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老馆子,24幅酸甜苦辣的时代影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7:31 1

摘要:这是个美食泛滥的年代:海量的美食博主和探店短视频,制造了数不清的网红餐厅,也让每一顿牛马外卖都有电子榨菜佐食;这也是个美食稀缺的年代:即使网上攻略里能找到的“宝藏小店”越来越多,但下楼走走找家适口的饭馆吃饭却难上加难。

借着老馆子,人们找回“消失的附近”。

文|毛巾编|陈梅希

这是个美食泛滥的年代:海量的美食博主和探店短视频,制造了数不清的网红餐厅,也让每一顿牛马外卖都有电子榨菜佐食;这也是个美食稀缺的年代:即使网上攻略里能找到的“宝藏小店”越来越多,但下楼走走找家适口的饭馆吃饭却难上加难。

我们好像走入了一个怪圈:榜单上的美食在爆炸式增加,而身边的美食却正在消失。

随着身边的美食一起渐渐消失的,还有由一家家“苍蝇馆子”连接起来的线下社区,与熟人社交中的烟火人情味儿。而最近,有一个剧组走遍全国,拍摄下了24个各地老饭馆,呈现它们背后的故事与记忆——由B站出品,陈英杰总导演,《人生一串》原班团队制作的纪录片《老馆正浪》,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以美食为锚点,继续守护每个人身边珍贵的“附近”。

献给美食爱好者的厚重情书

上东北,下江南,探中原。从天津民间驰名的清真饭店玉泉饭庄,到抚顺老虎台煤矿旁的“工人食堂”矿前快餐,再到桂林没有门脸、名字和菜单,甚至地图导航上都找不到的干锅小馆……《老馆正浪》的拍摄对象范围极广,选择的都是颇具本地化特色,能够代表一方风味与人文的饭馆。

这些老馆,大都隐匿于街头巷尾,没有什么显眼的门脸。它也许看似名不见经传,老板却是曾给尼克松做过饭的国宴大厨;它也许土生土长在某个街区几十年,将一道菜和一种口味做到极致,甚至家族世袭,食客还是当年那批;它也可能来自于上个时代的迁徙,一批人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也让故乡的口味在异乡落地生根。

位于福建泉州的金莲饭店,归国华侨带来的印尼风味

佛山的生炒鲩鱼卷,绍兴的艾糕和酱爆螺蛳…这些是根植于本土传统与食材的美食;泉州的印尼咖喱和沙嗲肉串,郑州国棉四厂边的无锡肉酿面筋…这些菜品背后,则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一道菜与一种风味背后,自有它可追溯的历史脉络,老馆正是观察这一变迁的锚点。而做菜的厨师们,也都有着自己颇具魅力的个性,他们与食客之间的互动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段时空的剪影。

抚顺矿前快餐,老板和顾客曾是老虎台矿的多年工友

当我们对美食的探索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与原子化的种草、打卡、扫码、点餐时,是什么催使着《老馆正浪》团队与B站合作,拍出这样一部沉下心来呈现食物与人的联结的纪录片?带着这个问题,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联系到了总导演陈英杰——片中一如《人生一串》般轻松调侃又不失深情的旁白,也都来自于陈导的配音。

陈英杰告诉刺猬公社,《老馆正浪》在立项时的名字叫作“野生老字号”。他的团队希望捕捉到的,是一些和周围的环境长在一起的馆子。它们的野生之处在于:既没有一个官方授权的光环,也没有被现在的流量时代所裹挟,而是靠着旁边的居民就能活得挺好。老馆子像是一个秘密基地或民间据点——当人走进馆子,就会松弛下来,能放松自在地袒露自我。

河南开封,绍酒馆里的老客们

“我(拍东西)喜欢往细的褶皱里边去看。他(拍摄对象)生活的乐趣是什么?他的苦恼是什么?他们心照不宣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几个人坐在一起说的俏皮话是什么?这些东西越往细处看,就越有趣,就越能发现这些普通人身上一种生猛的力量。”

