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更要“健康”发展 | 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健康传播分会侧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3:13 1

摘要:健康与每个人都紧密相关。也正因此,健康科普是科普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一方面,其爆款频出,常常引起公众热烈讨论;另一方面,在爆款背后,一些“伪科普”也时有发生。如何规范健康科普,让其生态也“健康”发展?5月17日,由市卫生健康委、上海报业集团承办,市健康促进中心、

原创 张悦 上海科技

健康与每个人都紧密相关。也正因此,健康科普是科普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一方面,其爆款频出,常常引起公众热烈讨论;另一方面,在爆款背后,一些“伪科普”也时有发生。如何规范健康科普,让其生态也“健康”发展?5月17日,由市卫生健康委、上海报业集团承办,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联合协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健康传播分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围绕“规范引领·促进科创:健康科普体系化发展新生态”主题,与会专家进行精彩交流。

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报业集团联合发布了合作备忘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表示,健康科普是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指导公众形成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采取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的关键途径。下一步,本市将指导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健康科普账号申报制度、内容审核制度、违规信息监测与处置机制等一系列规范,持续加强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不断扩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更好提升市民健康获得感。

流量与科学,不是“跷跷板”

“一开始,我做微信公众号的科普,但不愿意转型做抖音等视频平台。”从最开始的看不上、不愿做、不会做,再到最后的做得好,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一次机缘巧合的直播,最高同时观看人数接近40万,让段涛真正意识到了短视频平台在健康科普方面的潜力。

“上海对医学科普的规划、设计做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医生们又多了一个‘科目三’——在科研和科创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做科普,从而普遍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段涛说道。

具体怎么做科普,能既有流量,又实现正向引导?段涛指出,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要“说人话”,不能只有老百姓听不懂的、特别复杂的医学术语;不能充满自上而下的说教;在自己投入的同时,也要真正站在患者角度,去考虑大家真正喜欢什么。同时,段涛说道,自己做的科普视频,也可以先给自己的孩子看看,“7岁孩子也可以听得懂、70岁老人也能搞得清楚、智商70的人也明白”,而新媒体爆款的特点是“四有”——有料、有趣、有用、有共鸣。

面对互联网时代,视频科普的内容创新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面向未来的AI时代,科普又可以有哪些新的尝试?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带来了他们的AI科普实践。

“我们希望科普与AI能够更好融合,从而探索一个新的路径范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介绍到,自2021年起,中山医院探索数字孪生技术驱动的医疗健康新模式,通过实施“四重孪生”策略,即患者孪生、医生孪生、管理孪生、院区孪生,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和一院多区管理中为患者、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赋能,推动诊疗远程化、异步化和集成化,虚实融合提升诊疗能力。例如在门诊和病房中,健康传播“数字人”已成常态,不仅显著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还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展示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理念与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方共建,构筑健康科普生态链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诞生了多条播放量百万级的科普爆款视频。“医生做科普,大众会有天然的信任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看来,医院要实现好的科普管理,必须掌握四个关键词:“专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权威”,要有权威的人去做科普;“反馈”,对于科普作品而言,受众的反馈非常重要;“伦理”,尊重、不伤害、行善、公正。“其中,伦理是科普的底线。”闵建颖谈道,当下的许多科普乱象,正是没有遵守伦理原则,“科普是为了消除老百姓对于未知、不确定的恐惧与慌张,我们的科普要做的也不是让大家过度去关注,而是正确的认识疾病、现象与结果。”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净分享《医院健康科普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通过组织架构革新、管理模式优化、资源整合升级,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赋能构建健康科普全链条生态、机制创新驱动健康治理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圆桌论坛环节中,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哔哩哔哩公共事务总监张琳婧,海上名医负责人崔颖等嘉宾,围绕《科普生态链的“共建密码”》展开头脑风暴。

如果说医院端是健康科普的主战场,那么新媒体等社交平台就如同一座科技传播的桥梁。在现场,张琳婧分享了她总结的平台“破圈”经验——“当UP主和专业的医生发生碰撞,或许能达到非常好的‘破圈’效果。”近期,B站一位UP主就45岁以上女性较容易遇到的健康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华克勤医生,达到了超300万的播放量。“我们当时看到以后都非常震惊,因为B站其实是一个35岁以下用户主要集聚的平台。”同时,张琳婧也谈到了反馈之于科普的意义,“在B站做科普,很多用户会反过来给UP主提选题的方向,形成一种用户和内容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我觉得这种化学反应往往才是这个平台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健康科普的生态链条中,内容创作者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也正因此,反馈并不仅仅只在于创作者与受众,科普人才本身也需得到激励。对此,海上名医负责人崔颖深有感触:“有人说我从临床医生,到记者编辑,再到创办海上名医这一科技服务平台,是不停地在转型;但其实我的初心没有变,就是科普。”

据崔颖介绍,近年来,上海率先在原先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职称序列中,增加了科技传播方向。而她也在去年年底,经过层层审核评定,正式成为了一名科技传播的副研究员。“对于很多从事健康科普的从业者,这既是一次职称的评定,同时也是一份对人才的荣誉。”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摄像:杨浦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