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两点,医院值班室的灯还亮着。走廊尽头的门被轻轻敲响,一个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进来,眼下青黑,语速急促:“医生,我已经三天没睡好了,入睡难、半夜醒、早上又醒得早,整个人快崩了。”
夜里两点,医院值班室的灯还亮着。走廊尽头的门被轻轻敲响,一个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进来,眼下青黑,语速急促:“医生,我已经三天没睡好了,入睡难、半夜醒、早上又醒得早,整个人快崩了。”
这是我这个月接诊的第27位主诉失眠的患者,几乎每一位都提到“脑子停不下来”、“凌晨三点还在刷手机”、“一醒就睡不着”。
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过程。我们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在压力状态下会持续活跃,释放皮质醇,让人保持警觉。
这种机制在焦虑、抑郁、慢性炎症状态中被不断激活,长期下去,大脑逐渐失去调节昼夜节律的能力,夜间应当安静的神经元依然处于兴奋状态。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不是睡不着,而是半夜醒来再也不能入睡。这类被称为中途觉醒型失眠,背后往往是肝阳扰心、心阴不足等中医病机。
凌晨一两点是肝经运行的时间,肝主疏泄,若情绪郁结、肝气失调,便会扰动心神,引发醒后难眠。现代医学也发现,晨间皮质醇分泌提前、褪黑素分泌减少,都是与中途醒紧密相关的内分泌节律紊乱。
临床最令人担忧的是慢性失眠与多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2022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失眠人群中,
高血压患病率提升近1.8倍,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47%。睡眠障碍会通过影响食欲激素(瘦素与胃饥饿素)、胰岛素敏感性、交感神经兴奋等机制,引发一系列代谢失衡。
更严重的是,长期失眠也可能与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上升有关。中山大学2021年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
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女性乳腺癌发生率提高了32%,研究者推测其机制与褪黑素抗氧化、抗雌激素作用受损有关。褪黑素分泌减少,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的肿瘤监控功能,让细胞突变更容易逃脱识别。
失眠不仅影响身体,更深层的,是对心理的消磨。人在长期睡不好后,认知功能开始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易怒。
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焦虑障碍患者存在明显失眠症状,而失眠时间超过3个月者,其患抑郁倾向是普通人群的4倍。
有些患者对安眠药有天然抗拒,担心“吃了会上瘾”、“控制不了”、“一停药更严重”。这类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地西泮确实存在耐药性和依赖性风险,
尤其在老年人群中,长期服用还会增加跌倒和认知障碍风险。正我们在临床上更崇尚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尤其是结合中医药调理与食疗干预。
中医讲“药食同源”,失眠的调理不止在药物,更在日常饮食。我常给患者推荐“四种助眠食物”,它们看似寻常,却是调节心神、安抚中枢的天然良药。
第一个是莲子。莲子入心经、脾经,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其“能补中益气,令人强健”。现代研究发现,莲子中富含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改善睡眠结构。尤其是莲子芯,虽味苦,却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第二个是百合。百合甘微寒,入心肺经,传统中医认为其“润肺清心、宁心安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临床研究显示,
百合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和觉醒次数,其机制可能与调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有关,是一种天然的“类苯二氮卓”成分。
第三个助眠好物是酸枣仁。这是我最常开在处方里的中药之一,特别适用于心肝血虚、阴虚火旺型失眠。酸枣仁含有黄酮、多糖、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可增强GABA介导的神经抑制功能,延长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2019年《中药药理与临床》一项研究指出,酸枣仁提取物可使慢性失眠模型大鼠的血清皮质醇水平下降20%以上,从而改善其焦虑与睡眠状况。
第四类推荐的是小米。小米味甘、性微寒,入脾胃经,有健脾安神的效果。它富含色氨酸与维生素B族,是合成褪黑素和5-羟色胺的重要原料。
晚餐摄入适量小米粥,有助于在夜间促进大脑褪黑素分泌,从而缩短入睡时间。相较于精制米面,小米的升糖指数更低,对血糖波动敏感的失眠者尤其适宜。
食物不是万能的,它是调节睡眠的辅助手段。失眠真正的治疗,必须从作息规律、情绪疏导、认知行为干预等多维角度着手。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公认为非药物治疗失眠的一线手段,2023年中华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成人失眠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CBT-i的长期疗效优于安眠药,且复发率更低。
我常鼓励患者把睡眠当作身体自然的表达,而非“任务”。越是焦虑地等待入睡,大脑越是被激活,越睡不着。这叫“睡眠焦虑性失眠”,
是最常见也是最顽固的一种。对这类患者,我通常建议他们练习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甚至听一些自然频率音乐,让身体先放松下来,睡眠才会自然来临。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卧室环境。研究表明,卧室内光线过强、温度过高、电子设备过多,都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
我有个患者,原本每日凌晨三点醒来,后来只是换了窗帘、关了WiFi,竟然一觉到天亮。这不是巧合,是生理规律的恢复。
失眠不是病,它是身体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它提醒我们节奏太快、情绪未解、身体未调。中医讲“心主神明”,心乱则神不安,神不安则不寐。治疗失眠,不止是让你睡下去,更是让你心安下来。
在长期门诊接触中我发现,真正走出失眠的人,往往不是靠药物,而是靠认知改变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他们学会了“允许自己睡不好”,也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夜晚”。睡眠如水,越握越少,越松越多。
医学是冷的,但医生是热的。对每一个失眠患者,我的建议从来不是“回去试试”,而是“从今晚开始,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萍,张斌.成人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4):247-254.
[2]李建伟,赵志刚.睡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6):287-291.
[3]王颖,陈洁.酸枣仁改善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7):156-159.
来源:程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