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你在熬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07:33 1

摘要:熬夜,并非简单的晚睡,一般是指在人体生物钟(昼夜节律)规定的睡眠时间段内,主动或被动延迟入睡,所导致的睡眠剥夺或睡眠时间不足的行为。通常认为晚于23时仍未入睡、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周期不完整,都是熬夜的行为。

夜幕低垂,织就一片温柔的寂静。一盏灯,一个人,再加上一本书、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或坐或躺,或休息或工作,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一方天地。

关于熬夜,爱它者乐此不疲,早睡一天,都觉得是对时间的浪费;恨它者避之不及,晚睡一天,都唯恐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熬夜?

图源:视觉中国

熬夜,并非简单的晚睡,一般是指在人体生物钟(昼夜节律)规定的睡眠时间段内,主动或被动延迟入睡,所导致的睡眠剥夺或睡眠时间不足的行为。通常认为晚于23时仍未入睡、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周期不完整,都是熬夜的行为。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我们常常感到困倦,但还是无法停止熬夜。的确,夜晚好像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无数人因黑夜而沉思感悟。李白写下《静夜思》,梵高创作《星月夜》,贝多芬谱写《月光奏鸣曲》……黑夜于他们而言,并非空洞的恐惧,而是诗意、哲思、神秘的存在。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黑夜更是占据着复杂而迷人的位置。无论是追剧、聊天、打游戏,或是看书、学习、工作,夜晚都是可以自主支配和把握的时光。

但无论是主动熬夜还是被动熬夜,熬夜都已成为许多人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在7.06至7.18小时;成年人平均上床时间为22:04,平均入睡时间为23:15;一半以上00后和将近一半90后的入睡时间晚于零时,成为年轻人的普遍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发表于权威期刊《细胞》的一项研究通过果蝇实验证实,当长期睡眠不足,肠道中会不断累积活性氧,显著缩短实验果蝇的寿命。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还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出现疲劳、精神不振等情况,容易患病,如感冒、过敏等。当我们一次次偷走睡眠时间,身体也在默默记录下这些“债务”。

当然,对于熬夜,我们不能忽视不同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有人是早睡主义者,有人是“夜猫子”,生物钟本就不同。比如,青春期孩子褪黑素释放延迟,更易熬夜;而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阶段,激素变化会影响睡眠。但当“睡够8小时”成为大多数人的“奢望”,这场全民参与的睡眠保卫战就已刻不容缓。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对于熬夜,许多人好像没有什么抵抗力。但不妨问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熬夜?答案也许远超过了简单的“不困”,更多是受到个人、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灵光乍现的极致诱惑。不难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等创作型工作者都喜欢在深夜寻找灵感,因为在夜晚可以屏蔽白日的喧嚣,安静地聆听内心的声音,沉浸于深邃的思考。那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灵光乍现,让人难以拒绝黑夜的诱惑,更愿意通过熬夜寻觅精神的“缪斯”。

身心自由的无声争夺。白天的时间,经常被工作、学习、社交等各种任务填满,仿佛根本不属于自己。深夜,当责任和义务暂时退场,熬夜的时间便成为单纯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与此同时,微博的热搜、抖音的推送等,也让我们走入“数字围城”,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娱乐时光当中。就像网友说的“不是不想睡,是舍不得这段完全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压力导致的恶性循环。当前,各行各业的“打工人”都面临着无处可逃的“现代压力”,“加班到深夜”成为许多人的常态。特别是对于有家庭有孩子的人来说,有时只有孩子睡去后才能开始处理工作,不得不熬夜。但是,当人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皮质醇会异常升高,使身体保持清醒状态,这又可能造成长期失眠。

焦虑拖延的心理慰藉。闭上眼,今天的烦心事和明天的待办事项就会涌上心头。熬夜就变成了拖延焦虑的最好借口。有人自嘲“只要还没睡,今天就没过去,明天就不会来”。但往往第二天会出现更重的焦虑感,日复一日的拖延与熬夜逐渐成为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许多人熬的不是夜,更多是对白天失控生活的无声“反抗”,是对片刻自由的“赎买”,这让他们又爱又恨,束手无策。

图源:视觉中国

当我们谈论熬夜时,表面上关注的是睡眠时间的减少,但细细想来,我们思考的其实是被压缩的自我与失控的秩序、高速时代下的集体选择、孤独“夜经济”背后的情感真空……凡此种种,触及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压力与精神内耗等结构性困境。

如今,在追求效率和浅层次娱乐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很多时间早已被异化为“生产资源”“社交空间”。面对这场与时间的“拉锯战”,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与时间和解。

重新安排我们的生活节奏。真正的自由不是一味延长清醒的时间,而是更多地在清醒时分去充分体验生命。有时,过分贪图睡前的点滴时光,并不是在珍惜时间的馈赠,而是在被自以为挤出来的时间推着走。不妨重新调整我们的时间安排,不内耗、不emo,放下那些想不通的问题和明天也可以处理的事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地感受生活的律动。

定义属于自己的存在哲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时间常常被量化成可计算的产出、可优化的效率指标,被折算为金钱、流量或绩效数据,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当我们的自身价值与生产力牢牢绑定,“寻找自我”便成了一种奢望。也许,我们需要学会在“无用之事”中安顿身心,才能更好探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探索社会支持的友好环境。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学会慢慢走,保持身心健康,这个问题有待全社会共同解答。取消凌晨加班的安排、减少24小时待命的工作指令、推广睡眠教育等,当全社会不再将睡眠作为可以牺牲的存在,才能共同打造出一个尊重生命节律的友好环境。

夜晚给我们的幸福,不在于透支睡眠时间换来的片刻欢愉,而在于一夜好眠后第二天的从容与活力。今晚,你将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睡眠?

本文播音:王维琳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