片中第一集位于哈尔滨的“老健康贾姨原味馆”,其主厨兼老板贾姨就是这样一个“生猛”的形象。洗米、蒸饭、蒸扣肉、压排骨、压护心肉、压骨架、做肘子……这是贾姨每天开工的必备程序,三十多年连轴转过来,小贾姑娘便成了贾姨,但依然精力充沛地迎接每个早晨。

老味儿,老菜儿,老人儿,顾客这样评价道。旁边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教师家属院的老邻居,骑车六十里地前来的念旧食客,会在每个饭点儿把大堂挤满。聊学业,扯闲篇,也庆祝日常中每个微小的节点。在《老馆正浪》中,很多馆子都具有类似的气质——它们都是附近居民重要的社交与生活场景之一,是时代变化中少有的不变底色,也串联起了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相处时间长了,贾姨都成了顾客的“干妈”

当所有的馆子被一齐呈现在八集纪录片中时,便能感受到它们身上的“老而不同”。老馆们都默契地保存着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亲密,但不同地方的馆子,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肌理和社交风格,各有各的微妙有趣之处。

《老馆正浪》始于美食,而它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的故事。

献给一部纪录片,如何踩中大众兴趣点?

成熟的制作、鲜明的风格、独到的视角,它们固然是让《老馆正浪》赢得良好观众口碑的重要因素,但在自媒体高度饱和的时代,美食纪录片的定位变得略显尴尬,无论是作为美食地图还是下饭神器,它的核心竞争力都正在被剧烈冲击。

面对挑战,《老馆正浪》没有对抗,而是选择了拥抱。剧组充分利用B站、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进行前期选题筛选。从大大小小的美食号上找到的成千上万家饭馆中,剧组实地考察了其中100多家,并最后从中挑选出24家,放在成片当中。

《老馆正浪》片尾对考察饭店的致谢名单(部分)

处理同样的选题或素材时,不同的媒介也会带来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第六集中出现的的河北威县饼卷肉,UP主@小食光光在2023年就曾拍出二百万播放量的探店视频;第七集中出现的绍兴笑春风农家乐,老板谢燕飞也已经运营了两年B站账号。《老馆正浪》做的,并非独家挖掘所谓的“宝藏老店”,而是让自媒体时代这些惊鸿一瞥的网络印象,能通过纪录片深入到生活中的联结,而非停留在人对概念的追随。

从这一角度来说,B站上的自媒体内容和纪录片并不是抢夺注意力的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健康的共生状态。短视频给这个时代的纪录片带来了更丰富的切入视角,让后者得以发挥长处,对观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度呈现与讨论。

在《老馆正浪》之前,陈英杰团队就与B站有过多次合作。除了堪称现象级的《人生一串》系列,聚焦各行各业特色商品的《这货哪来的》,也在豆瓣收获9.1的高分。

假发、情趣内衣、手机壳、卡车床垫、鲜花与巧克力……2023年播出的《这货哪来的》将镜头对准这些中国制造的小商品背后的人,这些个体商户在生活中的忙碌奔走与朴素热情,是“大国重器”背后鲜被记载的那一面,也激发了观众的深厚共鸣。而如今的《老馆正浪》,亦是陈英杰团队过往创作哲学的一种延伸。

《这货哪来的》中,为卡车司机定制卧铺床垫的毛哥

拍人,拍故事,拍生活。这是陈英杰创作理念中的大众性,或者说是某种草根性。他和马伯庸的创作方法有着很大共鸣:通过一个具体的小人物,去牵扯到整个大时代的风景。时代怎么运转,是什么样态,其实都能从每个个体身上得到体现。

陈英杰成长于河北廊坊,小时候家里住大杂院,院里有八九户人。他拍摄纪录片的视角,也正是他童年时和周围的朋友、同学和居民互动的角度,是他习惯看世界的角度。

“你说你看了多少书?是看了。有很多与人类命运相关的东西进入了你的脑子。但是你的观察点始终还是在你周围的人身上。就在这些人身上,你就能找出无数个选题。”

