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读过金庸的武侠,也可能背过穆旦的诗,但没几个人知道,这两位中文文坛的大人物,竟然是实打实的同宗兄弟,都来自浙江海宁那个赫赫有名的查氏家族。
很多人都读过金庸的武侠,也可能背过穆旦的诗,但没几个人知道,这两位中文文坛的大人物,竟然是实打实的同宗兄弟,都来自浙江海宁那个赫赫有名的查氏家族。
第一次知道这事的时候,我着实惊讶了一把,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文学大家,怎么就藏在同一个家族的谱系里呢?
说起海宁查氏,那可不是普通的家族。
明初从安徽婺源迁到浙江,一扎根就是几百年,到了清代已经成了当地的大族。
最厉害的是科举时代,明清两朝出了22个进士,上百个举人,康熙年间更是创下“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神话。
放在今天,相当于一个家族里接连出了几十个顶尖名校的高材生,这份家底可不是随便能攒出来的。
查继佐编修的《罪惟录》,被称作私人修史的典范,查慎行的诗集更是被清人评为“本朝诗人第一”,还有查昇,书法好到能进入南书房给康熙皇帝当侍臣,家里挂的“澹远堂”匾额,就是康熙御笔亲题的。
如此看来,查家的文化基因,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深深种下了。
笔名背后的秘密:金庸不姓金,穆旦本是查。金庸其实不姓金,他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海宁袁花镇的查家老宅。
他把“查”字拆开,取了“金”和“庸”作为笔名,既谐音了自己的名字“镛”,又带着文人自谦的意味。
这个笔名一火就是几十年,世人都知道“金大侠”,却很少有人追问他背后“查”姓的来历。
穆旦的原名则是查良铮,按辈分算,他是金庸的堂兄,比金庸大六岁。
本来以为两人童年应该在一起玩耍,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
金庸在海宁老家听长辈讲《说岳》的故事,穆旦却跟着父亲在天津生活,早早进了南开中学,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
抗战爆发后,两人的人生轨迹彻底分开。
穆旦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徒步三千多里从长沙走到昆明,沿途的见闻都写进了诗里。
后来他还加入中国远征军,去缅甸打仗,野人山撤退的惨烈经历,成了他日后诗歌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金庸则辗转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因为和校方闹矛盾被退学,最后进了《大公报》,慢慢开始接触武侠创作。
1955年,31岁的金庸写出《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可两年后,穆旦却被划为“历史反革命”,下放到图书馆整理卡片。
白天干着枯燥的活,晚上他就偷偷翻译拜伦的诗,用这种隐秘的方式守护着汉语的尊严。
同是查家子弟,一个在江湖里声名鹊起,一个在困境中默默坚守,这种反差实在让人感慨。
查氏家族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靠科举时代的辉煌吃老本,而是能跟着时代不断转型。
科举废除后,查家子弟很快就转向了新学领域。
查良钊去了清华读书,后来又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掌西南联大,抗战时护送师生南迁,被称作“联大保姆”,简直就是现代教育界的标杆。
还有查济民,靠纺织业起家,在香港创办了兴业公司,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回内地投资,后来还获得了香港的大紫荆勋章。
毫无疑问,查家的后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准方向,把家族的文化资本转化成新的社会价值。
金庸和穆旦,其实就是查氏家族现代转型的两个典型代表。
金庸把传统的经史子集、江湖故事融合在一起,写成了通俗易懂的武侠小说,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穆旦则用现代诗的形式,追问个体的存在意义,拓展了汉语诗歌的边界。
两人看似走了不同的路,却都延续了家族里那种对文字的执着和对家国的情怀。现在,金庸和穆旦都已经离世,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继续。
金庸的小说每年都在再版,改编的影视、游戏更是形成了百亿规模的产业链,穆旦的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了海外研究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样本。
查家的后人也没闲着,金庸的侄孙查传谊执导了新版的《射雕英雄传》,穆旦的女儿查明传整理出版了《穆旦全集》,让家族的文化基因继续传承下去。
真正的望族,从来不是靠财富和地位撑起来的。
海宁查氏用六百年的时间证明,只有把诗书传家的理念刻在骨子里,在每个时代都有人站出来为文化、为家国付出,才能真正长久。
下次再读金庸的武侠,或者穆旦的诗歌,不妨想想他们背后那个庞大的家族,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家族密码,其实都在诉说着一种最动人的文化传承。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查氏家族核心人物故事集,把金庸、穆旦及家族重要成员的经历写成简短易懂的小故事,方便进一步传播?
来源:无伤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