台能国际化,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茅台的核心优势和全球市场的需求。
中国白酒出海难是事实,但茅台的情况不一样——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高端硬通货,这让它有了打破“出海魔咒”的可能。当然,国际化的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茅台能成功走向世界吗?老外会接受茅台的口感和定位吗?除了茅台,你觉得还有哪些中国品牌,有潜力在全球市场立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来源:沙中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