无论是老馆、小商品还是烧烤,它们是离普通人的生活最近的东西。此外,陈英杰还拍过麻将,拍过电竞,拍摄主题始终不离开大众与年轻一代的兴趣关注点——正是在全国每个城市与村镇都有的饭馆、烧烤摊、网吧和麻将馆中,普通人的日常才得以存在,而在这些日常中,往往又积蓄着各式各样的值得记录的生命力。

在《老馆正浪》的第一句旁白中,陈英杰就引用了社会学家项飙“消失的附近”的概念。而他的作品,也带动了观众对附近的体验与观察,甚至通过对个体的生动呈现,在这个消遣娱乐都日趋同质化的时代提供了一种珍贵的生活视角:一个人如何活出精气神儿,如何活出趣味来。

老派的回归,老派的必要

此时此刻,几乎每个人都在怀旧,无论从情绪还是审美甚至食欲上,我们似乎都倾向于站在上个时代的浪潮上,但又拒绝直接承认。就像陈英杰一边说着“我拍这个片子,不是告诉大家老的才是好的”,一边又在找拍摄对象时默默给老馆定下了至少开业30年的硬性指标,直到发现30年太长,开20年已经很不错了,才放宽了这一需求。

《老馆正浪》中的“浪”字,其实也是为了体现这些老馆的当下性。它们并非老得一成不变,而是在持续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和社区样貌,成为硬邦邦的现代社会里柔软的粘合剂。

陈英杰团队立项时最初想拍的,实际上是“松弛小馆”,指的是城市里的异乡打工人们在闲暇时会去闲聊吃饭的馆子。他们可能是外卖员、快递员、保洁员或高空蜘蛛人,平时的工作很疲惫,但可以在这些馆子里和老乡说着老乡话,吃着老家菜,和老板也很熟,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们就找回了自己的精气神儿。

揭阳的夜,进安街大排档的“松弛结界”

因为比较微妙而难以划分,“松弛”未能成为全片主题,但在后来,这个想法促成了《老馆正浪》的第二集:松弛结界。也说明了这些馆子的存在,并非单纯满足食客的饕餮欲,或提供饱腹感,而是切实为漂泊的人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庇护所,发挥着“老派”的社会功能。

而在很大程度上,陈英杰团队和他们的纪录片,在今天的内容场里也是种“老派”的存在。央视出身的陈英杰和他的叙事方式,无疑能制作出符合上一代审美的优质内容,但放在当下内容创作者的短兵相接里,其实也挑战着自媒体时代观众的耐心。

现在的观众和用户是否还能“包容”八集每集近一个小时的长内容,和一个节奏较慢的叙事?其实就像食客们是否能“包容”一个做不到海底捞般周到服务,甚至很多时候需要去自助端菜切菜的老馆子一样。

顾客自己上案板切酸菜

老馆正浪,长内容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在B站,很多自媒体的长内容制作水平、甚至拍摄成本,都已不亚于一个专业的剧组。如@食贫道从2023年年底的《迷失东京》开始,在两年间推出了十余部自制纪录片(大多数都长达两小时以上),播放数和观众评价都颇高,这也给食贫道带来了可观的粉丝充电数,让他们敢于再一次提高成本,把内容收入反哺给下一次内容的制作,形成良性的优质内容再生产。

在视频播客赛道,@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陈鲁豫-漫谈的每期访谈时长甚至会达到三四个小时,依然能获得几百万的播放量。作为内容社区,B站与它的用户身上,既包含着年轻潮流的兴趣所在,也有相当高的“老派精神”,能在短视频里发短视频的疯,而在长视频里则静下心来,给予严肃的倾听和回应。

当代有当代的效率和抽象,老派有老派的坚守和温柔。也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生活依然会被预制菜和AI整活视频包裹,但当真正走进一间有独特味道的老馆子时,我们也总能说出那句:多谢款待。

本文图片均来自Bilibili

来源:刺猬公社

相关推荐